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性”报道的提出这几年,新闻界关于“中性”报道的说法很热门,有的甚至把“中性”上面的引号也去掉了。那末,中性报道的提法(即使是加了引号的)究竟是否正确、有没有科学性呢?能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学名词而长留于世呢?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或者干脆地说,持否定态度。“中性”报道的提出,大概是1987年第7期  相似文献   

2.
有的朋友问:现在媒体对“非典”和“三个代表”这两个词在使用引号时有些混乱:有时加引号,有时不加引号,不知哪种用法正确,还是加与不加两皆可?  相似文献   

3.
一看这题目有人会说了,老詹你开什么玩笑?你读过几天外语也能做翻译? 我说不要激动不要激动,本人没有读过几天外语,即使读过几天外语学会几个ABCD,GOOD,bye,大约也早已连本带利还给了老师。我想说的是第二种“翻译”,加了引号的翻译——把经济信息经济理论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翻译”给亲爱的读者们,让他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津津有味。说到这里,我想向在座的诸位提一个小小的问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2002,(6)
《华商报》2002年9月7日五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刘海若可以站起来了》的消息,导语说:“从死亡线上转危为安的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已能筒单对话并‘妙语连珠’了。”尽管“妙语连珠”加了引号,表示刻意渲染,但其用词前后矛盾实在让人有种蹩脚难忍的感觉。稍稍懂得一点语法常识的人都会问;简单对话何以妙臣连珠?  相似文献   

5.
近来有一个新名词叫“灭火”。这个“灭火”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它不是扑灭自然之火,而是指某单位某地方出了问题时,对新闻媒体的曝光予以制止,实际就是过去说的“捂盖子”。 按说出了问题,新闻媒体曝光促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件好事吗?在一些人的眼里则不然,他们  相似文献   

6.
子曰:“必也正名乎!”此处公仆既然加了引号,就既非大多数的公仆,亦非本来意义上的公仆,是冒牌公仆。 有道是:“公仆”一夜舞,百姓半年粮。讲的是“公仆”公款跳舞的奢靡。时下从白山黑水到珠江堤畔,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大大小小的城市,富的、穷的、开放的、闭塞的,都有豪华优雅的歌舞厅、夜总会、KTV包厢,成为世纪末中国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且有许多是能给光顾者开发票的。“公仆”开会、下基层、考评、接待上边来访,常要去歌舞厅“放松放松”,“潇洒潇洒”。一位歌舞厅的  相似文献   

7.
刘国华 《记者摇篮》2008,(11):18-19
刚到报社时,时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的武春河同志曾向新来的大学生训话,当时他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胡思乱想出新闻”。春河同志当然对这带引号的“胡思乱想”做了应有的解释,随着新闻从业时间的增长,我对春河同志这句话的理解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加深。所谓“胡思乱想”出新闻,明确地说,就是有许多新闻是需要经过头脑加工,是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某地一位老菜农,种菜功夫胜人一筹,一亩地每年收入两千余元。当人们问起诀窍时,他说“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由此我联想到新闻报道,颇受启发。“人无我有”,说的是奇货可居。新闻虽不同于“猎奇”,但确实要独具个性,切不可千篇一律,老生常谈.“人有我好”,讲的是以质量取胜。写文章,搞报道更是这样.同样的内容和体材,同一类型的新闻报道,你的稿件能不能被采用,当然要看稿子质量的高低了。“人好我多”,这里讲的是莱的品种多。我们搞新闻报道不能只会写消息,还要写通讯、评论之类,这样就能根据需要运用自如。“人多我早”,是指时效性。早  相似文献   

9.
之所以给“遇”字加引号,是因为在现代版的这类故事中,真李逵虽然常常吃李鬼的暗算,却连对方的影子都难以见到。说实话,在出版界,如今李鬼是大行其道。一本书只要卖得好,被盗版是正常的,不被盗版反而会让人感到有些不理解。  相似文献   

10.
嗬,“新潮”     
新闻姓新,求异,重变化,尚“独家”,人所共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点儿也不亚于文学追求“这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升帐”的时代里,尤为如此。新年伊始,走上街头看看报摊,就会发现,不少报纸的面目又变了,很有些“日日新”的味道。有人见之不禁惊呼:“嗬,新潮!” 这里所说的“新潮”,其中一部分是带着引号的,亦即不是真正代表一种新的潮流之谓也。其共同点是:表面上高张创新旗号,实则是某些旁门左道的故伎重演。试略析之。 一日抢新闻,抢来抢去,却违背了新闻最本质的属性:真实。竞争之下,出现“疯抢”,捕风捉影,见了风就是雨、“合理想象”、“莫须有”……都归入了新闻。比如前一阵子风传的“将要实行官邸制”、“官员轿车将要改革”之类便是。这是大的,关乎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消息,某些小报,竟然道听途说,白纸黑字,印于报端!至于一般的微观信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在采写稿件时,常碰到这种情况:抓到素材之后,不会提炼。盲目写吧,又往往是现象罗列,没有角度和深度,编辑不买帐。请]司,怎样才能从“沙”里淘出“金”来,写出让编辑满意的稿子呢?54885部队张泽文张泽文同志:你说的“沙里淘金”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已掌握素材的选择、筛选和提炼的问题。这个过程是稿件写作的关键,但由于不同的作者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不容易用很简单的语言就能说清楚。这里,只能就带普遍性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要从“沙”里淘出“金”来,首要要检验一下,你所拥有的“沙”是不是“金沙”—一即合金的…  相似文献   

12.
报纸上的一些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使用引号的句子: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深有体会地说:“……”,同志们一致认为:“……”,等等。我认为,凡是这种情况,都不应该用引号。引号的规范用法之一是:表示复述和引用。引号中复述或引用的,应该是原话或原文。  相似文献   

13.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 “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在他本单位,也许算‘重奖’,但在发行全国的报纸上称‘重奖’,就欠妥了……”显然,这条消息的宣传效果被上述评论冲淡了。要是“奖”字前面不加“重”字,就不会有上面那些议论了。在我们家乡,人们把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说到十分以上,称“超说”;说到十分,称“满说”;说个八九分,称“欠说”。从人们承受心理来看,对“超说”是反感的,对“满说”是有保留的,对“欠说”是容易接受的。上述报道中的“重”字,就有“超说”之嫌。而在我们的许多报道中,“超说”远未绝迹,“满说”普遍存在,“欠说”却遭冷落。例如,在“努力”前加“非常”,“优秀”前加“特别”,“科学”前加“十分”……几乎到处可见,好象不加副词或形容词,就  相似文献   

14.
王立方 《青年记者》2007,(16):137-137
作为一名记者,牢牢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但在记者的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置身于事件之外,要针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用最佳的视角来审视新闻事件,用最适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用最合理的形式来表现事件,具体地来说要做到“远事”、“近事”和“入事”。先说“远事”,这里所说的“远”,不是站得远远地观望,而是置身于事件之外,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22日,《凤凰资讯报》B8版上刊出《历史上曾有一处真实的“桃花源”》一文,文章说:“五胡十六国”时期,在甘肃、四川、陕西三省的交界处有一个叫仇池国的地方.此地地处边缘,远离了战火洗礼。“相较几乎无月不战的中原.五凉争霸的要寨.这里鲜少有兵戈铁马之事”。这里的“兵戈铁马”写作“金戈铁马”才对。  相似文献   

16.
成语“空穴来风”,原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或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不是”加“没有”,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然而闲暇读报阅刊,每每见到文章的本意也是说某一消息、信息来而有原、传而有据,可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偏偏要在“空穴来风”之前再加一个“不  相似文献   

17.
围棋界元老华以刚是上海人,后来长年生活在北京。他说过一件事:有一次他家水管坏了,请北京的熟人来修。在修理中需要旁人拧个螺帽,那师傅说:“老华,往北拧!”华以刚虽在自己家里,一时却找不着北。为此,华老感叹:北京人有关东南西北的方位感特强,而上海人对前后左右的空间感特别敏感。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时评家们在议论某一具体社会现象时,通常能分得清“前后左右”,但倘若放到更大的思想语境中,就往往“找不着北”了。这是因为他们“只讲小道理,不讲大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就不可能真正明白小道理”(庄周:《齐人物论》)。不懂大道理者所讲的小道理,大抵是一些无关痛痒的鸡零狗碎、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自欺欺人的忸怩作态。这种“道理”,不讲也罢!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上两次讲话都强调“党的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是要讲政治,牢固树立政治观念.”江泽民指出:“我这里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他强调,“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  相似文献   

19.
《中图法》加“0”问题例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图法》加“0”的问题,似乎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正是在这件小事上出毛病的不少。究其原因,还是对《中图法》体系结构和使用方法不够熟悉的缘故。为此,这里谈谈我们对使用《中图法》时加“0”的问题的一点认识。《中图法》加“0”的情况,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在使用“世界地区表”各地区下再细分时要加“0”  相似文献   

20.
这个题目中的“机”和“巧”如果不加引号,报道员朋友很可能会大吃一惊,甚至误以为我是个“教唆犯”。其实不然。报道员要善于投“机”取“巧”,实际上是当年一个新闻前辈对我的精心点拨.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不断提高稿件见报率的一个诀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