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其他同学的经过,这个感人的传奇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2.
一、设计思路 作为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这个故事时,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不困难,然而这篇教材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怎样描述感人的情境?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感悟这感人的情境后面所蕴涵的价值观呢?这是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潜心品读。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共同营造读的磁场,让读贯穿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从而真正走进天鹅的内心世界,体味文本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特殊时期——“非典”为背景的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在选用时,作了大量改动,原通讯中很多感人的事例因篇幅问题都被删除了,因此课文相对来说就缺乏了直观感受的鲜明性。主人公叶欣感人的事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我们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出来!这就为我们解读文本、实施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二年级的一篇童话阅读教材。每次教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对青蛙爬山的艰辛缺少体验,对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不能理解和感悟。后来再教这篇课文时,我认真解读了文本,适时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带领学生涵泳在文本中,  相似文献   

5.
一、借文本的修辞手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和联想的余地,抓住其中的契机,可以让学生兴趣大增。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春天的美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到文  相似文献   

6.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二年级的一篇童话阅读教材。每次教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对青蛙爬山的艰辛缺少体验,对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不能理解和感悟。后来再教这篇课文时,我认真解读了文本,适时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带领学生涵泳在文本中,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散文力作,文章抓住父亲的背影展开描写,在朴实的文字里表现了浓浓的父爱,表达了父子之情的深厚感情。在这篇文章中能够体现出作者灵活的语言驾驭能力,在感受文章主旨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9.
吴忠豪先生提出:"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我们的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如何从一篇篇课文的范例中引导学生品悟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为他们的阅读、习作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沉淀更多的思想与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更该关注和担当的。  相似文献   

10.
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具有生命的灵性。而阅读一篇课文就是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作者一次次对话的过程。正是通过学生的解读与阐释,才打开文本意义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获得活生生的具体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相似文献   

11.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2.
《窃读记》这篇课文细腻生动地描绘“窃读”的百般滋味和复杂心境,这也是此篇课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身受感染,让一个清新纯朴、酷爱读书、痴迷忘我的女孩浮现在学生眼前,是我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在多次解读文本、阅读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之后,我确定课文的中心点,即“急忙打开书,一页,  相似文献   

13.
《詹天佑》是一篇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的课文。课文中叙事写人注意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读来真切、生动、感人。学了这篇课文不难认识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这篇讲读课文,我打算用三课时教学。具体设想和安排是: 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读  相似文献   

14.
案例背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沪教版五年级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下面我就结合这篇课文的教学情况,谈谈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及这一教学辅助手段对学生领悟文本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例片段【片段一】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  相似文献   

15.
<正>《麻雀》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看到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屠格涅夫写的这篇《麻雀》是一篇经典课文,曾经也是鄂教版中的一篇精品课文,对它我再熟悉不过了,不就是歌颂亲情的伟大嘛。理清课文的叙事脉络以后,我凭借经验紧扣关键词句,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老麻雀亲情的伟大,甚至陶醉于自己创设的感人情境之中。窃喜之余,猛然发现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特点早已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于是,我重新调整思路,在理清课文的叙事脉络以后,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者是如何将这件事情写清楚的。一节课下来,听课的老师评价,这是一节抛开了文本的作品鉴赏课。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揣摩,重新审视这篇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麻雀》。  相似文献   

16.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星光杯"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6册《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选择这课是因为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很接近,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难度,可以在课堂上掀起高潮。再就是这篇课文很感人,能够点燃学生心中感情的火花,和  相似文献   

17.
《桥》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实验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精练,行文流畅,情感真挚,描写细腻,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特别是文章中主人公的事迹感人至深,读后让人久久回味。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重点剖析。一、凄美的故事,感人的形象课文记叙了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老支部书记在山洪到来时献上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挽救了村里人的生命。悲壮的故事中挺立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危急时的沉稳、危险时的果敢、危难中  相似文献   

18.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表达方式极富特色。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朗读,是与文本近距离的对话 前不久,我上了《负荆请罪》一课,这是一则剧本。这篇接近口语话的课文要求学生课上学会朗读,课后让学生表演剧本。于是,我在制订本课教学重点时定为:把握人物个性特点进行朗读。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经典之作,内容明了,情节流畅,文中的爱国之情炽热而浓烈.以往教这篇课文,我每次总有不少的遗憾,觉得学生参与深度不够,一直在文本外围打转,虽然也能明白文章的内容、主旨等等,但总觉得犹如隔靴搔痒,学生无法真正走进文本,深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