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讲的是爸爸针对自然情景,向聪聪解释了"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意思,并且要求聪聪学会查找"无字词典"的方法。教学进行到爸爸以所看到的情景向聪聪解释"骄阳似火"的意思时,突然有小手举起:生:我觉得爸爸对"骄阳似火"的解释并不好,甚至没有聪聪的解释好。师:为什么?生:聪聪说的是"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虽然是词典的解释,但我们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而爸爸说:"烈日当空,连树的叶子都晒蔫了。"  相似文献   

2.
《无字“词典”》一课,讲的是爸爸带聪聪到青岛 旅游。爸爸问:“什么是骄阳似火?”聪聪说是太阳光很 猛烈。爸爸说:“你这是背词典上的解释。你看,树叶都 被太阳晒蔫了,这不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相似文献   

3.
李燕 《天津教育》2002,(2):39-40
微格情境这是教师教学《翠鸟》的微格情境。师:同学们读一读第2句到第5句,想一想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全体学生自读课文)生:这几句话讲翠鸟的羽毛颜色鲜艳。生:第3、4、5句话说颜色怎样鲜艳。师:说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课文。我读第2句,同学们分组读。师:“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生组1:“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生组2:“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生组3:“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师:翠鸟的羽毛颜色确实非常鲜艳。这几句话描绘了它身上哪儿的羽毛颜色?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填空。(…  相似文献   

4.
一、复习检查 ,导入新课。1 认读上堂课大家提出的未解决的词语 :骄阳似火惊涛拍岸。2 接着请大家听两段话 ,看谁会听。(1)暑假到了 ,爸爸带聪聪去青岛旅游。(2)聪聪背着旅行包 ,戴着太阳镜 ,一蹦一跳地走在马路上。这两段话说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 聪聪正高兴着哪!这时 ,爸爸突然问聪聪 :你知道“骄阳似火”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用手作话筒状放到学生面前请学生当聪聪来回答。)过渡 :你可真聪明 ,聪聪就是这样回答的。打开书本 ,我们一起来看。二、细读课文 ,学查“无字词典”。(一)学习“骄阳似火”部分。1 聪聪的这句话该怎样来读呢?谁…  相似文献   

5.
一次检查语文早自习,大老远就被三(1)班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同学们正在读苏教版第五册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说的是爸爸带领聪聪去青岛旅游,聪聪在爸爸巧妙的点拨和引导下,懂得了不光要从书本上学习,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相似文献   

6.
星期五,老师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校园一角”的作文。聪聪回家憋了好久,也写不出来,便问爸爸:“怎样才能写好校园的景物呢?”爸爸说:“要写好景物,首先必须细心观察。明天我们俩一块去观察你们的校园,边观察,边教你怎样写好景物。”聪聪高兴地拍着手说:“太好啦,先谢谢爸爸啦!”第二天,爸爸和聪聪一进校门,就看到喷水池正在喷水呢。爸爸问:“你觉得这儿美不美呀?”聪聪脱口而出:“当然很美了。”爸爸说:“那你就写校园的喷水池吧,好吗?”“好!”聪聪回答。爸爸指着喷水池说:“要写好它,首先就要仔细观察,抓住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丛蓉  丛筱燕 《山东教育》2002,(34):30-31
师:同学们好。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翠鸟》。谁会写这两个字?好,请你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看,他写得对不对。师:写对了吗?生:“翠”字写错了。师:谁来给他提个醒,怎样改对这个字。请你自己找个小伙伴来讲吧。生:“翠”字上面的“羽”字没有钩,下面的一竖刚刚出一点头,不穿过去。师:对,赶快改一改。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为什么给这种小鸟取名为翠鸟?“翠”是什么意思?生:是因为这种鸟身上的羽毛大部分是翠绿色的,“翠”是翠绿的意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查字典了。师:真好。不懂的词查字典,你很…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 《学会查"无字词典"》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结构清晰、浅显易懂、表达有序,生动地叙述了暑期到青岛旅游途中爸爸如何指导聪聪联系眼前景物,理解词语"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事.学习此文,让刚进入中年级的孩子清晰地认识到除了查字典以外,结合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更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文章有情有景,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习方法.这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作出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第一课时(一)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必须”两个字用红笔写出)师:谁来读?(生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生:课文题目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题目中有一个双引号。师:你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生:“必须”两个字是用红笔写的。师: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生:是为了强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师:对。这是一个人说的话,一般在“说”的后边加上冒号。(板书:)这是谁说的话?(爸爸)(板书:爸爸)师: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放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画画带有生字的词。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努力。评:自然…  相似文献   

10.
题记: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作文教学如何分层训练,我做了许多尝试,这里选一课堂记实与同行们交流。犤导语犦师:同学们,你们平时作文,材料是怎样得来的?(生:是通过观察生活得来的。)对。生活是我们作文材料的源泉,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课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吗?(生齐声:对。)俗话说:开卷有益。这句话我改一下,叫作:观察有益。同学们留心观察今天的课堂,就会获得本次作文的材料。犤告诉学生,生活是汲取作文材料的源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课堂,积累作文材料。犦犤查字典犦师:(板书“签”字后)我们来个…  相似文献   

11.
《学会查“无字词典”》写了暑期聪聪的爸爸带他到青岛旅游途中指导他联系眼前景物,理解词语“骄海似火”、“惊涛拍岸”的故事,告诉我们除了查字典以外,结合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更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文章有情有景。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作出的又一有益探索。为达成编者意图,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掌握方法,确立常查“无字词典”的意识,及时地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笔者结合以往教学实例,把主要环节教学设计与意图、课堂实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线形”教学模式旨在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为其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一、“线形”教学模式的基本式1.基本式图示导入铺线→初读理线→细读循线→深读悟线2.实用课例评析课文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一课时主要教学过程实录:犤板书课题,简要谈话犦犤扣题五问犦师:课文题目中的“别”字是什么意思?生:告别,分别的意思。师:“别了”,课文中指谁跟谁别了?生:“我”跟中国,也就是作者郑振铎跟祖国分别。师:在什么时间分别的?生:1927年“4·12”反革命大屠杀后。师:在什么地方别的,要到哪里去?生:在…  相似文献   

13.
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生:“管家”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管理财务和日常生活的人。电脑管家是说用电脑来管理财务和日常生活。 生:电脑是我们常看到的计算机,而不是人,所以管家二字加上了双引号。 生:课题用了拟人的方法称电脑为管家,我想知道电脑是怎样代替人管家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抓住了重点词语“管家”二字来理解。那么电脑究竟是怎样当好管家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生轻声读文,思考) 生:我从“能模仿人的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知道为什么叫它电脑。我还从我家的计算器联想到电脑的运算速度一…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任务一:我来读给你听师:同学们,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还认得这些字吗?(出示“日”“月”“水”“火”及相应事物的图片,生读)师: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生:“日”字像太阳,“月”字像月亮,这些字的样子跟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很像。师:是的,我们聪慧的祖先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出了很多汉字,这样的字叫象形字。一起读这几个字。生:日、月、水、火。师:可是,有很多意思是画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蔡小蓉 《四川教育》2002,(10):28-28
一、导入师:(边叙述边画简笔画)一轮红日挂在天空,地上有一幢高高的建筑物,旁边有一片影子(板书:影)。谁能看着图,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影”字呢?师:(用红笔勾画“影”中的“彡”)这个新偏旁叫“三撇儿”,多像这地上的影子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影子。齐读课题。二、教学新课(一)初读课文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横直线划下来,并读一读这些生字。2.师:这篇课文有11个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醒一下吗?生:“影”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还是后鼻韵。生:“常…  相似文献   

16.
师:刚才大家浏览了课文,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飞”说明了什么?生;:“飞”说明了红军夺桥速度很快。生。:“飞”说明了红军夺桥时间很短。师:说得很好,课文写夺取沪定桥的经过是从两方面着手的:“飞”——“抢时间”,“夺”——“攻天险”。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沪定桥?最后结果怎样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结构层次。)师: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找出分别写“飞”和“夺”的段落。(学生依板书迅速找出。)师:(放灯片,出示题目)红军为什么要抢时间攻夺沪定桥?生;:因为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沪定桥,只剩24小时了,而红军…  相似文献   

17.
陈晓萍 《江西教育》2002,(23):30-30
师:(出示“土”字卡片)这个偏旁叫什么?生:提土旁。师:(出示“里”字卡片)谁来认一认这个字?生:(读)里。(把两张卡拼在一起,出示拼音)师:谁再来认一认这个字呢?生:(读)埋。师:读得很好,请一组开火车读这个字。(生读)师:谁能根据这个字的构成,编个顺口溜来记一记这个字呢?生:东西土里埋。师:编得真好。一想起这个顺口溜就知道怎么写“埋”字了,全班齐念三遍。(生齐读)师: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左边的提土旁和“土”字有什么不同呢?生: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师:这个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埋”字是…  相似文献   

18.
王蓉  曹冬 《湖南教育》2002,(14):47-48
整体感知时———入境激趣师:在整体感知时创设情境,首先应根据课文内容,从具体的整体情境出发,决定情境的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如语言描述、图画表现、音乐渲染等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小珊迪》一课的导入部分。师: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播放《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师:说说唱了什么内容?生: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师:是啊,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们过着多么幸福的生活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世界的劳动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小珊迪》。】评析这个片断是用歌颂现在美好生活的歌…  相似文献   

19.
片断一:生活情境,原型铺垫。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教师的1寸半身照片。师:站在你们面前的陈老师和照片中的陈老师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生1:照片中的陈老师变小了(师补充“缩小”)。生2:照片中的陈老师和现实中的陈老师很像。师:如果拍照时陈老师的眼睛变小了,嘴巴不变,鼻子还变大了,那拍成的照片还像陈老师吗(学生笑了)?那应该怎样变呢?生1:各部分都要缩小,不能一个缩小,一个变大,也不能不变(师补充“同时”)。生2:各部分要缩小一样多(师补充“相同的倍数”)。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呢?生:拍…  相似文献   

20.
一、比较感悟:突出词语教学的准确性重点词语:紧急、焦急‘师: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这节中带有“急”字的两个词语。生:“紧急”“焦急”。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呢?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它再组个词?生:紧张、抓紧、赶紧……师:课文中什么事情很“紧急”,需要赶紧,抓紧?为什么这么“紧急”?生:因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想想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