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点击     
孙国栋:农村中小学的副课不能再减负了(2月1 7日《中国教育报》)[观点再现]:在中小学诸门课程当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课常常被人为地划到所谓的副课当中.许多农村中小学,由于师资缺乏、不重视副课等原因,音乐、体育、美术等课往往形同虚设,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由语文、数学或其他主课老师...  相似文献   

2.
方志俭 《考试周刊》2014,(47):138-139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初中教学中的“边缘”学科,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是无关紧要的副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改变学生时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认识,引起学生应有重视。让大多数学生喜欢历史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师面对的严峻挑战。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历史课“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动”起来,作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视历史“活动”课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所谓“口述”是指以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口述”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将“口述”运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一定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里,历史和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被一些同志称为“小四门”、“小五门”,不予重视,遇到升学考试时,还常常得停课让路。例如在初三年级,到了第十四、十五周以后,不少学校的历史课就得停下来,课时让给语文、数学等主课,使这些主课有更多的复习时间,以期提高升学率。有的历史教师无可奈何地说:“我的课到了抗战,就抗不下去了。”(此时正是初三年级上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时期”)这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可是,我也曾发现,有些中学的历史课并不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初三年级到了学期临近结束时,课仍在正常进行。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这些学校的领导特别重视历史课呢?经过了解,有的固然如此,有的却并不全然。例如有所学校,原来也决定十五周以后停历史课。结果两位历史老师据理力争,方才“夺”回了这十五周  相似文献   

5.
所谓“两品课”,指的是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两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两品课”被定位为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两品课”的内容最为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也是把“两品课”定性为活动课、综合课的直接原因。校内生活是小学生的品德表现、发展的重要空间,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生的校外空间。  相似文献   

6.
地理科学专业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地理科学导论”的教材的建设,是这门课程的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的教材或专著性教材因编撰者的着眼点和学术水平以及对“地理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认识上的差别,或者强调学术性与系统性而忽视基础性与入门性;或者强调基础性与入门性而忽视学术性与系统性,而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统一协调起来。“地理科学导论”虽与“通论”和“概论”有基本相同之处,但应该更强调或侧重于“引导”和“导入”,着重于地理科学研究之前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准备工作。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我们确定了《地理科学导论》的编撰大纲或目录。  相似文献   

7.
引言“语言学概论”(简称“语概”),是关于现代语言学理论的一门基础课;按原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科外国语或外国语言文学专业,都须开这门课。因此,这门课的性质、内容和方法的探讨,具有较普遍的意义。从教和学双方来看,这门课困难较多,问题不少。产生困难和问题的原因,我认为至少有这样几点:以往长期出于“左”的狭  相似文献   

8.
“陷阱”类题目在当前教学当中大量出现,被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和考试当中.大部分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或基础知识不牢固,经常会被“陷阱”所误导.所谓“陷阱”指的就是初中物理当中的易混淆点和知识盲点,设置这些题目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有效检测,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相似文献   

9.
厦门大学开设“攀树运动”课,中山大学开没“哈利·波特与遗传学”课,广州大学开设“生死课”。这一门门“潮课”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博得了不少好奇的眼光和喝彩声。这些高校甚至m现了学生“抢课”的现象,对于一门选修课而言,这种情形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  相似文献   

10.
高峰 《西藏教育》2010,(7):35-37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形势与政策”课由于其特殊性,西藏高校这门课教学的总体状况不如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那么好,为了提升我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上一个台阶,笔者对该课程教学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必然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变化.如能深入理解《2011版课标》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的区别和联系,领会《2011版课标》的修订意图,把握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必然能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本文以“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为例,探究新旧课标的变化,探索课堂教学应对策略.一、“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总体变化1.新旧课标内容对比“地球和地球仪”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之一,对其它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2011版课标》还是《实验稿课标》都很重视.因此,从位置的安排上来说,它都被作为地理学科的开篇,排列在课标的首要位置,这样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的安排顺应学生认识知识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新旧课标对于该部分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表1进行如下对比.  相似文献   

12.
所谓“学困生”.简单点说.就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乐于学习。或是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学习、学习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各门课的教学中.都会遇到一些这样的“学困生”。特别是在那些教育较为落后、生源质量又较差的农村地区的学校里.这样的学困生数量还很不少。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关系到我们整个教育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张东升 《上海教育》2004,(3S):31-31
小学科,在高中大概指的就是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这些学科吧。说它们小,确实如此,理由有三:其一,所有内容,一年结束;其二,每周课时都是小于或等于三节;其三,课少人也少,一门学科任课教师一般都是小于或等于四人。  相似文献   

14.
特级教师的课百听不厌,特级教师的课堂精彩纷呈,普通教师都会被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也想“磨”一节那样的好课,但是往往变成了模仿特级教师,或套用他们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按部就班的学课方式就是“模仿”课,而不是在真正的课堂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课。  相似文献   

15.
小学从三年级起就开设了自然,四年级以后又加开了地理、历史等学科。这些科目——通常统称为常识课,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从目前一些小学来看,这几门课教学存在的“四少”状况必须改变。一、专职教帅少。不少学校是校长、主任或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如:会计、少先队辅导员、职员等)兼教常识。学校领导事情多、工作忙,时常因外出开会而缺课,不得不改上其他课或临时拉别人  相似文献   

16.
在上四年级地理课时,第一节课我就和同学们说:“从这节课开始,我要带领大家到祖国各地去‘游览’……”同学们听说老师要带大家到全国各地去玩,兴趣一下就来了。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同学来说,地理是门新课。过去的学生对上地理课不感兴趣,认为单调无味。去年以来,我对地理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导游法”上地理课。所谓“导游法”,就是老师“带领”大家到全国各地去“旅游”。老师当“导游员”,去“参观”“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导游”的方法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山脉、河流、湖泊、气候、物产、交通、城市、民族以及当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就历史课教学而言,常听学生说,历史太乏味了,人物多、地点多、时间多,事件也多,事件背景复杂,太难学了。面对这样的学情,我认为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种失策。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把课讲活,关键在于教学方法要“巧”。一、巧布局一堂课犹如一盘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一堂成功的课首先得力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整体布局。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四册第六课“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可这样布局:从题目出发,教师层层设问,…  相似文献   

18.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百家姓》开头的两句,《百家姓》有一段时间在民间被当作儿童的识字读本,那上面一个个的字,就同阿拉伯数字一样,本身并无什么意思,至多只是告诉你有这样一些姓而已;然而倘若有人告诉你说,研究“赵钱孙李”,也能成为一门学问,你也许就要觉得有点奇怪了。 所谓研究赵钱孙李,自然不是指对《百家姓》这本书的研究,而是指对于姓氏的产生、发展,以及与姓氏有关的宗法、制度、门阀谱牒、地理人文、语言音韵等方面的研究,倒是确实构成一门集历史、民俗、文化于一炉的独特学问。  相似文献   

19.
陈小鹏 《河北教育》2008,(11):42-43
所谓“说课”,是指讲课教师陈述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通过“说”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诸项。近几年来,“说课”这一教研形式已经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也是各地优质课比赛的重要内容。不过,“说课”不难,“说”好不易,想把课“说”精彩,得有“真招”。  相似文献   

20.
读出自己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读出自己”实际上就是共鸣、欣赏,它是阅读的一个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