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还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有些同志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现按劳分配,必须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取而代之。我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但能够而且必须实现基本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下面结合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人认为在我国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主张取消按劳分配。其主要的理由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是以社会主义阶段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为前提的,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无法并存,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深刻矛盾就在于要把商品货币关系与按劳分配这两个在逻辑上绝对不相容的东西硬塞到一个框架中来,这就不能不引起一系列极其剧烈的摩擦与冲突。因而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空想”,对按劳分配应加以否定。笔者对这种主张是难以苟同的。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问题直接涉及到社会、集体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是经济理论研究和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课题引起了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要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的观点。本文试图进一步说明按劳分配中为什么会存在客观因素问题,并对如何评估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提出个人的看法,抛砖引玉,以求对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按劳分配中为什么会存在客观因素问题完整明确的按劳分配思想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在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中,从来也没有客观因素问题,更不存在客观因素的排除问题。马克思论证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原则,并根据对社会主义具体情况的设  相似文献   

4.
《哥达纲领批判》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被认为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传统观点认为这是马克思用商品生产的尺度衡量按劳分配的结果。其实,破谜的关键在于生产劳动二重性。生产劳动既是劳动者作为主体的自觉创造过程,又是劳动者作为客体的体力耗费过程,这种二重性是造成资产阶级权利的根源。随着生产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体力耗费不再成为生产财富的基础,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逃避劳动和转嫁劳动不再是一部分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权利也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所曾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建立在产品经济的基础上的,故称产品型按劳分配。在当今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按劳分配原则则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即商品型按劳分配。本文拟就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实行商品型按劳分配是否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70多年来,社会主义在其实践中尽管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失误,但总的来说,还是坚持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分配制度的。在近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期间,有人借口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提出按劳分配的理论时未曾预见到商品经济的存在,攻击按劳分配“脱离了现代经济的现实而流于空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理论,探讨了按劳分配理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中的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只有反对平均主义,才能按照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对我国目前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起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总是归结为按劳分配,并把它作为唯一的原则。但是,社会主义经济毕竟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就不能不具有与马克思设想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所不同的特点;而且,按劳分配也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资金分配,在我国现阶段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和按劳分配并不矛盾、同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提出的"资产阶级权利"是指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几乎全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都存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资产阶级权利",主张对"资产阶级权利"或破除,或既保留又限制。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权利"的认识既包含符合客观性的成份,符合马克思"资产阶级权利"观的科学内涵,同时更多地表现为对马克思"资产阶级权利"观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著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一理论性的注释条目:“资产阶级权利”.文中指出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权利”有三点误解:(一)把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体现的“资产阶级权利”,误解为似乎按劳分配本身就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权利,从而模糊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同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区别.(二)把消费资料分配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又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按劳分配”方面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连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其它方面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都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因此,弄清“按劳分配”的性质,正确实行这一原则,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对于削弱资本主义因素的滋长,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但也存在着“弊病”,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它和对待它。“四人帮”反党集团无限夸大按劳分配的“弊病”,极力丑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采用歪曲篡改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论述的卑劣手法,在分配问题上制造混乱,否认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客观必然性,把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法权(现改译为资产阶级权利)等同起来,并制造出一个“按劳分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的反动谬论,为他们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提供所谓“理论依据”。对“四人帮”的种种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13.
<正> 翻开有关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文章、著作,人们几乎千篇一律把按劳分配当作马克思的思想。在我国和苏联把按劳分配作为经济规律来阐述。马克思没有按劳分配这个提法。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阐述的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原则,即等量劳动交换原则。能否把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与按劳分配等同?本文将对此做一些探讨,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对于权利观念的来源和本质,中外学者众说纷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商品经济理论使得权利观念建立在坚实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上,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权利观念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对权利观念和商品经济的艰苦探索也证明了马克思权利观念理论的正确性,这无疑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资产阶级权利"(原译为"资产阶级法权")原理。"资产阶级权利"是指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产阶级权利"普遍存在,主要是强调机会平等,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有了质的意义上的区别,也与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权利"是个别现象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由于对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实现的条件及其本义重视不够,使其在实践中逐渐地退化成了平均主义,以致其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示出来.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已经过时了,甚至用其名而异其实,背叛这一原则.因为,按劳分配只是一个总的原则,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决非僵死的教条,其实现的形式无疑是由于条件的多样化、复杂化而呈现多种多样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及我国基本实践这一原则的历史的简单回顾,探讨在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下,坚持和实行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特殊性,希望能收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相似文献   

17.
1.按劳分配(按语部分,1页)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每个劳动者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而社会则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为亿万劳动人民带来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这同资本主义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分配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按劳分配并不是共产主义的东西,它体现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按劳分配的计量尺度究竟是什么?对此,国内经济学界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两种提法。一种提法认为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例如,某本全国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在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主要特点时指出: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计算的劳动量为尺度。”另一种提法则认为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一。这两种提法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计量尺度。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上一直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独有范畴,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是社会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工资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结论,“就会否定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不是等量劳动相交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指出,每一个生产者,“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交换,是容易和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相混淆的。当前,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弄清二者的区别。(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按劳分配的思想。其中,关于这一分配中体现等量劳动交换原则的观点,我理解,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与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交换关系: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生产者凭着劳动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这里,由于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