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近代史上,西方国家的商品与资本输入、洋务派官员创办洋务企业的活动、民族资本的艰难发展,共同构成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洪流。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既领略到经济近代化所带来的进步,也切身体会到它所造成的种种灾难。1883年发生于上海的金融危机,便是这一灾难的典型表现。文章旨在通过对1883年上海金融危机的分析,探究其爆发的原因,以作为今日经济发展之借鉴。  相似文献   

2.
1883年近代中国爆发了第一次股票风潮,成为引发1883年上海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股票风潮一方面说明了近代中国产业发展落后,资本市场不健全、不规范,造成盲目投机,而政府没有力量监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股票市场已有了相当规模,以至它的稳定与否能够牵动方方面面,影响整个金融全局。本文着重论述这次股票风潮产生原因、经过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一生关心民生问题,他所倡导的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内容的民生主义经济思想,是一套合乎近代中国国情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试图在国家的积极干预下,以农业近代化为前提,以工商实业近代化为关键,推动一个近代化中国的出现,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近代化的大潮中。这一方案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上曾起过一定作用,对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思想也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华腾、苏全有合著的《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一书 ,是一部与传统观点大不相同的学术著作。认为袁氏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曾做出过贡献 ,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但在肯定袁氏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同时 ,又认为他给中国的现代化造成了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关于洋务运动的分期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少同志是把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作为划分洋务运动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这并不完全符合事物本身的实际情况,而以1883年发生在上海并波及全国的金融危机作为划分洋务运动不同发展阶段的界限较为合适.因为在这个时期,洋务运动的发展前后发生了一定质的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试论口岸贸易与城市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对外开放,推动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城市经济结构和商品经济、交通运输、金融、市政建设、市民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向近代化的转型.主要就上海、天津、汉口、重庆、广州等几个典型口岸城市为例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18 4 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从这时起 ,废除科举制度 ,兴办新式学校 ,教育的近代化顺应时代的要求适时地被提到日程上来。旅大(清末金州厅 ,俄、日殖民统治时期“关东州” ,194 5~ 194 9年旅大地区 )和全国一样 ,教育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艰辛的过程 ,直到 194 5年“八一五”后才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一19世纪 60年代至 90年代清政府内的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开办新式学堂 ,可以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清政府自 1875年 (光绪元年 )起 ,在筹办海防过程中 ,开始创建一系列军事学校。 1883年 (光绪九年 )旅…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两大基本任务中国近代化过程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一是近代化。两者的关系是: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二、中国近代化的特点1.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但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近代化最终未能真正实现。2.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列强的破坏,发展缓慢,历经…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上海流民离沪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民是中国历代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群体。19世纪60年代,上海曾接纳过100多万流民,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离开了上海。促成这一时期大批流民离沪的原因有三:一为流民赴沪时的生存性动机;二为上海恶劣的生存条件;三为清政府垦荒、减赋的措施。透视上述原因可知,人们的观念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城市的近代化也有一个渐次演进的历程,此乃上海在其近代化初期,未能成为流民离乡后最终归宿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徐世昌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罗志和,袁德徐世昌是清末民初一个颇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史学界对他评价开始活跃。本文拟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对徐世昌的经济思想与实践重新认识,敬祈指正。一徐世昌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所起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  相似文献   

11.
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根源于资本的增殖逻辑,资本逻辑的泛化必将造成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资本增殖逻辑的展开过程与西方现代性的进程是同步的,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西方现代性的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方向,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有着适合中国自身的现代性模式,克服了西方现代性弊端,以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反映中国现代化性质与特征的现代性。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只要我们能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创建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模式,从而就能避免西方式的金融危机在我国重演。  相似文献   

12.
论资本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国际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深刻的影响国际经济主权的削弱、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易受外部的冲击.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否则,有被国际化浪潮吞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无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都存在缺陷.金融体系建设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相互推动演变的动态过程.金融体系的建设应该以提高金融效率为目标.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处在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的中间阶段,应该以完善资本市场和实现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转型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经济危机之所以频频光顾人间,是因为人们在理论上还没有彻底把握它,但要在理论上了解它,就要明白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生产、消费品生产。因此它们三者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各自又不能孤立而生存,只要一方出了问题,就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决定了三者必须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它也是最终战胜经济危机的法宝。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就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提出了社会现代化理论,并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建立的。但是,现实社会主义是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起来的,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割裂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建构,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下的引资策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在近期发生了许多变化。国际资本流动也随之变化.主要表现在资本流动规模有所减少。发达国家之间的内部出现调整。间接投资有了长足增长且波动剧烈,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加大等。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各国经济实力发生了变化、国际汇率和股市变动异常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加快、国际反垄断力量的增强等。面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形势以及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当采取正确的措施,有效地引进外资,其中包括建立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走出去”战略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主题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先决条件?二、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一个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造成的现代化,或是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这方式的步骤怎样?这场讨论提出了很多开拓性的见解,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探索。但是这场讨论缺乏足够的实践基础,我们从中看不到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背离,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与实物经济的相对萎缩导致经济危机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这种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产业结构失调,贫富分化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从资本形态的演变看次贷危机爆发的制度性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形态经历了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虚拟资本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所爆发的经济危机的特点与状态并不相同.次贷危机是资本形态发展到虚拟资本时代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也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中原地区属于传统的农业区,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促进民生改善,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可以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性,既是破解河南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所以,要加大对中原经济区农业、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民生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体制机制的完善,更好地发挥财政引导各地科学发展的作用,推动中原经济区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