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服务不平衡、认知不充分、预防不到位等问题。建设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的必要性体现在它既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保障,也是综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更是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力响应。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实现路径包括:在教育教学层面全面培养,铸就心理健康的牢固根基;在实践活动层面开拓心智,助力学生心理的多维成长;在咨询服务层面呵护心灵,筑牢心理健康的坚实堡垒;在预防干预层面防微杜渐,守好心理健康的护城河;从平台保障层面高效支持,贯通心理育人的关键桥梁。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重大社会应激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出现了负面情绪增加、孤独感增强、心理复原力减弱、抗压能力下降等心理状态,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针对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境的同时,分别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当前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现状和企业对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培养的需求,以广西工业技师学院顶岗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校企深度融合,双方协同育人;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岗前精准教学;构建教育体系,促进职业认知;加强平台建设,建立学生心理状况追踪系统;开展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育人理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少、参与率低、未能符合学生需求,心理普查频率低、心理咨询开展量偏少、预约及时性不足、医校协作不够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改革课程设置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和创新活动方式、改革创新心理咨询与辅导方式方法、完善和创新危机预防干预体系、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6.
郝颖 《教育与职业》2020,(9):107-1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是培养新时代可靠人才的现实需要和提升大学生心理育人质量的历史必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育成效不够显著、服务实效不够理想、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平台建设不够健全的现实难题。为此,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品牌活动为抓手,营造积极心理文化氛围;以疏导帮辅为重点,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以积极预防为关键,完善心理预防干预体系;以拓宽挖掘为手段,搭建线上线下多维平台。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惑,提出构建"体制机制完善化、教育教学系统化、队伍建设精干化、实践活动品牌化、咨询服务专业化、预防干预精细化、平台保障规范化"的"七位一体"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践场域,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之源与核心要义。基于目标、内容、实践、评价的课程教学四要素,构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重路径,包括在教学目标中设定预防与发展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完善优化与健全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实施中践行全面与多元共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在教学评价中深化自觉调整与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以此建立涵育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长效机制,发挥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的协同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蔡群 《亚太教育》2023,(7):80-82
通过采取文献搜集法、案例分析法,对新时期农村学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了分析。分析认为,当前的问题发生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应拓宽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视角。在问题导向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健康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经济活动之中、在全员育人下使学生认知事物本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影响力、加强家校合作对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为:在校本要求下制定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以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赋予学生认知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培育校园文化的创作氛围、发挥班干部作用创新家校合作育人形态。  相似文献   

10.
医校合作模式是学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在心理普测、心理咨询、家校共建、复学评估和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以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医校合作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医校合作模式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多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工作队伍基础薄弱,心理咨询服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校与家庭、社会等形成的合力不足等问题。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的发展经验,引进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协同概念,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协同,能够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更好解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的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职班主任心理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心育工作开展有难度;家长心育意识不强,心育能力急需提升,家校心育合作困难;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欠缺,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缺乏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广西中医学校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中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通过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程关注全体学生,分阶段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关注学生,全方位落实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教育是增进民族情感、促进社会稳定的活动。民族高等院校因其学生民族成分多元,一般又处于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地,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广西民族大学通过制度建设、课程设置、社团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仅使在校大学生了解民族差异、增进民族情感、做出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实践,更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发展。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水平。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动态变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下,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提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指导方案,旨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引导和启发式的心理干预方式,可以在心理育人工作中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充分发挥心理委员这支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在班级同学之间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自助—互助"理念,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提升了心理委员...  相似文献   

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在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强迫、偏执因子分上高于非贫困生且有显著性差异。基于以上研究,以贫困生的心理积极发展为视角,通过开展励志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心理沙龙、心理知识宣传、团体辅导等实践活动,凝练出具有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以期丰富实践探索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是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保证,也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不可或缺的有效力量。拓展高校家校合作"广度""深度""厚度""信度"四个维度,助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心理育人工作格局,实现育人资源优化配置,使心理危机预防干预能力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为改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九江职业大学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综合采取有效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学生朋辈的作用;坚持全过程育人,重视开展学生入学阶段、在校学习期间、毕业前夕的心理教育教育;坚持全方位育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增进学校与家庭和医院合作。实际应用表明,这些举措为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就业和今后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所在院校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系统的策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活动,有效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西高职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准性。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西某高职院校两届新生进行测试和分析。结论:(1)与高职学生常模相比,广西高职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2)广西地区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民族和升学方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建立心理档案,实现数据共享;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发挥联动效应;重视差异,定制个性化育人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