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院校不仅要重视学历教育,还要重视社会培训,并做好培训工作。而现今职业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认识上存在误区、管理体制和机制仍然不健全、社会各界参与度不高、培训项目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职业院校应该顺应市场需求,从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健全社会培训机制、加大社会培训投入、利用行业协会平台促进社会培训工作等方面入手,做好社会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2.
从提质培优的角度,聚焦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发展现状和困境,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对职业院校社会培训的价值体现,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培训提质培优新路径,为职业院校在新技术大潮中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提高社会培训质量、扩大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在教材、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对于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是有着负面作用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我们需要在调整教材和教学结构等方面进行改进,促进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未来5-10年,职业院校将以此为工作关键,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接市场需求,培育一批"优秀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与1+X证书制度试点、"学分银行"建设相互辅助。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社会融合,构建了法制的培训保障机制,培训机制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培育应由国家教育部门会同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共同研究试点方案;遴选在标准开发、教材建设、学习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证书发放考核等方面具有前期基础和实力的培训组织;行业协会要为"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职业院校要破解在培训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教学标准、职业标准履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等职责。  相似文献   

5.
职业院校校长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贯彻者和执行者,不仅是教育治理的中坚力量,而且担负着引领学校与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校长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的领航人角色,必须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校长的综合素质。目前,提升职业院校校长综合素质的渠道较为单一,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尚存在工作体系不健全、培训项目体系不完善、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基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各阶段校长培训的需要,通过设立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中心,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培训的动态更迭,从而全面推动职业院校校长素质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五年专项,其提出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职业院校参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自身变革,主要实施路径有:突出类型化特征,全面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强化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并有效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办学适应性,全面服务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建设信息化资源,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技能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7.
充分利用自身软硬件资源开展培训服务,是职业院校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将职业培训内容、职业认证有机地融入职业院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能够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充分地就业,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结合在职业院校开展培训服务的教学和工作实践,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职业院校实行学分管理模式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并且许多职业院校也正在实施学分制,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来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建设者.结合个人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就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展开探讨,从构建课程体系、改革常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此问题。职业院校在师资、教学实训基地、专业设置都有一定的优势。帮助返乡农民工及时就业,职业院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职业院校在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时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更新观念,树立为返乡农民工的服务意识;二是建立农民工的培训机制,确保培训的规范化;三是有的放矢分层次培训,增强培训效果;四是活化办学方式和模式,提高农民工培训实效;五是不断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六是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获得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定向为社会服务,以此为定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具体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为社会培养、输送应用型人才;科学技术传播与推广;职业技术的培训与服务。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社会服务的路径:第一,改革职业院校的教育体制,为创新职业教育实现社会服务提供契机;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依托社区学院,向社区提供完备的职业教育;第三,高等职能院校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承担社会服务的职能;第四,职业院校构建"三向"开放式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农业职业教育肩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推广的重任.农业职业院校应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为三农服务,在积极传播现代农业理念,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加快培训现代农民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主要功能之一,而创新社会服务形式和构建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是职业院校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沈阳市化工学校为例,依托医药行业优势,从涉农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输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药材流通技术服务等角度出发,探讨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特征和形势,对医药职业院校在服务农村医药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推进新农村医药产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校也应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办出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地方高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进行调研,根据国家质量标准、社会需求研究地方高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发挥职院优势 创新农民工培训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优势 1、专业优势。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少则八九个,多则十几个、几十个,各类学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符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培训需要。职业院校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有效服务“三农”,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5.
正从职业院校的功能以及人才培养的路径而言,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决定着职业院校发展与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在职业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中,因受材料技术、工业文明、社会思潮、市场经济等诸多方面影响,因此,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职业能力,重视其职业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下面,笔者主要从构建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体  相似文献   

16.
职业院校服务社区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发展.剖析我国学者关于国外职业院校服务社区的相关研究,梳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具有代表性国家职业院校服务社区的现状,可以总结出这些国家职业院校服务社区的成功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调控和监督机制;二是内部建设和制约机制.这两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院校服务社区起到极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仅仅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路径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但是受制于政策、制度、师资、硬件等因素,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技术服务中的技术培训服务,形式单一,且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要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应该从服务内容定位、制度建设、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提出了更大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缺口,另一方面也对职业院校在培养和输出技能型人才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数字化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制订出台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等重要文件,不断推动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的规范化、科...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方面还存在职业培训从属于学历教育;受职业培训体系的制约;受职业院校内部资源供应影响;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职业院校应该从提高认识,发挥自身优势;灵活配置资源,提升培训效果;改进内部管理,增强教师能力;增加投入,开展绩效评价等方面入手,做好职业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推进终身学习的领先国家,在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的学习成就和资格认证框架、开发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内部机制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就,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乃至促进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