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释“焚”     
“焚”字是个常用字。本文拟对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影响深远的五部大型语文辞书关于“焚”字本义的训释谈点拙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垂教。《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焚,烧。《礼记·月令》:‘毋焚山林。’通‘偾’。”《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焚,烧。《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假借为‘偾’。”《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焚,①用火烧山林宿草。《说文》:‘焚,烧田也。’②烧,煤毁。③炮格的刑法。”《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2.
聂琪老师在《语文知识》2004年7期《高中语文教材指瑕》一文中指出:“《胡同文化》一文最后有一短语‘怅望低徊’,‘望’当为‘惘’字之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武断。“怅惘”意为“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现代汉语词典》)“怅望”意为“怅然凝望、怀想”,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一般词典没有收录。但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3.
训诂订误三则四川永川市来苏中学水绍韩(一)“蒲服”决非“蒲衣”《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所载马中礼《“蒲服”并非“匍匐”》一文,对高六册吕叔湘先生《语言的演变》“蒲服即匍匐”提出异议:“虽然古籍中也倡有‘蒲’、‘服’分别通‘匍’、‘匐’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4.
(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踬踣者屡”一语,课本注为“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笔者认为此注有两个问题:一是“者”字没有解释出来;二是将“屡”释作“不止一次”殊误。“踬踣者屡”的“者”,当释作“之”;“踬踣者屡”,即“踬踣之屡”。“屡”在此亦绝非今之常用义“屡次”之“屡”———“不止一次”,而当释作“速”,“疾速”“迅速”之“速”。如此,“踬踣者屡”似当释作“失败之速”。先看“者”训“之”的依据。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者’犹‘之’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亦云:“者,犹‘之’也…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183;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第十四课何其芳短诗《秋天》中“清洌”的“洌”字用法的辩论。提出“‘清洌’的‘洌’字乃‘冽’字之误”的观点,通过论证,意在维护现代汉语规范用语的准则,避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观贵刊1990年10期王为民文章《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之瑕》,说杨万里之《初夏睡起》诗“引错了三个字”,“‘留’应为‘流’;“‘软’应是‘溅’”;“‘与’也错了,应为‘上’”.此说不妥!只要稍微读几本古书的人就知道,古人诗词之类有不同版本流传,字句不尽相同,不能随便否定猜疑。我读的《诚斋集》(杨万里号诚斋)全诗确为这样:  相似文献   

7.
刘向自言整理《战国策》时,只做了编次和“除重复”的工作,所以策士行事、说辞在流传中出现的讹误也保留下来。其讹误之一,是本为这一策士的行事、说辞,却被传为另一策士之名,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主名误”。 今举《战国策》“主名误”一则就教于方家。 《秦策一》“秦惠王谓寒泉子”章曰:“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山东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棲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受命。’”  相似文献   

8.
质量是书籍的生命,更是辞书的生命。辞书编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综合工程,要确保辞书的质量,在编纂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小心谨慎,防微杜渐。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需要,笔者经常与辞书(尤其是各类大中型语文词典)打交道。或释疑解惑,或提供信息,翻检查阅,时有补益。然其疏误之处,亦偶或有所发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兹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门别类,摘要举例,略申管见,抛砖引玉,以就教于专家同好。 一、立目疏误 1、不辨古今字而误以他字立目例。如【骨馀】,《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骨”部立此条目,释为:“谓里落之壁也。”并以《尚书大传·周传·牧誓大战》:“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不爱人者,及其骨馀。”(郑注:骨馀,里落之壁。)为例。按,此“骨馀乃“胥馀”之形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本卷三作“(?)馀,”“(?)”乃“胥”之古文。《龙龛手鉴·肉部》:“(?),同胥。”《正字通·肉部》:“(?),古文胥。”“胥馀”者,村落的角隅,即郑  相似文献   

9.
“文”“文”之辨安徽省宁国中学汪秋明(游褒掸山记)(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也犹可识曰‘花山’。”(教参)翻译说:“有块石碑倒在路旁,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是从碑上残留的文字中还可以辨认出‘花山’二字。”读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11.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在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时,曾喜形于色,笑看对儿子苏迈说道:“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对文中”汝识之乎“的译注,历来众说纷坛,执教者往往莫衷一是。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注为:“〔汝识之乎〕你记住了这个(景象)吗?识,同‘志’,记住。“一九八一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五期发表的《中学语文古文疑难词句例释》一文则认为“从本文上下文关系看,‘识’不应通‘志’,当记住讲,而应作‘知道’讲。”其音“应读shij。课本注释“识”当通“志”这是对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相似文献   

13.
“虽然书中也有对不正之风、王恶言行、势利小人的尖刻讥讽和无情针贬,然而‘鞭挞丑恶也是因x爱’。……’(济宁日报)997年4月6日(让爱充满人间》这句话中,“针贬”一词显然是“针征”之误。(现代汉语词典),对“针桂”0解释是:“枉是古代治病的石头针。‘针吸’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才改正”;对“贬”字解释有二:“①降m(封建时代多指官职,现多指o值)。②指出缺点,给予不好评价(秩‘褒’相对)”。且“贬”字义项下有“四低、贬值、贬斥、贬抑”等词语。但是自找不到“针贬”一词。由此看来,上面引文所以将“倒柜”误写…  相似文献   

14.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16.
《资治通鉴》卷18《汉纪》10,元光五年条下载:“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令,令与计偕。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业!’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这段记述包括有辕固被征为贤良之事以及辕固告诫同时被征的公孙弘的话,《资治通鉴》将其系于元光五年,误。  相似文献   

17.
丁志明老师的《(师说)几个背景知识的梳理》一文(《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在谈到唐代儒家师道的衰微情况时说:“这种‘章句之师’是当时社会上一般人所鄙视的。另外.唐代上层社会所重视的师生关系则是科举制度下‘传主’与‘门生’的关系.是一种与政治利害密切相关的‘师’.也与韩愈所谓的‘传道之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18.
富世平先生的《北山录校注》虽对唐神清《北山录》进行了系统的校注,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其间仍然存在诸多有疑误的字词尚未点校,甚至点校错误,如"牝牡""去""毗频""岢""伊""襄""经""於""斁""皃""讃""免""眦睚"。对这些疑误之处的进一步考证和补充,将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北山录》的文意,同时也能为其他学者研究《北山录》及其校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家教”莫误“校教”顾学东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私塾”今日摇身演变为“家教”而俏然复兴,其风愈演愈烈,似乎欲与“校教”抗衡。天下父母皆有“望子成龙”之图,只要子女金榜提名,出人头地,花多少钱财在所不惜泅此有人列出“经济效益十望子成龙=‘家教’”的公式。...  相似文献   

20.
去年下学期,余见大孙子所读小学第三册《语文》17课中的“绿树成阴”,认为是“绿树成荫”之误,遂写了个便条告知孙子的语文老师周异春小姐。周老师很认真,她回条子说《新华字典》上就是这个字,没错。在我几十年的印象中,树木遮住阳光所形成的阴影应当是“荫”,怎么会是无草木的“阴”,这激起了我要查查语文工具书的兴致。《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上说,荫通“阴”,但“树阴、林阴”可否写成“树荫、林荫”,众说纷纭。《别字辨析》上说:“‘阴’、‘荫’都可以指阳光不到的地方和景况,如‘树阴’也可写成‘树荫’。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