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掌握的语文素养与知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即为习作。整个语文教学中,习作教育是体现学生心理状态、表现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也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水平的参考点。因此,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现状进行探讨。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现状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习作教学,为初中写作能力铺垫基石。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分值一直是分数的主要部分。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改革、学生习作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提高重视。基于此,文章立足于“生活教育”理念在习作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丰富学生的素材库、注重科学指导,强化学生的创作能力、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注重生活化作文的讲评和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注重积累经验,提升习作教学质量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能给小学语文教师一些参考,将其应用到习作教学中,切实完成“减负增效”的习作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习作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阅读、识字、口语等教学密不可分,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因此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习作思路,通过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关系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习作教学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抓好习作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有利于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批改存在着一些误区,教师消耗了大量时间,却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课改背景下的习作批改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方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因此,小学生习作批改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评价手段,采用赏识、引导、互动等方式,不失为减负增效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6.
潘碧清 《家长》2022,(33):144-146
<正>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教师要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提质增效。笔者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习作分层教学的指导策略,旨在通过开展分层教学使不同阶段的学生获得循序渐进的指导与帮助,同时积极促使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减负的学习背景下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写作的创新性、主动性,提高写作兴趣,打造灵活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但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时过于追求面面俱到,导致学生思维受到束缚,习作教学徒劳无功。基于此,教师要改变习作指导方法,通过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参与意识,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创新学生的习作表达,转变习作的评改方式,让习作成为学生的真实需求,让习作教学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习作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其中,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作为重要衡量指标存在的。针对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面临着学生抄袭以及具有习作难的思维定式,这就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果。为此,本文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面临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卞雪凝 《天津教育》2023,(2):114-116
<正>“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点项目。减负、提质、增效是“减负增效”的主体内容,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科目,提高教学成效,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对此,教师应深入探究“减负增效”内涵,从教学以及作业预留两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习得所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出发,进一步探索“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进而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高明东 《新疆教育》2012,(13):150-150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语文教学中的新思想、新形式不断涌现。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依然较重。长此以往,将磨损学生的学习兴趣,消解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关系重大。既要“减负”又要“增效”,这是摆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人认为,要想减负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提高每一节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情感教育即情感与认知的有机结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因素的影响,导致习作教学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个性与情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素养,是打开小学生语文习作大门的“金钥匙”,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催化剂”。因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情感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情感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有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该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教师合理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当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保证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3.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习作教学,就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性工程,其重点应该放在“习”字上。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所以习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占比很高的部分,是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个具体外显指标。作为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的习作能力有质的飞跃,就必须要逐渐培养学生的习作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仔细观察的习惯等,做到从生活中找出创作来源,习作教学则定能实现一个质的飞跃和转变。  相似文献   

15.
郭玲 《考试周刊》2024,(18):15-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帮助。通过项目化学习的落实,可以使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教学效率更高,更能在实践中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立足于项目化学习的根本,并把握好习作教学的特色,才能构建更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在项目化学习中,才能促使习作教学能够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杨华 《成才之路》2010,(36):33-33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顾名思义,习作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学生习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习作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快乐习作?  相似文献   

18.
黄巧燕 《天津教育》2023,(35):143-145
<正>语文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不少学生听到写作文就头疼,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好的习作习惯是解决学生习作难题的关键,因此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尤为重要,这也就成了语文教师要研究与实践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循序渐进,进行习作指导;阅读积累,增加习作材料;引导多练,提高习作信心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素养由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构成,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习作能力既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又是伴随学生一生的技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强调了语文习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地编排了习作单元,使得习作和阅读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且教材针对学生习作设置了许多支架。基于此,文章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编排特点,探讨支架式教学理念视角下习作单元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