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动词作谓语的叙述句中,与谓语动词相关联的名词和动词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名动关系(或动名关系)。作者旨在从名动语义关系的分析着手,结合邵敬敏先生对双宾语句中动词类别和宾语类别的限定标准,并运用陈平先生提出的“配位原则”对双宾语句和类似双宾语句的名动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对古汉语中一些存在分歧的双宾语句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现象主要表现为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句子的谓语中心并在其后出现助词“着”等五种情况。名词之所以能用作动词与人类认知心理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认知中的语义联想机制在名词用为动词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活用和误用两种性质不同的转类现象进行了区分,并划分了转类和非转类、转类与兼类现象。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变音名源动词数量有限,特征明显,便于统计分级。基于物性角色分类,功用角色占比最高,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论元角色,施事动词和工具动词占比最高,占据主导地位。古汉语变音名源动词的变音形式则趋于声调上的微调,尤其是趋变为四声,其次才是改变声母韵。英语中兼具名词和动词义的单词有一小部分也发生了变音,同样趋于重音移位、元音音素向发音中舌位跨度相距不远的音素变化的微调方式。分布式形态学则展示古汉语变音名源动词的句法构造,其中及物动词带有施事特征,表示事件;不及物动词带有变化特征,表示结果。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使动关系 所谓“使动关系”,就是动词不支配宾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这种关系,可以加“使”字来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构成这种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5.
论名词修饰动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修饰动词,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古汉语的用法,不过有所发展。用介词表示名词与动词之间的修饰关系,古今皆然,但现代汉语的介词数目比古汉语多,这是语言日趋精密的一种表现。例如古汉语的介词“以”的用处很多:  相似文献   

6.
汉语动词区分为内动外动(通常说“及物不及物”)两类,最早见于《马氏文通》。以后讲古汉语语法的著作大都沿袭了马氏的这一观点,也把动词分为内动外动(及物不及物)两类。古汉语动词区分为内动外动两类是根困难的。马氏把是否常有宾语做为内动外动的主要标志,这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第一,在某些情况下宾语和补语很难区分;第二,古汉语的使动意动用法,可以使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第三,外  相似文献   

7.
近年学界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争议颇大。历代学者对这一语法现象时有论述,明确了术语,认识到是一个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所涉类型中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作状语是古汉语名词、动词的特殊语法作用.使动、意动是动宾特殊意义关系,均不属词类活用;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可从语法音变、使用频率、词义派生显示区别.由此对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8.
“形式动词”不过是带动词性宾语的动词的一个分支,因为它排斥动宾型宾语;另一分支则是可带动宾(或动补)型宾语的动词,两分支可合称为“后续动词性宾语动词”。把这类动词的宾语解释成动名词,是囿于宾语必须是名词性词语的片面认识。朱德熙称之为“主谓短语”,古汉语中亦有以“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短语。后续动词性宾语动词尤其是后一分支存在较为普遍。把这类动词从及物动词中分离出来进行研究,可以从新的角度分析语法现象,解决语法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语法功能,一般作句子的谓语,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跟现代汉语一般的动宾关系基本相同。但是,在古汉语中,述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与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命和意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实词不同用法而形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仅经常出现,而且也是教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言教学不能忽视语言的时代性,在活用问题上应注意:古汉语中有些词最初是动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名词(鼓)或名词性语素(质);有些词最初不是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形容词(坏)或形容词语素(易);现代汉语介词一般由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而来(把);现代汉语的一些副词由古汉语中的动词演变而来(已),有些数词量词来源于古汉语中的动词(半、步);读破(乘chénɡ;shèn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