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11):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  相似文献   

2.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22):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明报》,1959年5月20日,  相似文献   

3.
文海拾贝     
金庸与《明报》提起武侠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金庸。但对金庸来说,武侠小说远没有他创办的《明报》重要。  相似文献   

4.
金庸及其武侠小说一方面早已完成经典化历程,进入文学史叙述;另一方面又随着审美趣味的变革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隐。乔峰作为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失败的英雄与零余者的形象彰显了金庸写作的现代性。武侠小说虽然延续了将女性拘囿于异性恋家庭空间的强大历史传统,但金庸同时也书写了个别男性和女性跨越公私界限的时刻。与此同时,金庸及其作品的影响也依然在新的媒介与艺术形式中持续。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40多名代表出席盛会共同阐释金庸小说“这一复盖全球的文学现象之谜”,会议的主题是金庸小说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主办人在会议发言中指出,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华人读者,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文学向来以严肃文学和纯文学为主,武侠小说被视为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但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过了“雅和俗”的界线。因此,这次讨论会,  相似文献   

6.
1980年10月,台湾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在《明报》刊出题为《等待大师》的广告,征集金学研究稿件。此后,一套十余册的《金学研究丛书》出版,金学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同是在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首次正式进入大陆。而金庸小说单行本在大陆的正式出版,较早(也许是最早)的可能算是1985年4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印行的两卷本《书剑恩仇录》。这是经金庸授权出版的,金庸称此为“一个愉快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国际     
《青年记者》2009,(13):5-5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6月25日成为中国作协新会员。此次金庸入作协.也是1987年以来中国作协首次吸纳港澳作家。金庸入作协,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对促进内地和港澳地区的文学交流很有意义。金庸是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这次入会.相当于在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另外,这也表明中国作协秉承开放的态度.对各个领域的作家都愿意吸纳。  相似文献   

8.
业界动向     
远流推出金庸信用卡据台湾媒体报道,远流出版公司与国际商业银行(ICBC)将合作推出“远流金庸卡”,这不仅是金庸首次正式授权的信用卡,也是台湾甚至全世界首见。信用卡有金庸的亲笔所题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除《越女剑》之外,14部武侠小说代表作的书名串连成的诗句。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表示,“远流金庸卡”如果推行成功,无异于和ICBC共同经营出一个新的文化通路。ICBC则将这张信用卡定位在“精神生活卡”,持卡人可以拥有全套金庸零利率分期、在“远流博识网”在线购书折扣等优惠,消费红利也能兑换远流产…  相似文献   

9.
内地大量翻印新武侠小说的风潮虽然过去了,但海内外舆论界对此的议论和责备却不能立即消除。新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先生和梁羽生先生,对此也有抱怨甚至愤怒。 1985年10月8日,查良镛(金庸)先生致信国家出版局局长边春光先生,在谈过有关“中国书展”一事之后写道:“弟以‘金庸’笔名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是查良镛--金庸. 那是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会见香港<明报>社的创办人和社长查良镛.当时,历时十载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15种36册)修订工作将近完成,金庸宣布从此"挂印封刀",不再写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1.
赵弢 《新闻爱好者》2006,(2S):39-40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 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2.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3.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14.
继淡江大学、实践大学等大学院校纷纷开设武侠小说课,以及前年由淡大举办金庸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武侠小说拉向艺术殿堂之举后,一群对武侠小说有兴趣的大学教授和武侠爱好者于最近成立“中华武侠文学学会”,更成为武侠小说跨越学术的新里  相似文献   

15.
书业内外     
对金庸小说截然对立的评价 据《今晚报》报道,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袁良骏指责金庸和琼瑶为当前文学“低俗化”潮流的代表。他说,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是一种“陈腐、落后的文学形式”,早已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荡涤。它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胡编乱造;它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拖沓冗长,陈词滥调,都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符合健康优美的文学作品的起码条件。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则指出,金庸是一个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武侠小说家,这一点正是金庸与旧武侠小说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艺术上,他第一个以开放态度来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50年代,一篇应景而为的无心之作,创造出半个世纪"新派武侠小说"的风靡,华语世界从此有了"成人的童话"。新武侠小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梁之后30年,出现了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大家,他们一并创下这个年龄跨界最宽、读者数量最广的特有的华语小说类型的阅读神话。扛领大旗的梁羽生和金庸,他们对"武"与"侠"的各异解读,一方面为羸弱文人筑出千古豪情侠客的春梦,也引发世界华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武侠情结,和对"武"与"侠"的文化追寻。逝者已去,侠气犹存,在武侠小说之后,什么会成为"侠"的下一个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17.
台湾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先生与淡江大学林保淳教授对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研究已持续多年,颇有创见。近10年联手撰写《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以翔实的资料与简明的阐述将台湾武侠小说自上世纪下半叶50年来的发展脉络一一厘清,以正台湾武侠小说研究之谬误。书中将此50年武侠小说划作发轫、兴盛、退潮、衰微四期,  相似文献   

18.
从80年代初开始风行的“武侠热”到现在还是历久不衰。人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还是那么迷恋武侠小说。诚如《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前言所说:“上至学者的案头,名人的办公桌;下至莘莘学子的床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主要是当代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大家的作品,无疑已风靡社会的各阶层。武侠读者的阅  相似文献   

19.
在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新武侠小说产生广泛影响之后,近年来出现了一批署名全庸、金康、吉龙、梁习生的新武侠小说——一批东抄西拼、移花接木而成的劣质品;封面印上摹仿金庸等人的签名笔体,以假乱真——读者对这种变相冒名行骗行为,称之为“全庸现象”。本刊不断接到受骗者的电话、书信和稿件,纷纷痛斥,此摘三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王朔小说是琼瑶小说的翻版,只是变换了一下男主人公的类型。我倒是越读越觉得像金庸的《鹿鼎记》。《鹿鼎记》乃金庸的封笔之作,人说不像金庸写的,金庸却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分歧的原因在于其风格与金庸所有武侠小说大异其趣。《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既非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美男子,亦非武功卓绝、众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