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阳花鼓,作为明清最为流行的歌种之一,由于传播的载体、方式、形态不同,其在向全国各地、各艺术种类传播的过程中,在各地音乐品种中不同程度地留下了凤阳花鼓的"音乐基因"。本文由唱词考证凤阳花鼓在南方各地戏曲中的流变,从音乐地理学视角浅谈民歌传播中表现出的各地民歌同宗同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21,(6):11-14
音乐口述史的蓬勃发展为凤阳民歌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文章基于此,首先介绍了音乐口述史的概念与方法,继而以凤阳民歌老艺人、媒体从业人员、政府工作人员、高校教师为采访对象,从音乐口述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凤阳民歌的艺术特征,并总结了凤阳民歌的发展问题,包括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音乐创新存在不足、传承方式单一守旧、目标受众持续减少,最后提出了凤阳民歌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明代王府音乐在凤阳民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弄清凤阳民歌传遍神州大地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明代藩王与帝乡凤阳的关系研究和对朱权、朱载堉、朱宪火節等藩王的作品研究,揭示了王府音乐中的凤阳情结,阐述了王府音乐体制中的凤阳音乐文化渊源,论证了明代王府音乐在凤阳民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特定地域内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音乐艺术形式--凤阳歌,凝聚着中原地区汉族民歌(秧歌)的艺术特色.它一经产生并逐渐渗透到其它民歌、戏曲、曲艺等音乐艺术品种中,且随之向四周广泛传播.它的传播与明代的移民等政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推进地方综合实力建设的需要。2008年凤阳民歌继凤阳花鼓之后又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重振凤阳民歌的重大机遇。本文通过《王三姐赶集》研究凤阳民歌,重点把握其传承性、集体性和象征性,从而深入挖掘凤阳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准确把握凤阳民歌保护传承的思路、举措。  相似文献   

6.
凤阳位于淮河中游北岸,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凤阳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淮河流域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凤阳民歌与中国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并在劳动中得到发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凤阳民歌,其音乐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音乐艺术的长期积累和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7.
同宗民歌是民歌流传中所产生的一种现象,而凤阳歌系则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同宗民歌之一。文章首先对凤阳歌系以及同宗民歌的内涵做了界定,继而探讨了同宗民歌的流变形式,从源头、流布与变化三个角度,探讨了皖东地域同宗民歌的流与变,最后深入分析了同宗民歌流变的原因,包括人口迁徙、艺人谋生以及文化融合等。  相似文献   

8.
一首民歌因受地域文化、场合、对象、环境、自然等的诸种因素影响,从源地向其他地区传播,经民间艺人的吸收、融合、创作成当地特色的戏曲,并在历朝历代的更迭变迁中,通过传播、变异、再传播、再变异的过程被流传下来。沙县肩膀戏《打花鼓过关》就是运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凤阳歌》的音乐元素变异而成,对它们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能窥探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歌词的变异性,形成此变异性的主要原因是演唱语言、音乐语汇和音乐审美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杜若 《小学生导读》2014,(12):16-18
说起凤阳,人们一定会想起那首流传很广的安徽民歌《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歌词里说的朱皇帝,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五河民歌的艺术风格与其生存的地域其他民歌小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五河民歌与江苏民歌、怀远民歌、花鼓灯灯歌、凤阳民歌、凤阳花鼓等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与互动,为进一步探寻五河民歌的形成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