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已降,西方"现代性"思想侵入中国文化肌理,致使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空间成为了一个危机场域。但是,徐志伟的著作《发现另一个"乡土中国"》钩沉了诸如鲁迅、梁漱溟等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关于中国乡村的"别样表述",从而剖解了遮蔽中国传统文化有益元素的西方"现代性"话语结构,重新发现了"乡村"的复杂性及其独特价值,不仅为我们解决农村问题乃至于"中国道路"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也补充、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毕生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历时27年编纂、5次增删的最后定本《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是在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之际出版的。本书也是目前梁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他在前期提出了以欲望为基础的中道说,对人生取一种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态度,既不否认人的欲望,亦不任其放纵泛滥,提倡一种以欲望调和为原则的合理的人生观。冯友兰在早期还对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说"既有吸收,也有批评。两人虽然都承认欲望对人生的作用,但梁漱溟以消灭欲望为人生之最终目的,而冯友兰以欲望的持中调和为人生之理想。  相似文献   

4.
自西方民主理论传入中国以来,政界和知识界中相当部分的人把它当作救亡图存的良药,而民主实践却屡屡受挫。作为现代新儒学思想代表,梁漱溟将民主视为一种"精神倾向"。透过梁漱溟民主思想,足可洞见近代中国民主建设面临的知识困境、精神困境及现实困境。梁漱溟对民主的审慎态度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具有保守情结的知识分子对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的冷静思考,儒家文明与现代民主之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沟通过程。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的人生哲学,一方面体现着注重人生修养、追求理想境界的传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彰显着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试图以一种价值重建的实践精神来挽救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正因为这样。终极关怀下的苦乐人生观,追求完美境界的理想人生观,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实践人生观构成他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从某种意义上依然面对着梁漱溟的难题.即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如何避免人文精神的衰落。因此,挖掘梁漱溟人生哲学思想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是我们今天时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填空题 1.人用力推车,但没有推动;小鸟用力将虫子从地里叼起.在这两种情形中.没有做功的是__(选填“人推车的力”或“小鸟叼虫子的力”),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  相似文献   

7.
<正>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以"生命"为主题,由"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三课组成,说明了敬畏生命、守护生命、出彩生命三个核心问题。下面就怎样教好"生命的思考"单元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一、立足"生命"主题,培育核心素养本单元教学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珍爱生命的重点是:第一,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人生理想,崇尚奉献和创造。第二,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8.
"五四"之后,梁漱溟"援西学入儒",借助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生命化儒学,弘扬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他的新儒学以"一任直觉""随感而应"为着眼点,强调仁是一种柔嫩而真挚的感情,是本心里面流露出来的直觉,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气.强调"乐"是生命之"乐",是绝对的"乐",是一种"随感而应"的生活态度,"绝对的乐"只能在直觉中获得.强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是此时的现实生活,是梁漱溟对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对儒学与现代化相结合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学员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在唯物辩证法的教学中,要结合生命教育的内容,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解读"生与死""苦与甜""灵与肉""放弃与坚持"等问题,引导学员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端正人生态度,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危机的发生事出有因,其在教育上也有各种表现,寻求破解需聚焦于主体性和主体教育的是与非、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与复归、全球化吸纳与本土化坚守、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是支撑还是引领等问题展开反思。教育现代化要走出"现代性危机",对经典现代性应持有既"兼容"又"增容"的基本态度,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来加以破解,在观念层面须借助文化哲学的反思,制度层面应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同时用力,技术层面则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价值融合。怎样推进教育现代化才是可持续的?文章从"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和"一人一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解决的路径,具体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学校现代化标准引领学校特色化发展,为每一位师生营造丰富多彩、温馨友好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11.
张光茫 《生活教育》2011,(12):63-63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另一个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他率真的个性影响了他自己整整一生。  相似文献   

12.
远程英语学习者应用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远程英语学习者的应用力,迎合了开放教育模式下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也是由英语学习的特点决定的。本文尝试探讨培养远程英语学习者应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一种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确定人生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人生理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以价值观引领为导向,向学生渗透"与你同学真好""好集体,每名同学都受益""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幸福""在团队里,我们一起努力"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得到学生认同后,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强,班级学习氛围越来越浓,班级的各个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大问题。新时期文学理论在指导思想的选择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也相一致。学界有种意见,认为当今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应以"‘现代性’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现代性文学理论"为目标,这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张是很不一样的。"现代性"是个多义的、模糊的、理解分歧的概念。以"现代性"来指导文学理论建设,其根本缺陷是丢弃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丢弃了文学理论价值系统的先进性质。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真谛     
静子 《课外阅读》2007,(7):7-27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  相似文献   

16.
习作评改之所以让人头痛,主要是因为平均用力——用一种方法、一个标准对待不同习作水准的学生。一个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部队",以一敌百,疲劳作战,很容易吃力不讨好。我的习作评改是区别对待的,分为"一两个""一圈子""一大群"三个梯队,这么做可是取经于叶圣陶先生哦。面对班级中爱写作、会写作的"一两个"尖子生,我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作文大赛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场所"研究视角,对H大学现象级公选课《深度中国》课堂予以追踪,并辅之以对十三位任课教师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深度中国》作为一门公选性质的"特色思政课",其成功在于继承了传统思政课价值学习、意义学习和整体学习的课程定位,并依据现有主客体条件对教学的非实体因素进行了有效重构,营造了一个在传播核心价值、抒发家国情怀的同时,师生又可以在其中确认自我、传递知识和寄托人生的"教学场所"。《深度中国》课堂是发散着多重引力的"关系场""知识场"和"心理场",体现了思政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以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和钱穆都以人生为切入点,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按照不同的人生态度将文化区分为三种类型,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二人对于文化起源的不同理解,主要来源于学术背景的不同,但二人的终极关怀都是一致的,即在传统的权威性逐渐失效和价值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冲击下,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未来,二人都主张中国文化必将复兴,中国文化也须改造.在对中国文化改造的方法上,梁漱溟更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即"内圣开外王",而钱穆则更关注中国文化的自身演进,他提出中国文化的新生不是"破旧立新"而是"据旧开新".从这点上来说,二人的文化理想虽然是相同的,但通达理想之路是有分歧的.同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代表,钱穆采取了更为彻底的立场.梁钱二人的思想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所依靠的只是古人的只言片语及对社会现象和少量文章著作的感悟力,而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却借鉴了不少西方当代人类文化学的理论,特别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解释中西文化之不同.这种转变还表现在梁漱溟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由"书斋型"学者成为一个现实社会活动家这一事实上.梁漱溟离开北大后,便投身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而钱穆晚年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天人合一"观的提出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意蕴.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种戏剧性的倒转使我们很难再回想起他们早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母婴世界》2010,(4):126-127
"房奴""车奴""卡奴"之后,"孩奴"一词又悄然上位。近日,在许多论坛和博客里,不少80后网友晒宝宝一年消费的帖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孩奴",一夜之间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无比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孩奴"而言,有限的人生里充满了无边的焦虑。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实践考察法与专家访谈法,就拉丁舞与中国古典舞在表现力、基本功与身体素质训练、身体姿态与舞蹈技术、用力方式方面进行了对比,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拉丁舞独特的用力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用力训练方法进行了阐述,期望给拉丁舞学习者提供一个精确的学习资料和清晰的学习思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快掌握其正确的用力方法,同时也给拉丁舞教师教练及爱好者提供一种很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