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但是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面临着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在下文中,笔者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论述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一、立足学科特点开展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知识点涵盖了传统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这一学科特点来开展教学,即要实施综合性的教学。要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深入分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发展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文章将从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在新课改当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旨在全面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在新课改当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旨在全面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5.
谢剑雄 《教师博览》2023,(24):94-96
生活教育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打造要立足于“地域”“场域”“国情”“时事”和“思辨”,实现“乡土味”“素养味”“情怀味”“综合味”与“教育味”相结合。基于生活的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不仅是教材和课堂的补充、拓展和延伸,而且是对学生历史学习障碍点、空白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生活教育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建设,要遵循时代性、多样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多种特性。只有基于生活,拓展型历史课程才能拓展学生的精神时空,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发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本文以活动课《跨越时空的文明——丝绸之路》为例,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目标逐渐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初中历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历史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将历史与实际生活不断联系,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的使用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生活的过去,生活中都会有历史的影响和遗留。初中历史教学要立足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唯物史观。基于生活实际去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能让历史课堂更有活力。  相似文献   

9.
政治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政治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也关系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以丰富多彩的时事政治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因此,本文着重谈论时事政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初中历史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将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从几个角度切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对历史知识有正确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29):143-144
推理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灵魂和关键所在,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进行历史事件关系的把握、历史逻辑思维的判断,让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广角度认知和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知和理解应知应会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借助思考、推理、演绎等方式把握好历史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历史推理渗透和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以此助力初中生唯物史观的形成、家国情怀的升华以及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本文主要以核心素养为视角,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推理式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初中历史活动课程是历史学科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本文从初中历史活动课程设计背景分析谈起,探讨了初中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黄春平 《教育》2024,(10):30-32
<正>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构建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考核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素养和历史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剖析历史学科的特征,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索具体的评价方法。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特点(一)即时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又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初中历史课程内容设计中提出要开展大概念教学。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初中阶段每一个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初中历史教师也不例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将大概念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搭建历史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基于此,文章对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初中历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关键部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基本素养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和更高的要求。一个初中生如果能学好历史、拥有良好的历史素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还可以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也可以结交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要“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目前,有些初中历史教学并未充分体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注重感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历史思维的思辨特质。从这个角度看,初中历史教学显然没有为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夯实思维基础。因此,如何围绕初中历史教学拓展学生的深层次历史思维,是历史教学面对的重要问题。为充分践行课程标准关于“链接”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从深层次思维与历史思维出发,结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对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做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和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质和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中只注重历史知识和理论讲解的问题,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展开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情境,利用乡土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创设与学生认知不相符的课堂情境。  相似文献   

19.
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文史修养的主要课程,通过学习初中历史,能够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常识,掌握并运用历史史料分析方法去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透过历史课本这扇窗,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与世界各国历史文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现象及规律。为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历史史料这个角度作为出发点,阐释了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几点借助历史史料,提高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历史知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开展教学评价,助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