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中是出了名的。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呀呀学语时便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很多德国家庭,每周都会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的任务指定给某一孩子去干,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家长还会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和家人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同时,他们还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不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吩咐他们做家务,而是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父母爱孩子固然不是为了得到孩子的报答,不是为了向孩子“索取”爱,但是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父母及其他长辈的辛勤劳动之上的,让孩子知道应该用自己的行动给父母长辈带来一些快乐。比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烦大人,帮助妈妈爸爸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有些事情看来虽小,例如妈妈摘菜时,孩子给妈妈搬个小板凳,爸爸下班回  相似文献   

3.
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我们做父母的自然十分高兴,许多家长朋友都向我们“取经”,我们夫妻俩感想一致,那就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希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帮助和保护他们是人之常情,但我觉得放手让孩子自已处理一些事情,这  相似文献   

4.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喜欢插话,特别是当大人专注于讨论某件事情时,孩子更喜欢打断大人的讲话;越是不理他,他越是非让你听他说不可。而往往孩子的这种方法,会得到大人的注意,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这种方式很管用,他也就越喜欢这种方式。很明显,大人并不喜欢孩子的这种习惯,但恰恰是大人帮助孩子形成的这一习惯。其实,孩子爱插话是孩子想引起大人注意,不愿意被冷落一边的心理在作怪。  相似文献   

5.
家务不仅仅是大人的事,可以让孩子一边游戏一边学做一些家务。作为父母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让孩子帮助干家务,下面几条或许有用,不妨一试。精心计划明确责任把孩子当成大人,会使他们感到高兴。而将家务变成一种有责任的游戏,就能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大人。不  相似文献   

6.
信息窗     
一项儿童调查惊人:“父母让我们真心烦”在孩子心里,最让他们烦心的是什么?济南市青少年宫对济南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200名年龄在3岁到12岁的小朋友道出了让大人们吃惊的答案。问到在家中最烦心的事时,49%的孩子认为“父母唠叨”最让人心烦;20%的孩子认为“大人常打牌、麻将”让人心烦;19%的孩子为父母“很少让自己出去玩,或不让其他孩子到自己家”而心烦;15%的孩子认为“父母经常抽烟、喝酒”让人烦;14%的孩子对父母“让自己多做作业”感到心烦。即使感到心烦,仍有40%的孩子不敢给家长提意见。给大人提意见会怎么样,他们能接受吗?3%的孩子认为“大人根本听不进”;40%的孩子认为“大人有时能接受”。  相似文献   

7.
自理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如让孩子自己吃饭、喝水,自己洗手、洗脸,自己大小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等等。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学会自理,终生受益1.自理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新生儿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大人的护理。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产生强烈的“我自己来”的愿望,他们试图摆脱大人的帮助,反对大人对他们的干涉,迫切要求表现自己,做自己力所…  相似文献   

8.
李元宁 《母婴世界》2011,(12):16-17
中国人喜欢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认为这是种美德。有时候,孩子也会学着大人那样拐弯抹角地说话,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好意思直接提出来的事情,或是怕挨骂的事情。作为孩子的榜样,父母首先应该能明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只有明确地表达意思才能让对方明白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方芳 《今日教育》2006,(4):44-44
在韩国,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自己管理自己的东西。只要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大人都愿意让孩子试一试。  相似文献   

10.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们在某小学就“父母有事情要不要和孩子商量”这个话题,对90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惊奇地发现,有90%的学生都希望父母把自己真正当成一个大人,让他们了解家中发生的事情。看来,大多数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愿望。下面是两个事例,一个是  相似文献   

12.
杨光 《家教指南》2007,(5):41-41
尊重儿童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清原因,问清孩子当时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  相似文献   

13.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孩子,没有一个父母不愿把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但成长中的孩子究竟希望父母送给他们什么样的礼物呢? 自己的事情让我做一做 要知道,生活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是独立性发展的过程。无论吃饭穿衣,还是叠棉被、洗手帕,一开始,孩子都可能做不好:吃饭时饭粒洒了一地,穿衣不是穿反就是穿倒……可是,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体验、实践、思考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习惯于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来说,离开父母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的事情。而更让人难过的是,离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压力是任何大人都体会不到的。孩子就像一个小动物,没有任何决定权地被大人安排到另外一个环境,而这其中的冷暖又有几人知晓?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被安排到亲属家里,每月都  相似文献   

15.
孩子刚上学的那段时间的确很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也能够及时给他帮助,这会让父母安心很多。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要教会孩子自己去处理问题,尤其是一些和老师无关的事情更不要总是去打扰老师,因为老师毕竟面对的是很多学生。您需要做的第一步是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老师很忙,一些和老师没有关系的事情就不要找老师了。另外,您可以给孩子讲解几种必须告诉老师的情形,如上课的时候不舒服了、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了等等。您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演示一下,让孩子做老师,而您做学生,然后您可以把所有琐碎的事情都告诉孩子,不停地去“打扰”他,让他感…  相似文献   

16.
家庭生活     
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是注重个性的培养,不论大人小孩相互尊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大人们经常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他们有能力时,他们就要帮父母处理家务事。通常年轻人长到十八岁之后便离开家庭,自己边上学边工作。也有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是父母出钱资助他们上学,但假期他们便去做临时工。美国的生活水平高,工资也很丰厚,假期挣的钱基本  相似文献   

17.
肖复兴 《中国教师》2004,(11):46-47
小铁上学之后,我和他妈妈一直在商量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别让小铁再和我们一张床上滚了,孩子大了,应该和父母分床而睡,否则,孩子永远长不大,甚至会影响他的成长.这些道理,还要多讲吗?孩子不懂,大人也不懂吗?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四体不勤的“小公主”、“小皇帝”,父母们开始重视孩子的自立教育,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不依赖他人,长大后能够独立生活,不必父母担心。初衷是对的,但是,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足够了吗?这似乎是很多父母没有充分考虑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四体不勤的“小公主”、“小皇帝”,父母们开始重视孩子的自立教育,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处理自已的事情,不依赖他人,长大后能够独立生活,不必父母担心。初衷是对的,但是,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足够了吗?这似乎是很多父母没有充分考虑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法国的幼儿教育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法国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尊重幼儿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刚过一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