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实验室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研究热点。在这之前,科学哲学从其方法论规则出发,将研究视角锁定于实验,而非实验室。实验室只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为实验提供恰当的场地。作为赋予科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将最初的研究视角转向了对科学实验室的探求。他们认为实验室的意义已经不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乃是人们理解科学的一个理论概念,实验室自身已经演变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成为能够解释科学成功机制与过程的场所。于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之间就实验室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表现为:实验室是被强化的场所,还是自然呈现的场地;实验室是知识生产的领域,还是科学研究的制度环境;实验室是制造了事实,还是发现了事实。由此,二者的差异也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经典科学知识论的理论困境与未来趋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科学知识具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客观性,这是自近代以来经典科学知识论的核心内容。随着当代科学与哲学的深入研究与发展,这种经典的科学知识论受到了学术界的强烈质疑、消解与批判,尤其是受到后现代思潮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烈质疑、消解与批判。然而,理论的困境与缺陷往往意味着其未来突破与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科学哲学井非特定的科学共同体遵从的理论形态,它的现实性仅在于其生成性中。科学知识及其合法性话语(元叙事和两大叙事)在后现代社会中已出现严重危机。据此,利奥塔提出科学知识语用学的后现代科学哲学观。利氏的理论为科学哲学的“语境论”和“人类学转向”准备了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4.
走向语境论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论域空间由重视辩护的语境(即,证实新观念的方式)扩展到重视发现的语境(即,产生新观念的实际过程);研究方法由对科学陈述与概念的逻辑分析,扩展到重视科学实践的语境分析;基本信念由拒斥形而上学、倡导理论与观察的二分法,转向观察渗透理论的整体论信念;研究视野由对理论结构的静态分析,转向从科学史和社会学的视角对理论变化和实验室工作的动态分析。问题在于,尽管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试图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体系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科学这一社会建制、科学共同体和科学知识的建构的一门学科,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兴起,呈现出多元融会的发展特征。本文系统回顾了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学科渊源和发展脉络,对科学社会学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社会语境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社会学及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逐步瓦解的过程,而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重要研究场所的实验室研究对传统知识观具有颠覆性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诺尔-塞蒂纳实验室研究中对知识制造过程分析的评析与修正,为解决科学理论实体的实在性与非实在性问题提供一些启示:科学理论实体是客观性与建构性的动态结合。  相似文献   

7.
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萌生的。我学的是“哲学专业”。在对一般抽象哲学的研读中,我意识到,哲学与科学的分离,使某些哲学变成了转述某类私人话语的场所,这些私人话语可以完全不顾及科学的发展。于是,一方面,流行哲学成了科学家们很少关心的领域;另一方面,越是不懂科学的哲学家越是起劲地排斥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学术态度与上述的两种态度截然不同,它试图要在科学与哲学之间修建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从科学的一般性成果中批判性地建构出哲学的理论,用哲学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科学问题。正是自然辩证法的这一性质使之能够成为…  相似文献   

8.
新技术社会学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它有丰富的学术渊源: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观的汲取、科学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影响、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等。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和后实证主义的兴起,科学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地位及科学与文化关系日益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主题。文章致力于探讨后现代科学知识文化研究的广泛的社会、政治和科学理论背景;分析科学知识文化研究的主要内涵;并从现代与后现代的讨论中引发对科学理性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系及对科学知识文化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研究对于"技术哲学"与"哲学认识论"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现代信息技术朝着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国内外学者基于信息技术哲学来探讨当代认识论的研究路向大致有三种:一是从信息技术哲学出发引申或拓展到对当代认识论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从作为哲学元理论的认识论出发拓展到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三是将认识论哲学与信息技术哲学作为并列重要的理论基架"直接"研究信息技术的认识论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系统探讨中国与西方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强化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历史维度;进一步打开"技术黑箱",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纲领,全面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各子领域诸多更"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丰富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角度看,科学是源于实验室的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就是福柯意义上具有塑造场景作用的权力关系。科学传播本质上是实验室的权力关系对整个社会的标准化重构,同时又是社会对科学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去标准化”反向重构。科学传播具有政治学维度。  相似文献   

12.
孟强 《科学学研究》2007,25(4):604-609
在当代的科学论中,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执一端。为了打破僵局,芭拉德在玻尔的量子力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用实在论。作用实在论超越了以往的表象主义,以科学实践为中心,弥合了自然与社会以及主体与客体的鸿沟。在作用实在论当中,实在是科学实践所构造的结果,话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作用实在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科学的客观性,客观性被改造为责任问题。如此一来,认识论与本体论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统一,科学从表象走向了实践,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了。  相似文献   

13.
朱大明 《科学学研究》2009,27(2):161-165
 简要论述科学评论的广泛性和意义,分析科学评论不景气的原因,提出促进科学评论的基本对策,包括加强“科学评论学”研究,积极开展科学评论活动,遵守科学评论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4.
一百三十年前,皮尔士用后来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探讨了科研活动的成本与收益,证明了科学活动无需绝对可靠的基础,只需权衡成本与收益,便可以有效地为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皮尔士的工作被埋没了一个世纪之久,直至科学的非哲学研究开始兴盛之时才被科学哲学家重新发现。今天的人们也许会质疑皮尔士关于知识累积的观点,却不会在尊之为科学经济学的哲学先驱时有多少异议。  相似文献   

15.
Knowledge is created through discourse in ba that is the physical, mental and/or virtual arena of knowledge cre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ba in international humanist (H-group), technical (T-group) and scientific (S-group) research groups. These international groups consist of members originating from many countrie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s derived from interview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ree research group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ulu which, by staff, is the most international large university in Finland. The article advances understanding of ba by considering the theory of ba in relation to the discourse and exploratory case study. In the case groups, ba is formed in relation to the knowledge type created, sui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a group member and structural factors related to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ies. Humanist knowledge, with abstract concepts and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is created with deeper atten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al bonds inside the H-group than the more accurat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in the S- and T-groups.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程哲学》、《工程演化论》等一大批工程哲学方面的论著的出版,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工程演化论、工程本体论、工程方法论等工程哲学范畴的研究,标志着工程哲学理论框架的确立,而工程哲学的应用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文章从工程共同体、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五个方面探讨工程哲学的应用问题。体会到这是多视角、多学科、多领域、全方位的复杂问题。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深入的研究、长期的探索,需要各界的共同奋斗,才可能取得扎实的成效。而工程哲学应用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工程理念的应用问题和工程的评估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用户满意研究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User Satisfaction shapes the third theoretical platform in information research,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origin of user satisfac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philosophy. The influences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on user satisfaction are also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信息的存在方式的突变和运动规律的特殊性,信息时代科学认知方式的创新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产生,对信息的哲学把握,理论研究的发展路径等问题,总结概括了信息学研究3个发展阶段、3个理论领域、3个理论研究平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9.
陈璇 《未来与发展》2008,29(2):29-34
在应对当代科技所带来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复杂的、高后果的风险中,新兴的风险分析科学确立了风险分析的技术框架,并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拓展其理论框架.后常规科学和社会学对风险分析的技术框架以及事实一价值二元框架的批判有助于形成一个涵盖风险的技术方面与社会方面、专家知识与非专家知识、消除二元分立、关注风险动态过程的宏观、综合分析框架,促进风险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