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继卿 《收藏界》2011,(7):41-43
本文谈谈收藏类艺术精品玉器中的俏色精品玉器。俏色精品玉器是艺术精品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玉器是把玉材局部上的天然色彩部分设计制作到玉器的某些部位上,使这些部位产生符合玉器造型表现的物体实际色彩,或者使玉器内容产生某种特定的涵义。将玉料上的  相似文献   

2.
李祥云 《收藏》2009,(1):94-96
古代老玉新工制品,一般都是把古玉残件重新改制,很少发现利用天然老玉制作仿品的。古代利用带皮壳的玉料制玉,是观赏与艺术的追求,称为巧色或俏色,新石器时期与商代就有巧色玉器。大量运用带皮壳的玉料制造仿古玉器,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红山玉器被社会广泛知晓以后,便成为各地厂家仿造的热门产品。  相似文献   

3.
吴保华 《收藏界》2010,(6):53-54
清代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型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朝所未有的。玉器千姿百态,品类层出不穷,借鉴多种表现手法,圆雕、浮雕、镂雕、俏色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借鉴绘画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玉在中国历来是作为吉祥福瑞的象征,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内涵丰富、寓意美好。"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便是明清时期玉文化的精髓。明清玉器千姿百态,造型各异,仿古玉器层出不穷。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治玉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明清时期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日臻密切,炉、薰、瓶、鼎、簋等仿古造型的玉器层出不穷,玉质的茶  相似文献   

6.
刘秀定 《收藏》2011,(8):80-81
和田玉美丽,而和田玉中拥有独特俏色的观赏玉更是美丽无比。俏色观赏和田玉也就是璞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千种玛瑙万种玉”,而在万种美玉之中,能得到一件巧夺天工的俏色和田观赏玉更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7.
丁哲 《收藏界》2011,(3):28-31
镂雕,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最重要的工艺之一。所谓镂雕,就是在玉料上把地子局部或大部分剔空,虚实相衬地突出玉器的主体纹饰或造型轮廓,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其很可能源于钻孔工艺。玉器的镂雕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此后发展延续数千年。下面笔者对史前至明清各主要时期的出土玉器进行考察,以分析历代镂雕工艺的特点及制作情况。  相似文献   

8.
吴保华 《收藏界》2010,(8):42-42
俏色玉雕,系中国玉雕艺术宝库中技艺最精湛,艺术价值最高的品种之一。俏色玉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泽纹理,巧妙地加以设计运用,施以适合玉材的雕琢,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今择选几件清代俏色玉雕佳品,其造型各异,制艺精美,介绍如下,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9.
戴应新 《收藏》2008,(6):88-95
本刊2008年1斯刊发戴应新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在玉器研究者及收藏者间引起了较大反响。有藏友打电话给编辑部,认为戴文对一批新见齐家文化玉器加以认定,值得赞扬。也有很多藏友打来电话或撰写文章,认为这批玉器的玉质、工艺都 有明显问题,纯属赝品,有的还指称其为近时兰州或甘肃某地所造。为了进一步展开讨论,本期我们推出“聚焦齐家文化玉器”专题,发表戴先生有关齐家文化玉器的另一篇文章《兰州齐家文化玉琮记述》;同时刊发陈国英、李江平、李焕三位先生《齐家文化玉器初探》一文,介绍出土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工艺、沁色等特征;以及檀瑞林先生《真假齐家文化玉器辨析》、刘继涛先生《质疑〈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二文,对戴文商榷、质疑。本刊提倡学术民主,鼓励不同意见的互相辩难。我们认为,这对净化收藏市场,规范收藏行为,提高鉴赏水平,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大凡价值高或需求大的玉材和成品,多会出现人工仿制和人工改良品。俄罗斯产的碧玉以其色泽沉稳浓艳而深受广大玉器爱好者的喜爱,销售价格直线上升。在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玉器市场上,仿造高档俄罗斯碧玉材料制作的玉器越来  相似文献   

11.
刘继卿 《收藏界》2011,(6):38-40
本文谈谈收藏类艺术精品玉器及点评。收藏类艺术精品玉器,是指以艺术为主要价值的玉器,她是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她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以其艺术形象产生的感染力来使人们产生精神愉悦或振奋的激情。即便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玉器,它仍然是以陈设欣赏艺术功能为主,而使用功能为次。  相似文献   

12.
正绝俏,是对玉料自然属性与特性充分理解、感悟后,利用玉料自然规律与特性,使用逻辑设计将自然属性、特性与最适当题材、工艺结合,创造出不可复制的俏雕艺术作品。此种创作方式,称之为绝俏。俏之玄,首悟道,感自然,通心窍。俏之妙,二美融,奇正生,器载道。俏之韵,三律调,驭主次,控开合,虚实巧。俏之鉴,四品照,能上妙,神上逸,扩于心,眼自高。俏之谋,五合法,合于色,合于型。合于纹,合于质,合于韵,无量合,逻辑校。俏之技,六艺扬,微挤扫,镂弧薄,匠运金,尽展道。  相似文献   

13.
曾智泉 《收藏》2007,(6):110-110
中国有句俗语:“黄金有价玉无价。”是说好的玉石价值连城,难以定价。2006年,中国玉器拍卖凸显玉无价的现象,这股风现在还很强劲,见首不见尾,令人深思。综观2006年玉器市场,价位疯涨的玉器主要是明清时期的一些雕琢精美之物。其中以清代皇家玉器为最贵,其次是明代皇家玉,再次是同时期的一些民间精美玉器,而高古玉器养在深宫人未识,未出现买卖高潮。  相似文献   

14.
有幸结识齐家文化玉器,且十分偏爱齐家文化玉器,不仅仅因为地处齐家文化发源地域,占据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因为齐家文化玉器所独有的美深深吸引了我们。材质好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这主要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其  相似文献   

15.
玉龙雅聚     
《收藏》2012,(4):4-5
1大鹏展翅黄玉,料细腻,油度佳,色俏丽瑰艳,夺目喜人,巧雕一雄鹰展翅,寓意鹏程万里,大展宏图!2俏色瓜虫白玉壶壶体光滑细腻,色泽温润,线条流畅饱满。俏色小虫伏于"瓜"身之上,翩翩灵动,活泼生动,创意十足。又意:有胡有赢。  相似文献   

16.
李伟男 《收藏界》2014,(9):31-32
2013年11月12日至2014年5月4日,“楚风汉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文物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在玉器展柜中,有一件东汉时期用和田白玉籽料随形雕琢制成的三螭龙纹形佩,因其材质珍贵、形体个大、纹饰精美、存世罕见而倍受观众青睐,更被有关文博专家誉为“国宝级文物”。这件来自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玉佩,长10.3厘米,宽5.5厘米,厚约2厘米,取料为和田白玉河所产一级白籽料,不规则,略呈琵琶形,局部有赭红色石皮。玉工匠心独运、随形施艺,综合运用圆雕、透雕、浅浮雕、阴线刻、游丝毛雕、俏色等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08,(5):100-104
中国古代玉器的生产贯穿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整个历程。玉器风格在六朝与隋唐之前后有明显不同:魏晋以前,玉器的生产受制于封建礼制,有森严的等级和形制限制;从隋唐开始,产生了清新活泼、贴近生活的世俗化玉器体系,器形以实用的玉佩饰和玉器皿为大宗。在玉器皿中,除了传统的碗、杯、盘造型,还有一种肖生式的玉器皿。  相似文献   

18.
朱纪 《收藏界》2012,(10):32-37
玉之有沁,成因复杂,尤为难辨,古今言沁者,名目繁多,措辞闪烁,故界定飘忽,如下所列,非已确立,资料所及,语词所陈,实为探讨所指,此录。"沁"字可解释为吸收或渗入的意思,玉的沁色是因玉器埋入土中,经千百年受底层各种不同性质的矿物质作用以及各种不同化学成分浸扰,表皮的  相似文献   

19.
图案是构成邮票的要素之一。邮票上的图案是用不同色彩的油墨印刷而成,集邮界对邮票上颜色称为“刷色”。刷色不仅赋于邮票以鲜艳的色彩吸引集邮者,而且还有防伪功能。邮票刷色是传统集邮研究的重要内容。集邮家依据刷色的种类、深浅、浓淡和明暗  相似文献   

20.
刘继卿 《收藏界》2010,(4):37-40
玉器的雏形伴随着新石器时期的降临而诞生,即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原始的玉器产生了。玉器从初创到成熟虽然经历了三四千年的漫长历程,但由于当时的采玉和运输能力均很原始低下,玉料多为就近取材,品种较少,地域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