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鸣盛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诗人,名列沈德潜晚年弟子"吴中七子"之首。由陈文和主编的《嘉定王鸣盛全集》收录王鸣盛诗文集最为完备,嘉惠学林良多。但王鸣盛著述较多,有些序文见于各家别集中,《全集》难免有遗珠之憾。今从清人别集中辑得王鸣盛序文七篇,略加考述,助益全面了解王鸣盛交游情况及其诗学主张,管窥清代乾嘉时期诗坛风貌。  相似文献   

2.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 ,治清史学者把乾嘉时期的历史考证学家划分为不同学派 ,这对于深入认识乾嘉史学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但同时也出现因区分过细反而混淆学派界限的问题。把赵翼、钱大昕、王鸣盛和崔述等人归到不同学派 ,就是如此。赵翼对野史文献的认识与利用 ,和钱大昕、王鸣盛、崔述相比 ,只不过是考史侧重点有所不同 ,并不存在学派分野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者王鸣盛治学兼具经史,以经学起家,却以史学名世;其治史,既有众多精良的考证成果,又有不少生动的历史评论,在乾嘉学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又能够较好地将微观考辨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认识。通过对王鸣盛治学特点的总结,可以为更加科学地分析乾嘉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钱大昕(公元1728—1804年),,江苏嘉定人。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的代表之一,他所著《廿二史考异》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被看作考据史学的三大代表作品。除考史外,钱在音韵、训诂、算学、天文、金石等方面的也很有成就。传世著作有《潜研堂文集》、《潜研堂诗集》、《廿二史考异》等。钱大昕同时也是一位社会实践家。  相似文献   

6.
清代史家王鸣盛的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包含了他对司马迁到欧阳修等一系列史家的史学思想,以及《史记》至《新五代史》十九部正史中有关历史撰述方面的精辟论述。既显示了其研究领域之宽广,又展现了一位史学名家对历史著述的关注与热忱。王鸣盛探讨历代史家思想之旨趣,以及对历史著述者主体意识的着力开掘,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7.
晚清道成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考察这一阶段的学术,当见其变与不变。朱一新在义理与致用的焦急下,治学欲一反乾嘉轨则,另辟蹊径,确有独出之处,可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考据学风的影响。在经学与史学、汉学与宋学之间、孤怀闳识与精审超绝之间,他的史学也呈现着多重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钱大昕是吴派吗?──兼谈乾嘉学术派别问题王记录被时人目为"一代儒宗"的乾嘉学者钱大听①,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看作吴派健将。钱大昕属吴派,究其所自,以江藩《汉学师承记》为滥觞。江藩在讲到惠栋学术的传授时说:"王光禄鸣盛,钱少詹大听,......以师礼...  相似文献   

9.
赵翼治史深受考据学风的影响,在治学特色与方法等方面亦与钱大昕、王鸣盛有相同之处.三者相较,钱氏、王氏着意于文字词语的音韵训诂,史料文献的辑校订补,名物掌故的训释疏通,地理典制的梳理考证;而赵翼则怀史学经世的旨趣,善于从宏观角度探求历史时势的变化和盛衰之故,进而阐发史实背后的历史通则.赵翼治史固然独具特色,但与乾嘉考据史学仍为同道,属于乾嘉考据史学的别派.  相似文献   

10.
乾嘉学术名家王鸣盛对《说文解字》的评价在清代《说文解字》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他的子学代表作《蛾术编》中既有对《说文解字》体例、取材的探讨,包括对文字构形和假借的论说,也有将某些规律的揭示融会在具体文字考证中的精辟论述。他尤其重视用发展的观点对文字演变作历史的考察,进而总结出具有富有理性色彩的规律性认识,值得我们重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赵翼的历史观与治史方法丛静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与清代钱大听、王鸣盛齐名,并称为清代考据学派三大家。《甘二史札记》是集中反映赵翼史学成就的代表作。赵翼虽然处于康乾之际清朝文化专制极为残酷的时期,但他能不拘泥考据,更侧重对史事的评论分析,使他的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学者,向来重视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清代,特别是乾嘉时代,是我国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鼎盛时期;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王鸣盛,则是一位著名的文献学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理论上提出了诸多创见,在实践上撰成了《十七史商榷》这部史考名著,通考并遍评了十九史,对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乾嘉考据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经入史的过程。考据话语首先在经学领域确立,并使经学产生了史学化倾向;之后经学向史学全面渗透,带动了考史之风的兴盛。学者们重新审视经史关系,进行了突破经史界线的努力,为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提供了思想活动舞台  相似文献   

15.
范文澜是与郭沫若并称的老一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他在史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除了两部影响巨大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以及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的代表性论述之外,还因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索经学,被誉为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学的开创者。以下我们先简要叙述他的经学研究历程,之后再进一步论述其经学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鸣盛不仅是史学家,而且也是目录学家,在目录学史具有一定地位。结合王鸣盛生平,通过其撰著《十七史商榷》与《蛾术编》论述,特别是《十七史商榷》蕴含着丰富的目录学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著者罗炳良长期从事清代史学研究,《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是他继《传统史学理论的终结与嬗变》和《十八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之后的又一部专著,2007年2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本书虽名为《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但著者并没有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乾隆、嘉庆时期,而是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目光,将它前延到清初,后伸至道光年间,放在明清历史发展的延长线上来考察,目的是要从中寻找乾嘉历史考证学的学术土壤、社会条件,梳理出它的形成过程,探讨其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是近代史学的代表人物,曾被认为是"新史学的开山"。由于经学在近现代不受重视,王国维的经学研究成就在现代人眼中似乎远不如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的贡献。但是,在王国维东渡日本之后由文学、哲学转向史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学却是他日后取得伟大成就的突破口。在王国维那里,经学既不是像康有为那样属于今文学传统,也不是像章太炎那样属于古文学传统。他所做的工作,无疑是晚清民初经今古文学之争中最独具特色的:通过对《史记》中"古文"含义的研究,他弄清楚了汉代初期古文的意义;通过对《汉书》中"古文"含义的研究,他弄清楚了东汉初期古文的意义;通过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他弄清楚了《说文》中所载古文的意义;通过对魏三体石经的研究,他弄清楚了魏晋六朝时期的"古文说";通过对汉代古文学派的系统研究,王国维弄清楚了"古文"由字体转为学派的意义。总之,王国维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充分运用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以及新发现的新材料,对经学以及经学史作出了更加令人信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以汉学治经方法治史,成就斐然。其中《十七史商榷》堪称传世精品。其务实精神从■史籍、考制度、辨学术、论人物、订史实、正脱衍等六个主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商榷序》中,王氏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史学思想与方法,极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唐代前期在完成经学总结的同时,也因经义疏解的统一和解经方式的僵化而出现了经学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掀起了疑古惑经思潮。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持续时间很长,几乎与唐代历史相始终,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前中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刘知幾,他虽然以史学的视角质疑经书记载的部分内容,却并不否定经学思想,反而强调史著需要维护名教。唐中后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主要代表是新《春秋》学派,他们站在经学的立场上对《春秋》"三传"进行批评、质疑,重视分辨经史之别,而其注重褒贬义理的经学思想,对唐中后期史学新变乃至宋以后史学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