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诗选材,用典赅博,仅就任渊在《山谷内集》(715首)注中所指出的典籍统计,就有四百多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黄诗用典范围之广及典故出处之僻,山谷诗的这个特点,除主观原因外,与诗人客观条件有关,即由于印刷术的演进,宋朝的文化典籍比前代更为普及,本文对山谷诗用典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一位在诗歌创作上集大成的古代诗人,他提倡并实践着"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创作主张."建安之杰"--曹植就是他最为倾慕的前代诗人.杜甫在多方汲取曹植诗歌艺术传统的同时,更进行了难能可贵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对曹植诗句及诗歌语言的摹仿学习并更趋臻境,在谋篇布局上对曹植的继承并更胜一筹,以及对曹植诗风的沿袭并更具特色等方面.正是由于杜甫对以曹植为代表的前代诗人有继承更敢于创新,所以才成就了他不朽的诗名.  相似文献   

3.
陈与义是宋南渡时期的代表诗人。他一生自觉地进行着诗艺的探索,广泛地受到了许多前代作家与同时代诗人的深刻影响。从其创作来看,最突出的前代作家有陶渊明、杜甫和柳宗元,同时或稍早些的则有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崔晴。其他如建安诗人、谢灵运、王维、元和及晚唐诸诗人也对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正是在转益多师、博采众人的基础上,陈与义才得以独树一帜,创立了脍炙一时的“陈简斋体”。  相似文献   

4.
吴文英是南宋词坛上颇具争议的词人之一,历来词评家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为人们所公认,便是梦窗的词作充分吸收了前代文人,尤其是长吉、义山和清真的艺术成就,注重炼语造字、用典繁密、结构曲折,想象丰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南宋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宋代婉约词的最后一枝奇葩,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5.
元末明初著名色目诗人丁鹤年自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遭遇亡国离家之痛.他的诗歌写忧国忧民之思,写亡国离家之恨,创造了很高的成就,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论文试从借景抒情、诗歌用典、晚期吸收民谣营养几个方面来探讨丁鹤年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从其诗歌及诗评简窥其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6.
用典是诗人抒发内心感受常用的艺术手法,显得构思巧妙且意蕴深邃。瞿佑在《剪灯新话》羼入了大量诗歌,而诗歌中又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其典故类型可分为语典类与事典类。语典类通常来源于《诗经》《楚辞》《世说新语》、史书、前人诗句等,事典类则通常化用各代典籍中的趣闻逸事、传奇话本、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等。通过对诗歌用典的分析,可以由前入深地了解诗人用典的来源与用意。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成就远远超出同期那些创作天地狭小或格调偏于绮靡的一般诗人,自成大家.他的诗传承了<诗经>赋、比、兴的优良传统,具有较强的艺术力量和含蕴婉转、寄托深远的特点,为后人所推崇.尤其是李商隐的<无题>诗,看似为情诗,其实包含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遭遇的诸多反思,排遣了诗人在晚唐时期仕途上屡遭打击的心中块垒.加之用典精切巧妙,语言"清词丽句"(鲁迅语),实为晚唐诗坛上难得的佳品.  相似文献   

8.
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前代很多的优秀传统,并具有很多新的特征。因此,尽管诗人生前曾经自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但当他死后几十年内,他的作品便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中唐的三个大作家元稹、白居易和韩愈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元稹作《唐故检校工部侍郎墓系铭》甚至说: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不但才思敏捷,而且注重对前代优秀文学传统广泛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的接受对其诗歌创作影响甚大,本文将从李白对屈原的评价、对屈骚创作精神与艺术特色的学习与借鉴等方面详细探讨李白对屈原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0.
典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用典能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使难以明言的情意得以顺畅地表达。李商隐在用典方面是位大家,他的诗在用典方面有三个主要的特色,第一是用典的不着痕迹,第二是死典活用,第三是化实为虚。  相似文献   

11.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和黄庭坚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或好以典渲情,死典活用;或喜以典达意,翻案原典。用典方式的不同,造成李商隐的诗歌“文浮于意,华而不实”,黄庭坚的诗歌意思着实,雅而博奥。好用典故,既使其诗名炽盛,又使他们累遭抨击。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南宋前期诗人普遍使用杜诗典故较多,陆游是两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南宋末年诗人使用杜诗典故较少。南宋对杜诗典故的使用,反映出宋代诗坛的崇杜、学杜风气。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语用学理论研究古诗用典,认为将诗语语境和典故语境进行比照,是解读古诗典故预设以及诗歌文本意义的一个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15.
"碑志式"叙事,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量的运用事典是杜诗碑志式叙事的显著特征之一。句中、联中事典的分布形式甚为多样,事典的处理也做到了灵活多样,且在叙事中的运用也较为精密。就杜诗"碑志式"叙事中事典运用的实际效果而言,它使叙事简捷而极具概括性,语言含蓄蕴藉而典雅有味,以事典寓褒贬,达成叙事和抒情的沟通,从中可以窥见杜甫对事典运用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诗话中的用事论主要在两个维面展开:一是对诗歌用事的原则及其要求进行探讨,着重考察用事与整个诗作、使字用语、诗意表现、创作主体的关系;二是对诗歌用事的方式及其内涵、审美效果等进行考察,着重从意用事和语用事两大块切入探讨。宋代诗话的用事论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宋人对具体诗法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诗歌典故的翻译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李白诗歌用典较多又富于变化。早期译者对于李白诗歌用典的翻译倾向于转换与省略。在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重视的今天,李白诗歌中的用典应该重新翻译。  相似文献   

18.
王士禛歌行体咏物诗所咏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文物、动植物和日用器物。咏文物古玩尚典实,咏动植物多生气,咏日用器物重情趣。他在对所咏之物进行从形相到神理的多层次摹写的同时,往往把人生的意气灌注其中,实践了其“不即不离,不粘不脱”的咏物规范。  相似文献   

19.
从两个方面对杜诗的用典艺术进行分析。一是类型分析,从典故与现实的关系分,有肯定性典故和否定性典故两种;从典故所影响的范围分,有整体性典故和局部性典故两种;从典故的来源分,有事典和语典两种。二是现实意义分析,借典故,讽刺当时时政;借典故,抒写自己情怀;借典故,评价他人功绩;借典故,以有效地避免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中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李白《清平调》三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诸如群玉山、云雨巫山、飞燕等,是难解难译的诗。本文运用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六位译者对《清平调》中典故的不同英译,探讨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译文以异化翻译为主。这种翻译策略取向对汉诗典故的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