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避避雨吧     
避雨的工具在人类的早期就出现了我国早在夏商周时期便发明了雨伞,《通俗文》中便记载为:"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之。"传说中鲁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玉屑》上记载据说伞是她发明的。传说鲁班妻子云氏因为怜惜鲁班在风雷烈日下工作,见亭子可避雨遮阴,于是想出一个"活动的房子"让鲁班带在身边,于是发明了雨伞。《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这里的"盖"就是指"伞"。《史记·五帝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  相似文献   

2.
正杜老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一文里:"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的"驾"是否应为"架"?我个人认为,此句中的"驾"是作为量词用的。我翻阅《新华字典》时,发现字典中对于"驾"的三个注解中,并没有作量词用一说,而字典中"架"字的注解就有":量词,多指  相似文献   

3.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4.
关于"欣赏"     
[创新话题] 陶潜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 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赠花卿》) 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阅读以上名句后,你想到了什么?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文意自定。2.文体自选。3.文题自拟。  相似文献   

5.
"吹寒""寒声"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词语。如宋姜夔《扬州慢》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唐高适《燕歌行》诗:"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唐皎然《陇头水》诗之一:"陇头水欲望,陇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宋范仲淹《御街行》词:"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像这样一些词作中的"寒"字,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解释,一直争论不休,未有确论.《桃花源诗》中也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文章检视各家意见,试图在分析讨论前说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对于"泉香而酒洌"的文意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主要有三说:一是照语序直译说,如新课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泉水甜酒水清";二是互文见义说,如《语文学刊》2001年第4期所载束荣柱之《互文见义例析》,译为"泉水和酒味香甜,泉色和酒色清冽。";三是倒文说或交错说,如钱伯城主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9.
释"皈"     
彭瑛 《现代语文》2006,(12):110-111
1.0 皈 "皈"字在《说文解字》中并无收录,在金文甲骨文中也不见古字体,本是为翻译佛经而造的后起字,最早见于唐朝.如:  相似文献   

10.
"味"或"滋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是指文艺作品中能激起欣赏者美感的特质(包括美的内蕴和美的形式).在品鉴诗歌的审美活动中,一首诗是否有"味"或"滋味"成为其审美价值的标志.因此,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断言:"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以味论诗,始于西晋文论家陆机.他在《文赋》中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虽一唱而三叹,故既雅而不艳."南朝梁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也以味论诗:《明诗》篇说,"张衡《怨》篇,诗典可味";《体性》篇说,杨雄的作品"志隐而味深";《隐秀》篇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但是,无  相似文献   

11.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神:天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社:传说中的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后来作为祭祀社神之所。《礼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祖: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声。”祀:祭,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祝: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  相似文献   

12.
嘻嘻姐姐发言: 在进入本期 的"读'来'读' 往"之前,我们先 来看一段有趣的 对话!未对末说: "你戴上大盖帽就了不起了?"末对未说: "削尖了脑袋也没见你爬上去。"代对伐说: "挎把大洋刀出来吓唬谁呢?"伐对代说: "裤腰带都丢了,还有脸出来逛?","说:"谁敢说我不是青蛙?"。"说:"镶上钻石,俺也是结婚戒指。"一对二说: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对《》说: "头发少才是智慧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14.
"秦"字的由来秦始皇赢政统一全国后,重立国号时动了很多脑筋。有一天,他问部下:"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史书上有无记载?"有一官员答:"从开天辟地,功过是非都记载在《春秋》中。"赢政一昕特别高兴,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占《春秋》各一半,定国号吧。  相似文献   

15.
"自"在古诗文中出现的 频率比较高,总的来看可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一定的意 义,但不含任何感情色彩。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 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 愤》),句中"自"为"自己"之 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  相似文献   

16.
<正>《长征组歌》中第四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原有"主席用兵妙如神"句,战友歌舞团排唱时因"妙"字不好发音,改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肖华将军说:"此为一字之师。"周恩来总理称赞说:"此为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扩展学生想像思维》一文中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联想的方法。一、补白联想补白联想就是根据内容的前后联系,在课文未展开的情节或空白处,通过合理的想像进行情节的补足。如教学《月光曲》时可提问:当你随着兄妹俩欣赏《月光曲》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二、充实联想充实联想就是在课文内容的简略概括处进行充实扩展联想。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文,教师可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马戏节目,发挥想像,仿照前几节的写法,对“马钻火圈”“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等先说样子后说名称,或先说名称再说样子。三、角色联想…  相似文献   

18.
"通感"补义     
一、引言一提到"通感"人们多会联想到钱锺书先生的《通感》的精辟论述。钱先生着重从文学批评和修辞学的角度对中国古诗文中通感的描写手法作了精辟的论述;一些大型语文工具书也收录了"通感"一词,如《汉语大词典》中对"通感"的释义为:"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鉴赏中,一些饱含深情、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柳"(2002年高考全国卷中对"折柳"寓意的考查:"柳"者,留也。寓有惜别怀远之意)、"雁"(2003年高考春季卷中--韦应物的《闻雁》与赵嘏的《寒塘》为何都写到了"雁":鸿雁传书,表达怀人怀乡之情)、"杜鹃"(2004年一高考卷中鉴赏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问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啼血,传递游子思乡的哀切之情),此外还有"月"(约)、"长  相似文献   

20.
说"南山"     
古诗文中的"南山"大多指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的终南山,首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长寿的南山,不会崩坍陷落.后"寿比南山"常用来比喻人长寿,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