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当代学生系统接触传统的首道大门,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为中国文化守好这道大门。在与西方交流过程中,中国语言文学难免被扭曲与重塑。如中国古典小说文体被西方小说同化,而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小说的分析、欣赏,都以西方小说文体概念为模板,这应引起重视。阅读古典文学可以延伸人的生命体验与滋味,理解人自身的丰富性。这种中国人在中国文化浸淫中的独特体验,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学予以继承。如何经由语文课正向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细地从西方“拿来”,需要数代人的研究与建构,而中小学课堂则是其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折射出中美文化的差异及它们之间的冲突、融合。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正是这两种文化冲突的表现。事实证明,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爱德华·贝拉米的《回顾》是19世纪美国的畅销小说,也是西方乌托邦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该小说对美国、欧洲乃至中国的乌托邦文学创作和社会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才刚刚展开,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痴"在杨宪益、霍克斯两家译文中用词不同,杨译遵循充分性的翻译规范,即亦步亦趋充分完整传达中国人对"痴"的态度和理解;而霍译则遵循可接受性的翻译规范,即不遗余力地方便西方读者理解与欣赏。影响这两种翻译规范的因素是文化社会环境和译者的动机目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痴"在杨宪益、霍克斯两家译文中用词不同,杨译遵循充分性的翻译规范,即亦步亦趋充分完整传达中国人对"痴"的态度和理解;而霍译则遵循可接受性的翻译规范,即不遗余力地方便西方读者理解与欣赏.影响这两种翻译规范的因素是文化社会环境和译者的动机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谭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中西方对中国龙认识的对比分析》中指出,要深入、全面地理解以《经济学人》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为什么使用"龙"这一符号指代中国,特别是以扭曲、凶猛的恶龙形象丑化中国,需要充分理解历史上西方对中国形成的固有消极印象以及"龙"在中西方文  相似文献   

7.
荒诞 ,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也是西方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的重要话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荒诞的时代” ,这一句话像歌词的迭句一样频繁地出现在许多荒诞文学的小说或戏剧的台词中 ,被西方人反复咏唱。什么是荒诞 ?关于荒诞的含义 ,西方许多哲学家、作家、批评家、学者纷纷作出种种界说与表述 ,其中许多论述见解深刻 ,对我们理解西方文学中的荒诞意识启发很大。然而也必须承认 ,这些界说与表述大多采用抽象理论话语 ,这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 ,同时缺乏现代西方生活的具体感受的我国一般文学读者来讲 ,要深入领会现代西方人荒诞意识的精…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推荐理由】这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演讲并和广大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广泛交流的成果,不仅包括了自身的成功经验、众多优秀学子的学习方法,还旁征博引:从中国古代的孔子,到现代西方的罗素,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从《三国演义》到金庸小说和当代西方畅销小说《教父》,甚至还包括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故的香港艺人黄、当代经济学家樊纲……并把他们和学习成功有机地结合起来论述,读起来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此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先以“启迪你的六个小故事”开始,用真实的故事启发读者思…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有关中国的两部畅销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的状况》中,中国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中国形象的两极差异并非认知水平所致,它们隐含着共同的西方殖民视角,是西方利用中国形象服务于殖民话语,论证西方文明统治东方文明的合法性而有意识确立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层面上诞生的小说观——论梁启超的小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由封闭的稳定到被迫开放的社会。随着中国社会的危机的日益严重,中国知识界探寻强国富民的救亡良方也经历了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政治层次和人的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一致,中国人对于小说的认识也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物质层次中小说居于盲区,在政治层次上小说被发现,在人的层次上小说本体被发现。而梁的小说观则是梁在思想探索居于政治层次时对于小说的发现。晚清前五十年,洋务派、维新派尽管大力倡办学堂、兴留学、译西书之风,但他们所接受的主要的西方文化知识,是天文、地舆、格致、制造等应用科学知识。他们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在物质层次上不如西方,但中国的文化却仍然是优越于西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任何典型的西方散文小说不同,它是由散文大量地交织着许多种类的和不同长度的诗词组成的.当然,将诗词与散文小说相结合,对中国白话小说来说,不是独此一家.以时代久远的西方类似著作来看,人们可以举出梅尼普斯的早期讽刺作品,后来有波依提乌的《哲学的慰籍》、一部犹如《奥卡森和尼克莱特》那样的著作,以及布尼安和拉伯雷的著作.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中,这类写作形式已经明显地得到了更加精深的培植.这是因为诗词的使用为特定的文学功能服务,已经是唐代小说和戏剧的一个特征了.在诸如《莺莺传》和《嵩岳嫁女》这类小说著作里,有的诗词是将披露人物的感情因素用来发展情节的.或者,有的诗词是为了点缀戏剧对白的片言只语的,这是在后来的戏剧文学广泛发展中所获得的一个特征.在散文小说中应用诗词,是为了叙述、描写和说教的目的.由于佛教文学作品不断增长的大众性和变文的发展,无疑地给予了更深远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纽约时报》畅销小说家文斯弗林携带他的另一部爆炸性的惊悚小说再度回归,连同他在第一部书中提及的年轻人米奇·拉普。  相似文献   

14.
戈、矛、戟     
父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用于钩挽、啄刺敌人的格斗兵器,由长柄和横装的戈头组成。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至殷周时期,为主要武器之一。矛是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格斗兵器。原始社会已出现,商代时出现青铜矛。春秋时,子分长柄、短柄两种。长桶为战车上的车兵使用,短柄为步卒所执。晋代,出现了专供骑兵用的长矛,称为梨,火器时代,矛仍是军中必备的冷兵器,长期与火器并用。教为一种将矛的直刺功能和戈的勾、啄结合为一体的格斗兵器,其柄前端安装直刃用以刺杀,旁生横刃用于钩啄。销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南北朝时,因盔甲制…  相似文献   

15.
马尔罗的《西方的诱惑》揭示了不同系统的东西方文明共同承受着价值危机的考验,都面临着生存的荒诞。《征服者》和《人的命运》以中国革命为题材,描写人类境遇,突出异国情调。他作品中的中国革命不是中国实际的真实的革命,只不过是他表现异国情调的背景。马尔罗借中国革命表达了20世纪一代人试图走出荒诞、走出危机的尝试与努力,他所塑造的中国"革命者"只不过是他思想的具体化身。这两部小说不能被当做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革命小说,它们只不过是马尔罗借中国舞台来演绎他自己所理解的人类境遇之作。  相似文献   

16.
吻的惯例     
关月译 《家长》2009,(8):19-21
拳头是武器吗?当然是,而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好武器,只不过很多人不太注意罢了。这就像是爱,虽然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和天性,但是只有表达出来,才能让孩子感受得更深,孩子也需要父母表达出来。可惜,中国是一个讲究深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父母是需要向西方的父母学习的。  相似文献   

17.
吻的惯例     
关月 《家长》2009,(Z2)
拳头是武器吗?当然是,而且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好的武器,只不过很多人不大注意罢了。这就像是爱,虽然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和天性,但是只有表达出来,才能让孩子感受得更深,孩子也需要父母表达出来。可惜,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父母是需要向西方的父母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越战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西方视角下的越战文学更多地展现美国人记忆中的越战,反映越战对美国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美国越裔作家阮清越在2016年凭借其处女作越战小说《同情者》拿下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它与其他越战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讲述越战中越南难民生活状态的同时,多次提及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中国形象"。本文详细解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特征及其内涵的变化,以加深中国读者对越战文学中"中国形象"书写的审视与理解,引起中国读者对其背后社会历史与文化形态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9.
古人打仗,使用各种兵器,在古典小说里,兵器更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道具。特别是在历史小说,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中,兵器对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0.
如果可以把中西方文化看作是不同的两只船,那么李伟昉就是这样一位脚踏两“船”的人。2007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的比较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因此成为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里第一个摘取这项桂冠的年轻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