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5月开始,钱江晚报推出“约会院士”系列报道,我们有意识把它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从策划到采写、制作、推广,努力把它打造成一个名牌产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扩大这个品牌的影响力,争取最大化的读者市场。 一、选准时机,占领市场 从推出“约会院士”第一篇报道之后,钱江晚报以每周两三篇的见报率与读者见面,引起很好的  相似文献   

2.
潘浩 《新闻实践》2001,(3):11-12
钱江晚报“约会院士”系列报道任务重、行程急,加上摄影者牛群常常身不由己,时间对每个采写者都是那么的“吝啬”。可是,面对院士的宽广胸襟、渊博知识,我们又是多么迫切地想把这组人物报道做活做精彩,让院士的形象在字里行间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3.
向读者述职     
述职报告往往是写给领导们看的,但钱江晚报却把它写给了读者。 该报在10月8日的钱江周刊上推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向读者述职,与读者坦诚交心,道出新闻采编幕后的种种酸甜苦辣。意在版面之外,求得与读者更真诚、更广泛的交流。这组稿子见报后,报社不断接到读者来信来电,亲临报社慰问的读者络绎不绝。 钱江晚报的“向读者述职”,其实可以看作“群众办报”、“开门办报”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生动体现。随着市场经济向社会各层面的迅速渗透,报纸的商品属性日益突出。要在强手如林的报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十分关注读者需求,在坚持正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末,有一个精灵,在人类的上空徘徊。那是科学的精灵——克隆、人类基因揭秘、纳米技术、互联网……人类站在20世纪的科学峰巅,眺望科学技术在新世纪必将给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带来深刻变化的前景。作为一名报人,无比幸运地处在对新世纪憧憬无限的历史怀抱中,科学的精灵引领我们去赴一个约会。 2000年5月15日,钱江晚报以《约会院士 聆听心声》为题,与相声艺术家兼摄影家牛群合作,推出中国院士专题报道。满怀对科学的崇敬,钱江晚报记者用文字,牛群则以他富有独特视角的镜头,和我们的读者共同去“约会”院士,聆听科学的心…  相似文献   

5.
一份城市主流报纸,必定要有“高度”——高度决定影响力。而文艺报道,有的被认为仅是娱乐大众、愉悦性情的东西,似乎与“高度”不搭边。然而,钱江晚报最近有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报道,却是以文艺部为主担纲的,采编人员以人为本,以独到的眼光与思维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命运,以独辟蹊径的方法策划报道,以一个个震撼读者心灵的版面,告诉我们,文艺报道是可以这样做的,文艺报道是可以这样有力量的。  相似文献   

6.
1999年9月16日至10月8日,在全国人民隆重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节日气氛中,《钱江晚报》要闻版连续以整版篇幅刊登了16篇“科学改变我们生活”的特别报道。这组报道,题材大,立意高,范围广,在《钱江晚报》历史上也不多见。说其题材大,所报道的内容几乎都是我国科技界顶尖的大事: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五笔字型输入法、杂交水稻、核电站、心脏移植、网络……。说其立意高,历史的脚步走近了新世纪,科教兴国,是我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报道展示了科学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力量,在思想导向上高举科学旗帜,举重若轻,寓教于说故事、忆往事之中;说其范围广,涉及的范围有工业、农业、医学、军事科学、金融、电子……为了让读者关注参与这组报道,报社同时还推出了“科学  相似文献   

7.
丁家发 《新闻世界》2009,(10):26-27
目前,都市报已成为普通市民了解资讯和社会万象的一道“精神大餐”。正由于都市报新闻报道的“平视”视角,都市报才会“坐”到读者中间,才可能真正关心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在新闻报道方面千方百计去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求。如何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读者?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报道中要经常性地与读者开展互动。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经济报道愈来愈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和读者的关注。然而,枯燥、沉闷、乏味仍是经济报道的通病。现实生活中原本新鲜活泼的经济新闻,经采编人员加工之后,往往变成干瘪的“死鱼”。究其因,主要是我们编采同志对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与可读性这对矛盾未能很好地解决。“生硬的说教”与“通俗易懂的新闻”哪个更能打动读者呢?有必要加以探讨。一、深化主题。一般讲,新闻的主题在于深入挖掘和提炼,要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工夫,才能使新闻主题深入、鲜明、生动。我们经济报道的大方向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其重点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这包括宣传党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钱江晚报》在今年的春节报道中,从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七,每天以数个版的规模推出《拥抱大众——来自本报记者基层联系点的报道》。这组报道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把各类岗位、各个群体人的节日经历及其对今后的期盼生动地展现给读者,使各类读者从报道中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报道出来后,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本刊特刊发对这组报道的分析文章,从中可以看出《钱江晚报》在探索都市类报纸如何进一步贴近大众、回报读者,如何增强新闻竞争力等方面所作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新闻已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和中心。但经济报道难搞,经济版难办又是报业采编人员较为一致的看法。为什么,因为经济报道专业性强,容易流于见“物”不见人;反映经济问题,写经济成就难免涉及数字,于是往往成为数字的堆砌,枯燥乏味,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  相似文献   

11.
新闻在线     
《中国地市报人》2007,(5):64-64
佛山市新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安阳将建采编信息库和违规档案;《钱江晚报》新推栏目“钱报议事厅”;湖北要求媒体更加关注民生;《华西都市报》推出奥运特刊;《金陵晚报》栏目“家有难事”获读者好评;三峡日报社开展“我为报社添光彩”活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摄影地位的日益提高,新闻摄影已逐渐成为“独立兵种”。这是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读者需要的必然。但是,新闻摄影要真正地成为“独立兵种”,就必须形成具有自己基本特点的体裁种类,以其独立的表现手法,把新闻事实迅速、准确、形象、生动地报道给读者。近些年来,经过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和积累,创造出一些符合时代潮流、满足报道需要的多种摄影体裁。为了能在摄影报道中更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影记者和编辑人员应当了解各种新闻摄影体裁的不同特征和功能,并在新闻摄影的采编中善于使用能够充分表达新闻内容的体裁,做到  相似文献   

13.
朱韶蓁 《新闻实践》2010,(10):56-57
骑车姑娘雨中昏倒,陌生女孩撑伞守护——杭州网友“傲骨柔肠”在街头拍下这感人一幕,上传至钱江晚报网络版论坛。我们及时采用了这一照片,利用这条线索,连续在网上展开了“寻美”的报道,引来众多网民热转,在天涯、猫扑等论坛的图片热议排行榜上连续多天位居首位。钱江晚报及时进行报网互动,用了大篇幅着重报道,在网民与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4.
钱江晚报从去年以来,在省委宣传部和浙报集团党委会、编委会的统一部署下,深入进行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从编委到普通采编人员,都注重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晚报的一些报道部门,开始更深沉地关注和分析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注意了解群众的心态和情绪;努力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主流和特征,精心选择能够引起群众共鸣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力求使报道深入大众的思想深处、感情深处,在引发群众和社会共鸣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大众情怀,构成了钱江晚报新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5.
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在对新闻进行采集加工制作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我们姑且称这种思维方式为“采编思维”。采编思维,是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对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看,新闻采编工作应当以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正确反映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在新的发展时期,起到宣扬进步潮流、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闻采编工作。新闻采编工作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全面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应当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科学的采编思维。其中主要包括立体思维、创新思维、贴近思维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6.
在我省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实践“三贴近”要求之时,衢州日报社党委会、编委会组织全体采编人员开展了一次,“体验陌生岗位”活动。活动从去年9月开始,至12月底基本结束,衢州日报及下属的晚报、农家报的绝大多数采编人员参加了这项活动。通过这次活动,采编人员不仅为读者奉献出了多篇新闻佳作,而且对改进作风、改进文风,更好地遵循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为此,我们编发该报5位同志参加活动后写的体会文章,或许对新闻界同仁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述职报告大都是写给领导们看的,但《钱江晚报》却把它写给了读者。该报在10月8日的《钱江周刊》上推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向读者述职,娓娓道出台前幕后的酸甜苦辣。这组稿子反响很好,报社不断接到读者的来信来电,亲临报社慰问的读者络绎不绝。一位读者说:“晚报跟我们读者心贴心,我们读者更要与晚报心贴心。”  相似文献   

18.
县市报是离读者、离实际、离生活最近的一张报纸,如何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提高报纸质量,以赢得读者,扩大影响?近两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注意处理好围绕中心与深入基层、为中心工作服务与为群众服务、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三个关系,从而较好地发挥了县市报“三贴近”的优势,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群众的赞誉,树起了党报的威信.处理围绕中心与深入基层的关系,明确只有深入基层,报纸才能贴近群众,才能更好地引导群众围绕市委的中心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过去,我们的采编人员有个偏见,认为市直各部门和各乡镇的领导对市委的中心工作理解准确,跟得紧,谈得好,因此到农村采访,只是在乡、镇委机关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同书记、镇长谈谈,采访便结束了.写的是农村报道,实际上村组没到过,农民没见着,说起来到工厂里采访,只是同厂长谈谈,车间没进过,工人没见着.这样写出来的报道空话、套话连篇,市委的精神成了贴在文章上的“标签”,读者未知欲知应知的问题没能回答,因此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于是我们狠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一是明文规定记者每月有两篇以上的农村报道任务;二是在二版开辟《记者在村组》、《在生产岗位上》等栏目,每周都安排记者到基层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企业报一般出版周期相对较长,采编人员和通讯员从素质到数量上都不够理想,因而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对突发性事件,单纯依靠某一个编采人员或通讯员去搞报道,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编辑部的意图,也难以圆满地完成企业报的报道任务。根据我们几年来的体会,充分发挥“兵团作战”的优势,就能妥善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抽样分析一版头条新闻中发现有“五多”:头条份量不足多;会议消息多;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长新闻多;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头条新闻“五多”的问题,在新闻界具有一定代表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同采编人员缺乏读者意识有关。党报是为读者办,办给读者看的,就要研究读者对报纸有哪些心理需求?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一个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