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推论,而要否定一个命题,却只需要能举出一个与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就行,这个与命题相矛盾的例子便称为反例。反例是简明有力的否定方法;反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反例是纠正错误解答的常用办法;反例可以发现问题;构造反例是活跃思维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推论,而要否定一个命题,却只需要能举出一个与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就行,这个与命题相矛盾的例子便称为反例.反例是简明有力的否定方法;反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反例是纠正错误解答的常用办法;反例可以发现问题;构造反例是活跃思维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数学中要证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而要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只需举出一个满足命题条件而结论不成立的例子即可。比如要否定“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只要举出“2+3=5”就可以了。这种与命题相矛盾的特例在数学上就叫做反例。反例因其简明、直观、说服力强等突出特点,决定了它在数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反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就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略谈己见。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要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十分简明而又有说服力的是举出一个反例。例如,“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这一命题,只要举出1是自然数,但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即可说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又如,要想说明“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的结论不成立,也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例如,2是质数,那么它和任何质数的乘积都是偶数,而不是奇数,这就说明这一结论不成立。这种与命题相矛盾的例子,数学上叫反例。  相似文献   

5.
李红霞 《成才之路》2013,(31):21-21
反例是指用命题形式给出的一个数学问题,具有简明、直观、说服力强的优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尤其适用于判断题和选择题。要判断一句话是否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条件,用结沦不成立的反面例子来否定这个命题。在数学发展史上,反例和证明同等重要。一个数学真命题往往需要严密证明,而假命题则靠反例加以鉴别。在中职数学教科书里,数学知识大多是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  相似文献   

6.
反例性证明就是举出反例,这个反例的条件和要证明的条件一样,但它的结论和命题结论不符而相违背,于是命题就被推翻,命题的不正确性得证。因此要证明一个命题是不正确的,只要举出条件和命题条件完全一样但结论不符这样一个反面例子来说明一下就可以了。如“连续不一定可导”、“稳定点不见得是极值点”、“一般项趋于零的数项级数不一定收敛”,等均可用反例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7.
数学中要判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只需举出一个与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就行了。如要否定“两个虚数之和仍为虚数”,只要举出(3 2i) (1-2i)=4就可以了,这种与命题相矛盾的例子在数学上称为反例,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反例在数学中的教学价值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8.
数学反例的教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中并非每个命题都为真 .有的命题 ,虽从多方面进行了严密的推理 ,但仍不能得到结论 .因此 ,很自然地 ,人们对这个命题的真伪产生怀疑 ,从而设法否定这个命题 .怎样推翻一个命题呢 ?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而不符合该命题的结论的特例——反例 ,就可以了 .在数学史上 ,有不少著名命题被否定 ,都是反例的功劳 .反例是十分简明的否定 ,也是极有说服力的肯定 .反例的作用不仅用以否定命题而且也是发现数学真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美国当代数学家盖尔鲍姆说得好 :“数学由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要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符合题设条件而与结论相反的例子一一反例,就可以了。可以说在数学推理中,构造反例与给出证明,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数学中要判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密地论证,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只需举出一个与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即可.如要否定“两个无理数的和是无理数”,只要举出反例 (2 2~(1/2)) (3-2~(1/2))=5就可以了.反例因其具有直观、明显、形象、生动等特点,决定了它在数学教学中无可比拟  相似文献   

11.
数学反例的教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中的反例通常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但又与该命题结论相矛盾的例子,也即指出某命题不成立的例子. 在数学的发展史中,反例和论证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个重要的猜想,数学家很长时间没能证明它,结果有人举出一个反例否定了这个猜想,使问题得到解决. 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反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在认识和探究数学真理,强化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学中并非每个命题都为真.有的命题,虽从多方面进行了严密的推理,但仍不能得到结论.因此,很自然地,人们对这个命题的真伪产生怀疑,从而设法否定这个命题.怎样推翻一个命题呢?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而不符合该命题的结论的特例——反例,就可以说明问题.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反例与证明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个正确的数学命题需要严密的证明,谬误则靠反例即可否定.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要证明一个命题错误,十分简明而又极具说服力的是举出反例。例如“与一条曲线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必是曲线的切线”这一命题,只要举出抛物  相似文献   

14.
数学中的反例通常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 ,但又与该命题结论相矛盾的例子 ,也即指出某命题不成立的例子 .在数学的发展史中 ,反例和论证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它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 ,一个重要的猜想 ,数学家很长时间没能证明它 ,结果有人举出一个反例否定了这个猜想 ,使问题得到解决 .因此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 ,反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在认识和探究数学真理 ,强化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 利用反例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 1 学习三角函数中的周期函数及最…  相似文献   

15.
反例通常是指符合某个数学命题题设条件,但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举出反例即指出某命题不成立的例子.美国数学家盖尔鲍姆指出:“数学由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而数学发现也是朝着两个主要目标——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数学问题的探索中猜想的结论未必正确,正确的需要证明  相似文献   

16.
邹建平 《考试周刊》2014,(91):69-70
<正>要说明一个命题的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而要否定一个命题,则只需举出一个符合题设而与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就行了.这种与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叫做反例.在数学教学中,反例和证明同样重要.因为反例在辨析错误中具有直观、说服力强等突出特点,所以教学中注重反例的运用不但可以使学生发现错误和漏洞,而且可以修补相关知识,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其次,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适当使用反例,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构建反例,这  相似文献   

17.
王浩 《教学月刊》2011,(6):57-58
要肯定数学命题的正确性,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或正确的数字运算;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的,只要举一个例子予以否定即可,这个例子就是所谓的反例.因此,构造反例同证明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那么,构造反例有没有一般方法呢?如果有,它的一般方法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角度予以分析、回答.所谓构造反例,就是要举一个例子说明条件命题“A→B”为假,在这个例子中,要求条件A为真,结论B为假,即由A真不能导致B真.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应是要断定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必须经过严密的推断论证,而要否定一个命题,只需举出一个与结论矛盾的例子即可,这种与命题相矛盾的例子称为反例。在初中教学中,反例的构建是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反例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反例对学生所犯错误加以剖析,让学生从分析中认识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对他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中表示判断的句子称为数学命题,数学命题必须对事物的情况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问答,不能既肯定又否定,命题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之分.正确的命题是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就是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即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断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相似文献   

20.
命题设a1>a2>…>am>0,0<b1≤b2≤…≤bm,则 (n∈N)引理1设a1≥a2≥…≥am>0,0<b1≤b2≤…≤bm,则(a1+a2+…+am)n,(n∈N)m(a1b1+ a2b2+…+ambm)引理 2设 a1, a2,…, am> 0,则an1+an2+…anm≥m1-n(a1+a2+…+am)n,(n∈N)引理1、2都易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略下面给出命题的证明.证明因为a1≥a2≥…≥am>0,0<b1≤b2≤…≤bm,所以然 (n∈N)因此下面举例说明该命题在证明不等式时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