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溯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言“共建”、“合作”、“合并”、“协作”、“联办”和“划转”等改革形式。本文所讲的高校后勤的区域合作指的是在地处同一城区内的两个或多个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推进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高校后勤的“合作”与高校的“合作”有相似的意义,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1.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与区域合作毫无疑问,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围绕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方向、结果,同时又是一个过程。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结果应该是变学校办“小社会”为“大社会”办高校服务业。这里的  相似文献   

2.
高校后勤的区域合作指的是地处同一城区内的两个或多个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同时推进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它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1.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与区域合作如何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以逐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呢?对此,后勤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理论探讨。简单地讲,概括为“内化”和“外化”两过程的统一。“内  相似文献   

3.
1.高校后勤服务逐步社会化,这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新突破的总体目标。根据“社会化”的概念和后勤服务的属性,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其改革的核心涵盖三个转换,即主体转换、机制转换、空间转换。 1.1 主体转换。建立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体制和体系,后勤服务的主体应由学校转为社会,主体是社会。以社会承担为主,标志着  相似文献   

4.
后勤改革目的是要改变原有的供给制、福利型的后勤,使后勤从“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成为高校发展的推动力和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的方向在于后勤社会化,即将后勤推向社会,与社会接轨,同化于社会中,用完全的企业运作方式加以规范,以市场驱动,在竞争中提高与改进服务质量。在上述转换过程中,后勤企业化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一、后勤社会化的内涵:1.社会化是高校后勤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高校“小而全”的后勤配套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又是在特定  相似文献   

5.
自 1 999年 1 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系列改革的重头戏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下发的第一个红头文件就是关于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示精神 ,2 0 0 0年年底以前 ,广东省所有高校的后勤均要同学校实行“三剥离” ,即 :所有后勤人员同学校剥离、所有后勤物资从学校剥离 ,后勤管理的运行、操作与学校剥离。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到了全线总突破的阶段。作为广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试点的湛江高校后勤集团 ,从 1 999年 9月成…  相似文献   

6.
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和部署,从2000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今年是完成改革任务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年,目前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年底将通过各项指标的验收。我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被重庆市教委评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1.后勤社会化改革两年多来,为学校减轻了负担1.1 基本实现后勤实体与学校的规范分离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转变。我校于2000年元月成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继而成立了重庆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工作小组、财经工作小组、资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办发[2000]1号文和广东省、深圳市有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深圳市和我校实际,经过反复酝酿、讨论,我校确立了用“大物业”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推进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此贯穿从方案制订到具体实施的全过程。1.以“大物业”管理的思路确立我校后勤杜会化改革的目标定位在新一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  相似文献   

8.
湘潭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坚持审时度势,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2001年7月开始,湘潭师院后勤部门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了社会化改革。1.1 在原来多实体的基础上,改革了  相似文献   

9.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质”、“联系与发展”等观点理论,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要增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命名感与责任感,要进行大后勤改革,给后勤实体定性;正确引导实体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扶持与改革、甲方与乙方等关系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已经提出10多年了,然而,除少数院校部分后勤服务项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改革外,大多数院校还仅局限于内部体制和机制上的局部性调整,计划经济影响犹存,跳不出行政约束的框框,“大而全”、“小而全”、“划地为牢,诸侯割据”的状态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后勤管理与经营相对社会仍是封闭  相似文献   

11.
在诸多约束因素以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绩卓著,形势喜人。高校后勤已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虽说尚未实现“按社会化机制运作”的改革目标定位,但“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已起主导作用。总体来说,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系统  相似文献   

12.
后勤与学校“脱钩”“断奶”、组建集团的合并参股、投身市场的竞争拼搏、自负盈亏的“找米下锅”等,使我们后勤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为此,树立创新意识,搞好后勤社会化改革有一些问题亟需我们善待和解决。 1.建章立规加强法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体现社会契约精神的法制经济。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要与法制经济的建立相统一,必须确立法治意识和契约式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后勤社会化中把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13.
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开始就明确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立足高校后勤和社会市场,实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三年多来的后勤改革实践证明,通过后勤服务企业化改革,机制、体制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服务质量提高,后勤中心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1.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勤服务中心转制,对内,根据企业化的要求,完成了人事制度、分配制  相似文献   

1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势任务与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勤社会化进入攻坚阶段,后勤实体面临转换“老人”身份、产权制度改革、服务“公益性与福利性”、税收优惠政策这“四大矛盾”。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清除障碍,彻底理清后勤实体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与社会企业同成本平等竞争,才能实现企业化和走向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点:①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②按照“事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将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变“行政拨款”为“服务收费”,将后勤服务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③改革后勤管理方式和转换后勤运行机制,将后勤服务部门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减少事业编制;④将条件成熟的后勤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社会化,而后勤管理引入企业化管理后,其核心是要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使其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  相似文献   

16.
1.用“三个代表”指导党建工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迫切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在当前条件下克服高校面临的瓶颈制约、加快高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后勤社会经改革的目标是依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新的机制、新的  相似文献   

17.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通过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实现“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为目标,实行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转换运行机制,将机关后勤逐步改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部211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校园管理也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高潮,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已成必然。根据国办发(2000)1号“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通知及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高校伙食社会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兰大小精灵公司本着“立足高校,服务高校”的宗旨,为配合高校后勤改革,在其多年“小精灵售饭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大中专院校校园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发出了针对校园教学、后勤、行政等综合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小精灵校园一卡通。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随时代前进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涉及面宽,政策性强,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和探索。在当前,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化的涵义和改革意义;如何选择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和途径;如何有效地往前推进,最终实现体制和机制的根本转变,达到社会化的目标,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这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及模式所谓后勤社会化,就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由政府主导,以社会…  相似文献   

20.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更新思想观念、奠定思想基础,实施“形象工程”、重塑后勤形象,实行目标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因地因校制宜、谨选改革模式四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