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刍议崔葆芬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讲求实效.把德育大纲的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精神财富。这就应高度重视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自我教育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青少年学...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认识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这是德育工作的辩证法。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诱发学生的自主感受,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德育才会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4.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手段。教育方法影响教育行为,教育行为产生教育效果。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是知识性教育,重视道德理论的"灌输性"。实际看来,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学生只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才会对道德规范所涵盖的内容和意义有所体验和收获。本研究以"道德体验法"为内容,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道德体验法"实施策略,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论德育的启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德育的启智功能安徽师范大学金维才任何教育活动,只有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智力活动、思维活动,使其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生活,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也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实现价值认同。道德内化。这样...  相似文献   

6.
闫梅 《宁夏教育》2009,(7):37-39
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那么小学德育工作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来行动?怎样的德育过程才能真正在人的内心建立起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意识,支配人的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呢?我校的德育实践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考,坚持。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本文通过对高职德育中自我教育理论的探究,结合高职学生现状,探讨了在高职德育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程爱红 《考试周刊》2013,(31):107-108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学生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支配下才能发挥正面的作用,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信息技术教师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教育不成为一句空话?如何克服重技术、轻德育的倾向?作者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巧妙地融入德育教育,才能使德育真正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学校教育最终只有转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时,才能取得真正的、积极的效果。   从去年开始,我校一直在开展以“利用三辰影库构建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小学生德育素质”为课题的电影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以电影为载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发现效果较好,以下是我们的几点做法。   一 凭借影片内容,提高道德认识,实现自我评价   各种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无论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理解是道德学习的存在方式,指出这是一种新德育世界观,它真正消解了传统德育中德育文本的霸权地位,使道德学习者(教师和学生)获得了平等的教育关系和道德权力.  相似文献   

13.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密切相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少年和青年早期是困难年龄期.学生在身体、智力、道德方面都迅猛发展.教育者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克服这些困难。”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使自我教育的愿望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需要。尤其需要注意青少年学生学习自我修养.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他在学生品德提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还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多年来对中小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个体品德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且具有发展的差异性。差异性表现在不同生活背景个体之间和不同学段之间。教师只有选择和创设适合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才能使德育走进学生心田。实现有效德育的方式是激发道德学习愿望,确定德育起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选择师生交往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增强教育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在小学阶段,只有高度重视德育,以德育促教育,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师生交流较少、学生实践不足、法治教学枯燥、文化渗透匮乏等方面,为提高德育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从现存问题入手,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的主阵地,在德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强化情感教育,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开展德育渗透。文章分析了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当前小学德育的不足,探索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6.
自我教育是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指学生在教育者及教育环境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对自己进行教育的活动。自我教育影响着德育的进程和结果,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自我教育的研究概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他把自我教育的开展与进行作为一个衡量教育实践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从而确立了自我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的研究,分别从教育的普遍性及德育活动等两个方面对学生自我教育进行了归纳。有人从教育的普遍…  相似文献   

17.
南素珠 《成才之路》2010,(21):17-1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启发寻求自我教育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要使德育落在实处,只是单纯地依靠强制监督手段是不行的。长期有效的德育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接纳、自我思考、自我奋进。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意志、自我监督、自我训练、自我总结等自我教育意识、习惯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解决学生自我心理矛盾,变他律为自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主体意识增强。然而,青少年自身存在的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决定德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工作的重点。传统德育的主要方式是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逐步发展成规范养成和能力培养。而德育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使教育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使我们社会的道德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充分相信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行动上具有一定的水准,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道德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而且在于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德育内容才能有助于建构学生的主体(心理)意义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强调要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教材的教育话题和案例,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留出空间,推动学生的自主建构,将教材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增进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关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需求,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型师生关系建构和教师成长的基本追求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学德育旨在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而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更与大学生自觉、自愿、自为的心理分不开。同时,大学生的个性认识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大学德育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的个性教育,开创一条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