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2.
自《宋史》刊出《陈抟传》后,历代学者对“陈传故里”颇有争论。《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2期发表唐代剑先生《陈传、张守真事迹考》一文,认定陈传是“毫州真源人”。笔者不敢苟同,现仅就笔者所见材料作一综述,以明其实。一、证明陈抟是“西蜀崇龛”(今安岳县龙西)人的证据有三个方面。第一,陈特自署“西蜀崇龛”人,是最有力的证据。宋淳熙(1174—1190)年间,由国史院编修吕祖谦(1137~1182)奉诏编辑的(圣宋文海)里,最早收入了陈传(易龙图序》,文未有“西蜀崇龛陈传序”的署名。这七个字是证明陈传是“西蜀崇龛人”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法国人道关怀摄影。与美国人道关怀摄影(尤其族群的社会性议题)和马格南摄影通讯社的人道关怀摄影(全人类议题为主)不同,“法国人道关怀摄影”以维护法国人文与文化为本,在摄影史上自成一家:二战后,“法国人道关怀摄影”从广义的“人道关怀摄影”中抽离,以法国本位主义而与“马格南摄影通讯社”有所区别,彰显法国人不为战事所影响的尊贵气质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正>巴黎是世界的“花都”,吸引着各国人士前去游览。但巴黎也并不总是那么美好的,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不仅失地赔款,甚至在战争结束的前夕,也有万千同胞的无谓死亡。由于围城造成的贫困,还有街上的内乱以及无政府状态,甚至就在5月开始的这个“流血周”(Bloody Week)中,死亡的人数据说也超过1790年大革命中“恐怖统治”时期的死亡的2万至3万人。  相似文献   

5.
威尼斯双年展的举办人大卫·克罗夫(Davide Croff)坐在第52届双年展大厅内声明,本年度双年展的主题是“用头脑感知,用感觉思考——世界艺术现在时”。为此,特从美国聘来第一主持人罗伯特·斯托(Robert Storr)。[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1903-1975),一位社会写实摄影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取材美国文明中最平凡无奇的对象与景象,以“去个人化的非主观”、“看不出拍摄者的拍摄”为风格,自成一家,不但颠覆了社会写实摄影,也拍出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的代表影像。  相似文献   

7.
<正>因“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而荣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呈现人类的普遍认知经验,注重对关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命题进行诗性阐发。其歌曲是“诗”与“歌”融合的典范,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觉醒,还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进程,对当代流行文化影响深远。历来乐评人都热衷于在迪伦的歌曲中寻找意义,而迪伦自己则更希望引发听众或读者的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日本对华认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情感认知主导下的友好合作(1972—1992);战略防范视域中的互动博弈(1992—2012);竞争协调转换期的战略制衡(2012—2023)。纵观中日关系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日本对华决策的行动逻辑缘起于思想层面的对华认知,是建构理性互动的客观认知还是基于充斥偏见的主观误读,通常会推动中日关系走上“合作”或“对抗”的迥异发展路径。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认为,“复杂政治组织的行为取决于决策,而这些决策又取决于决策者的心理意向”。  相似文献   

9.
<正>199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小罗伯特·艾默生·卢卡斯(Robert Emerson Lucas Junior,1937—2023),以表彰他对“理性预期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他的研究,“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卢卡斯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全国图书奖设立于1950年,是最重要的美国文学奖项之一,下设小说、非小说、诗歌和青少年文学等奖项,1988年开始增设一枚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表彰“毕其一生为文学事业服务,或著作等身,从而丰富了(美国)文学传统的人。”2008年9月10日,全国图书基金会宣布,今年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颁给68岁的汤亭亭,这是华裔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佬的来历关于“美国佬”来历的传说有二十种。但行家们讲只有两种说法可信。不少人认为这个词来自苏格兰,意思是精明聪慧。然而多数行家一致认为“美国佬”一词源于荷兰。很久以前,做奶酪的荷兰人被德国人称为“北方佬”(Jankes)。这些人的一部分于十七世纪...  相似文献   

12.
石窟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中显得特别辉煌壮观的一枝奇花。中国石窟,早期(南北朝)可以山西云冈石窟为代表;中期(隋唐)可以河南龙门石窟为代表;晚期(五代、两宋)可以四川大足石刻为代表。这就是所谓中国“鼎足而立”的三大石窟。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东距重庆市160余公里,西距成都市270余公里。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唐宋石窟造像。因它在表现形式上以摩岩为主,还有石窟和圆雕等多种形式,敌人们习惯把它统称“大足石刻”。现存造像最早的是唐永激、乾封年jbl(公元650——668年)的尖山子造像,但以南宋造像最多,约占总量的80…  相似文献   

13.
<正>法国的彼得吕斯·拉米斯(Petrus Ramus也作Peter Ramus,1515—1572)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极为重要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被认为是“笛卡尔的先驱”,20世纪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 Luhan)称他为“古登堡时代的教育先锋”。1912年,弗兰克·皮埃尔庞特·格雷威茨(Frank Pierrepont Graves)在纽约出版了一本书《彼得·拉米斯与16世纪教育改革》,足见他对于世界而言不仅仅是对欧洲和法国16世纪教育改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海外一直存在着有关中国“金字塔”的种种传闻,就像海外仙山,缥缈在云雾之间,却又乍隐还现……(一)早期的西方“目击者”。(1912年)弗烈德·麦耶·斯克洛德是一个美国商人,他于1912年赶着大篷车从中国长城向内地贩卖东西。除了贩卖香烟、烟草、蜡烛等零杂物品,他还向蒙古人贩卖枪支和弹药。有一次当他经过内蒙与陕西的交界处时,他的中国旅伴——一个饶舌的老和尚对他说:“我们将经过金字塔。”“什么金字塔?”“就是陕西的金字塔。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但你说的是墓葬。”“不是墓葬,它们是跟天一样高的山。虽…  相似文献   

15.
<正>生于17世纪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曾因怀疑上帝而被犹太教会判为“有罪”并遭到诅咒和放逐。所幸的是斯宾诺莎不信命,也不肯接受“人是生而有罪的”这个观念,更不认为自己有罪。经过考证,他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上帝就是自然,或者说它是自然的别名。然而,在宗教氛围浓郁的西方世界里,斯宾诺莎竟敢说“上帝就是自然”,这实在是一件“亵渎神灵”、  相似文献   

16.
钱宁 《世界文化》2023,(12):55-59
<正>狄仁杰(630—700)是我国唐代卓越的政治家,以“清官”“神探”著称,千古传诵。自20世纪中叶以来,狄仁杰在国外备受瞩目,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这得益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1910—1967)的小说《大唐狄公案》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狄仁杰的卓越历史功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和升华。清代出现了六十四回的《武则天四大奇案》(即《狄公案》,作者佚名),兼备公案小说和侠义小说特色,虚构描写狄仁杰屡破奇案、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问题     
卡夫卡的问题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当然,这里的问题是“problem”,而不是“question”。这一点西方学者早有洞察,早在1946年,美国学者安吉尔·弗洛里斯就编辑了一部专门研究卡夫卡的论文集,书名就叫《卡夫卡问题》(The Kafka problem)。在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无限崇拜和感激的人”当中,  相似文献   

18.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183;海勒于1999年12月12日因病逝世 ,享年76岁。海勒一生笔耕不辍。1994年完成《结束时分》以后 ,有人问他是否准备搁笔 ,他回答道 :生命不息 ,写作不止。他果真在1998年推出了一长篇回忆录《悠悠岁月》 ,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辛酸历程。约瑟夫&#183;海勒可谓多产作家 ,被誉为“黑色幽默”的巨星。主要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并非笑话》(1986)、《悠悠岁月》(1998)以及两个剧本《我们轰炸纽黑文》(1967)和《克莱文杰的审判》(1974) ,并以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闻名(以下简称《军规》)。海勒的幽默、讽刺把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和起来 ,以阴冷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 ,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 ,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 ,在喜剧中去悲哀。因此 ,作品一发表即刻轰动社会 ,尤其在美国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 ,“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美国人的口头禅 ,用以表达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或不可逾越的障碍。《军规》以荒诞的形式 ,多角度 ,多层次地展示了一个充满自私、贪婪、虚伪、欺骗、专横、残忍、淫乱和疯狂的现实生活。主人公尤索林被世...  相似文献   

20.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许多信件和书稿上的署名都是“帕帕”(Papa),有不少人以“帕帕”称呼海明威。那么,他从何时何地又何以被唤作“帕帕”则很少有人知晓。101岁的古巴老人格雷格里奥·富恩特斯曾是海明威的“皮拉尔号”渔船的船长,他从1935年到1960年一直以船长的身份陪伴着海明威。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老人与海》中捕鱼老人的生活原型。他在晚年回忆了与海明威相识相伴的岁月,也透露了“帕帕”一名的由来。下面是老人对往事的一段回忆。我是一艘古巴渔船的船长。有一年,古巴人派我去美国的新奥尔良。渔船在航行途中遇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