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气甲烷的微生物产生与消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壤甲烷产生的微生物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土壤中甲烷的产生主要是土壤有机质厌氧分解的末端产物,在有氧时,则易被甲烷氧化菌氧化成二氧化碳。阐述了土壤的甲烷主要来自于湿地、稻田和垃圾填埋场等,据估算其排放量占每年全球甲烷产生量的一半左右。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大气甲烷的氧化占全球甲烷吸收总量的10%左右。提出了土壤是大气甲烷的源还是汇,主要取决于土壤甲烷产生与甲烷氧化的活动的相对速率。  相似文献   

2.
选择福建水稻研究所吴凤综合试验站为研究样点,采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法对对照、炉渣、秸秆、生物炭和炉渣+生物炭添加后稻田土壤甲烷与氧化亚氮产生潜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内,稻田土壤对照、炉渣、秸秆、生物炭及炉渣+生物炭处理甲烷平均产生潜力分别为0.007 1、0.004 9、1.505 1、0.079 0、0.080 0μg/(g·d),炉渣处理比对照减少了31%,其他处理则出现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土壤氧化亚氮平均产生潜力分别为0.003 5、0.001 6、0.001 1、0.002 1、0.002 9μg/(g·d),各处理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4%、69%、40%、17%;炉渣的添加能有效抑制稻田土壤甲烷与氧化亚氮的产生;秸秆、生物炭及炉渣+生物炭处理均能有效抑制稻田氧化亚氮的产生,但并未抑制土壤甲烷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植物和温度对甲烷氧化率的影响及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研究中的有效性,在乙炔抑制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箱法对闽江河口湿地甲烷氧化率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过程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植物的存在增加了甲烷的氧化率,温度对甲烷氧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乙炔作为甲烷的替代性氧化底物可能是其抑制甲烷氧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不做结构改变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渗压仪如下测试功能拓展:测定黏性土的释水系数与贮水系数;测定不同深度黏性土压力条件下渗透系数和含水量;测定不同黏性土中的溶质运移变化规律。该研究使得渗压仪功能得到最全面的开发,完善了黏性土渗透实验的多参数测定,丰富了实验内容,实现了实验设备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垃圾土室内沉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解决了实际实验中产生刺激性有害气体、实验时间长、设备台套数较少的问题。该系统可以在模拟淋溶、外部压力、温度变化3种工况下获得垃圾土沉降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垃圾填埋场工程、建筑垃圾回填基础的沉降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可以缩短实验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垃圾土室内沉降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力学实验特点及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重点探讨了目前实验内容设置和实验教学模式.针对其不足对土力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包括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以教学演示仪器及土颗粒神奇现象等方式吸引学生,从而提高了土力学实验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相似文献   

7.
静态箱法在甲烷排放及稻田甲烷减排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天然湿地与稻田甲烷排放特征的差异,采用静态箱法对闽江河口天然湿地和稻田甲烷排放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水旱轮作的甲烷减排模式。结果表明:早稻田平均甲烷排放量为17.03 mg/m2.h,高于相应季节的天然芦苇沼泽甲烷排放量(7.47 mg/m2.h);天然湿地和稻田土壤理化特征差异是导致甲烷排放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早稻田甲烷排放量日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而潮汐是影响天然芦苇沼泽的关键因素;水旱轮作可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8.
土压力是作用在挡土结构上的主要荷载,土压力计算是挡土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挖方工程挡土结构土压力计算问题为研究对象,推导了作为判断土压力计算条件重要依据的理论滑动面倾角的计算公式,并针对现行规范中土压力计算条件的判断方法不完全统一的现状,结合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不同判断方法及其土压力的计算问题,提出的判断挖方工程挡土结构土压力计算条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处理蒙脱土原土(PMT),合成了有机土(OMT),并继续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对有机土(0MT)进行处理,得到修饰的有机土(MOMT)。经FTIR、WAXD和TGA认分析,表明经有机化改性后,季铵链成功嵌入蒙脱土片层,修饰土层的内外表面接枝一定数量的-NCO基团,三种土的片层间距分别为1.53nm,2.07nm和2.39mm,三者的初始失重温度分别为313℃、263℃和299℃。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离子液体在水和土壤不同环境介质中对高等植物的潜在毒性,分别采用水培和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100、200、300、400、500 mg/kg)的离子液体1-甲基-3-乙基-咪唑缬氨酸盐([C2mim][Val])对小麦发芽率(7 d)及生理特性(8~18 d)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培养方式下,离子液体在浓度≥200mg/kg时对小麦种子萌发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具有典型的剂量依赖型特点。水培胁迫13 d,离子液体浓度≥300 mg/kg处理,及土培胁迫18 d,离子液体浓度≥400 mg/kg时,均造成小麦幼苗叶片SOD、POD酶活性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较高浓度的离子液体对高等植物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水培比土培加重了离子液体对小麦的毒害程度。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全国土壤侵蚀的严重状况,列举了土壤侵蚀造成的危害,总结了引起土壤侵蚀的原因,并对土壤侵蚀速率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土壤侵蚀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艾比湖退化湿地不同恢复时期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艾比湖水域萎缩、湖区旱化、人类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艾比湖退化湿地不同恢复时期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对20052008年四个不同恢复时期的土壤有机质、盐分、pH、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等6个指标分析所得数据.结果表明:艾比湖退化湿地2005-2008年四个不同恢复年份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PH值均在8.0以上,呈碱性,较为接近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PH值;05年开始恢复的土壤全盐含量相对较高,而06、07、08年开始恢复的土壤全盐含量则相对较低,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四个不同恢复年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极低;而土壤有效磷的含量都较为平均;速效钾的含量为05年开始恢复的土壤为最高,而从06年恢复的土壤开始呈现出数值波动较大的现象,因而平均值相对偏小.此结论为研究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微咸水矿化度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短缺的淡水资源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开发、利用微咸水进行农田灌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微咸水室内一维垂直入渗试验,研究了钠吸附比(SAR)相同条件下,矿化度单一指标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导水和持水能力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矿化度大于3g/L时,增加幅度减小;土壤含盐量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增加明显增大,矿化度大于3g/L时,土壤基本处于积盐状态;不同矿化度水入渗后5~40cm土层土壤浸提液SAR均小于入渗水钠吸附比8,但大于土壤浸提液初始钠吸附比。因此在此种土壤理化条件下,入渗水SAR为8h,矿化度为3g/L是土壤安全灌溉的上限。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梅州市主要植烟区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烟区土壤质地为砂壤土或壤土;土壤容重范围值为1.01.3g/cm3;土壤比重平均值为2.66g/cm3;土壤孔隙度平均值为47.3%;土壤自然含水量约为19.83%;土壤pH平均值为5.05;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约为2.0%;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87ppm,烟区土壤存在一定的潜力与不足.针对现状,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烟区土壤,保证烟叶的优质稳产.  相似文献   

15.
土壤固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土壤固化剂研究进展;介绍了四类土壤固化剂的特点;详述了土壤固化剂的机理;展望了高性能土壤固化剂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指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辅以无机化合物类土壤固化剂是其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调查宿州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数据为基础,按照有关标准和方法,对宿州市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宿州市土壤中Cu,Zn,Cr,Cd,Hg,Pb,As 7种重金属含量都存在着一定幅度的变化,矿区土壤单因子污染指数Hg,Cr为重度污染、Cd,As轻度污染水平,耕地除Hg,Cr有部分超标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达标;28.57%的土壤属于安全等级,32.86%的土壤属于警戒线,7.14%的土壤属于轻污染,2.86%的土壤属于中污染,28.57%的土壤属于重污染;67.14%的土壤属于低风险等级,5.71%的土壤属于中等风险等级,强风险等级土壤占15.72%,很强风险等级土壤占11.43%,而属于强风险、很强风险等级土壤都是矿区土壤,耕地均属于低风险等级;土壤中7种重金属对污染的贡献大小顺序为:Hg>Cr>Cd>As>Cu>Zn>Pb.  相似文献   

17.
选取三个辽东半岛丘陵区山前冲积平原典型棕壤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比重瓶法、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对其棕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采集土样的土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发生层厚度差异较大,比重从上至下依次增大;(2)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发生层有机质含量从上至下依次递减,全磷依次递增;(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棕壤中,林地有机质含量最大,果园与菜地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菜地全磷最大,果园与林地差异不显著。这些地区土壤肥力较高,适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8.
本根据我国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利用生物螳原理,介绍了治理土壤污染的一些方法,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较好地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气甲烷源和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单分子增温潜势约是CO2的62倍,目前大气CH4的浓度约为1.7ppm。甲烷的主要自然源包括反刍动物和一些昆虫的肠发酵及淹水土壤的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人类源包括煤燃烧、天然气泄漏、热带植物燃烧及垃圾填埋场.包括垃圾填埋场在内,土壤的CH4排放量约占全球CH4产生量的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