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狂欢节"疯子"形象变体以及狂欢节上小丑的加冕——脱冕的角度阐释了舍伍德·安德森小说集《小城畸人》中《虔诚》的狂欢特点,折射出"狂欢化"小人物背后所隐含地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价值观的反叛和颠覆。  相似文献   

2.
以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依据,剖析了当前以体育为文本的网络狂欢的典型形态:景观、追捧、恶搞、暴力、围观,并对由此造成的病态体育文化提出批评。研究认为:将网络狂欢根植于日常生活是当今社会文化中信仰的缺失,精神的萎缩和价值观的偏离;网络狂欢不仅取消了狂欢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更显示了当今时代一种病态的社会文化症候;提出发扬"狂欢"所具有的积极性,透过网络的幕布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的突破之路。  相似文献   

3.
《麦克提格》是美国作家弗兰克.诺里斯的一篇杰作,它被称为"美国自然主义的宣言",其悲剧性得到评论家们的公认,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其颠覆现实世界的狂欢化色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分析麦克提格这个形象所包含的狂欢化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荒诞:丑学的展开与审美价值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诞的观念和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是"二战"之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确立的现代性事件.作为美学的现代延伸,荒诞处于美学向丑学过渡的中介环节,或者说荒诞以悲、喜、丑的突破和杂糅形塑了新质的审美形态.它的出场拓宽了传统美学研究范畴,使始自鲍姆嘉通的"感性学"得以丰富,在感性学对美学纠偏和对丑学催生的框架中,其意义得以凸显,在后现代文化时空中仍播撒着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本· 琼森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与威廉· 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 其代表作《狐狸》( Volpone )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讽刺喜剧. 剧中人物为了满足自己对于金钱的欲望,想尽一切办法实施骗术,他们的"诓骗与被骗"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活灵活现. 本文试对《狐狸》中具有典型色彩的角色,从狂欢化的角度进行形象分析,剖析他们的内心并解读其古怪行为背后狂欢式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7.
杨小滨 《江汉学术》2021,40(3):63-73
管管诗中的修辞特征与文化精神,可以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符号学及其他当代理论视角来观察.管管的超现实美学往往与狂欢风格融合在一起,以怪诞卑下的方式冲击了原本神圣的符号.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可以一窥管管诗学中向怪诞与肉体的降格具有怎样的颠覆性潜能.管管还实践了一种不断滑动跳跃的言说策略,以历时性的超现实置换演示了能指的永恒...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格中麻木、冷漠等精神于一体的典型群体人物形象,他运用以喜审悲的艺术手法,从对民俗文化的剖析入手,对看客这一形象进行了深入地刻画从而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使看客这一形象具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地域特征、历史演进、民族交往诸方面论述了“秦州边塞”之说;评析了杜甫秦州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论述了诗作沉而悲、郁而愤、悲而慨的风格美特点及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是美国南部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通过刻画主人公艾米丽这位昔日"南方淑女"的人生悲剧,见证了南方贵族制度的衰亡,社会习俗的变迁,新旧文化的碰撞,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物哀情怀.本文将带领读者去品味这种物哀,感悟福克纳那种喜与泪、爱与恨、悲与美交织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1.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学和美学走向自觉,文学作品注重自我感情和个体意识的表达和抒发,而"悲"也在这一时期成为文学创作和评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本文将从创作和评论两方面阐释魏晋文学中"悲"的精神,继而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12.
"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不知从何时起,网络流行语竟然演变成了这样一种新形式。乍一看来,词义难以理解,这些四字词语既不属于成语范畴,又难以从字面理解含义,但是却在网络空间中被普遍运用,并企图对自己加以包装冒充成语在网络中泛滥传播。究其含义与出处这些词语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本文具体从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狂欢和年轻一代区分身份的符号两大角度对网络四字新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网络新词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悲与喜是一组矛盾的对立体,从人的主观愿望看,人们追求的是生活的喜悦和幸福美满,但客观现实却难免给人带来苦的烦恼和悲的伤感。不论古今中外,不论社会和个人都会时有悲剧发生,不论来自人为的还是来自自然的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造成人间的悲剧。既然悲剧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作为具体、形象、生动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来说,也就不可能回避。被古代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戏曲,无疑更利用其特有的表演形式把人间悲剧一个个浓缩在戏剧舞台上,震撼了一代代人的心灵。凡是看过中国古典戏剧的人都知道中国古典戏曲确实没有如西方戏剧…  相似文献   

14.
庾信与李陵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阐释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认为相同的身世之悲是庾信接受李陵的重要原因,而哀怨的苏李离别诗则进一步拉近了他们心理的距离。他是携带着现实的感触,自觉地寻找历史的相似性,借此使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生离死别、羁旅行役、壮志难酬、情感失落等诸种情愫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又往往与酒结缘颇深。它实际道出的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态,借酒表现深沉的亲情、乡情,或是渲泄心中的不平、情感的失落,因此常常是悲思、忧思却以豪言壮语写之,故而留下了悲而豪、悲而壮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批判地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论述了其美育思想于理论上的可行性.但由于其教育者和教育方式都是理想化的,而现实社会又复杂多变,人的本性难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席勒的美育思想只能是令人神往的海市蜃楼.  相似文献   

17.
现代体育的发展已经与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大众的狂热的同时,激发了媒体的狂欢。媒体的狂欢不仅是媒体对体育的关注与依赖,更是媒体促进了现代体育的转换,而在其背后,是由于现代体育隐含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年,东德和西德,这一被冷战铁幕割裂开来的地缘政治现实,是两德统一后的新电影主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国影片《再见列宁》,再现一段轰轰烈烈的大历史在普通人家的浓缩——信仰与谎言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的重重交叠;小人物的命运、其精神与心灵的冲突以及挣扎,还有对不同意识形态的重新思考,在这部电影里被演绎得时而沉重深刻,时...  相似文献   

19.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到秦州,其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开篇句中已经明确无误地道出了他西行的缘由"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满目悲生事"是导致诗人"弃官"的原因;"因人"则是诗人选择"西行"和"之秦"的缘由."因人"中的"人"有三层含义,但其重点是"神恋"中的挚友李白.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通过各种文学表现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群像,这些小人物才能超群,性格各异.柳宗元借助为小人物作传,寄寓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