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3.
且说且唱《鲁迅先生》踱步而出 鲁迅——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无数人的精神领袖。时值鲁迅诞辰120周年、辞世65周年之际,张广天编导作曲的民谣史诗剧《鲁迅先生》,且说且唱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在中国儿童剧场正式公演。 张广天的《鲁迅先生》剧本在1998年完成,鲁迅是他极为推崇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也是他希望对现实社会表达自己观念的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有几家报纸报道说,在北京市西直门八道湾11号发现了鲁迅先生撰写《阿Q正传》一书的手稿。因此这些报刊就把八道湾11号称作“阿Q的诞生地”。 人的“诞生地”就是人的籍贯。 但是,阿Q有籍贯吗? 翻开《阿Q正传》第一章,鲁迅先生就特地写道,他“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也“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因此籍贯也有些决不定”。 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连人家的姓名籍贯都闹不清楚就提笔给人家写传记,岂不荒唐? 要想了解鲁迅为什么这么“荒唐”,就请看鲁迅  相似文献   

5.
“笑嬉嬉”,是说态度好,这是鲁迅先生用来形容孙伏园的。当时,孙是《晨报》副刊的编辑,常约鲁迅写稿子。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嬉嬉,善于催稿了。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阿Q正传》这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便在孙伏园的“笑嬉嬉”地催促下面,一章又一章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6,(2):125-125
孙伏园(1894~1966年)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曾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1924年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与鲁迅有多年的编、著往来,过从甚密,著有《鲁迅先生二三事》。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十分悲痛,以鲁迅著译作品及所主编的刊物名称撰成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寄托哀思。孙伏园写挽联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鲁迅先生十分赞赏的一部小说。 也许基于鲁迅对《红楼梦》的好评,围绕《红楼梦》与鲁迅,就有了一系列干系。最近见到的一则是:安徽的《艺术界》杂志,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赵国雄同志写的《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一文。文章大略谓:1936  相似文献   

8.
1942年10月中旬的一天,陆定一同志叫我到他和秦博古同志办公的窑洞里去,告诉我说:“过几天,就是鲁迅去世六年了,我们要发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先生;你去准备一下,写一篇,拿给我们看看……”说时,他和博古都望着我,面带微笑。为《解放日报》起草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对我当时那样一  相似文献   

9.
1933年,肖伯纳来到中国,鲁迅、宋庆龄、史沫特莱和蔡元培先生等会见了他。在这次欢叙中,鲁迅和肖伯纳这两位幽默大师作了非常精彩和诙谐的交谈。当他们两人谈到世界局势和英国、中国前途问题时,肖伯纳对鲁迅说:“你以为我真姓肖吗?我是姓‘费’。”鲁迅说:“以我看来,你既姓肖,又姓费。(注:当时肖伯纳是费边社的首脑之一。费边社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流派之一,主张采取温和缓进的办法以谋社会改良。)但我相信,你终究只会姓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4月,香港导演许鞍华凭借电影《黄金时代》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黄金时代》细致刻画了萧红的一生,影片中再现了民国时代的历史场面和作家群像。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1934年11月30日下午,在上海内山书店,萧红、萧军第一次见到了鲁迅先生。镜头中,二萧隔着书店的橱窗玻璃,与鲁迅先生打了爪照面……余生也晚,不曾见过当年内山书店的真面目,但或可根据有关内山书店的史料和回忆录,来再现和还原内山书店的细节。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张广天抱着吉他坐在舞台中间,以民谣加摇滚的方式唱出《狂人日记》里关于“吃人”的那一段。和《切一格瓦拉》一样,戏剧《鲁迅先生》以高唱《国际歌》结束,张广天俯视着台下“昏睡的、堕落的、帮闲的”众生。不过戏的主角不是“鲁迅先生”,而是“张广天先生”。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传出后,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撰联以寄托哀思.蔡元培的挽联是: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与鲁迅既是同乡,也是挚友.鲁迅逝世后,蔡元培非常悲痛.他当天就与宋庆龄等组织了治丧委员会,并任主席.后来又组织"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推动《鲁迅全集》的出版,还亲自为《鲁迅全集》作序.  相似文献   

13.
章克标这名字和《文坛登龙术》这书名,都是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1933年9月1日,鲁迅先生以苇索为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杂文《登龙术抬遗》,劈头一句就说到:“章克标先生做过一部《文坛登龙术》,因为是预约的,而自己总是悠悠忽忽,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15.
周海婴日前建议,重新编辑和出版《鲁迅全集》。周海婴是鲁迅先生之子。他说,18年来,鲁迅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新成果,有的研究者还发现在1981年版本中存在不少批误。我们理应在以往各种版本的基础上,通过汇校整理出版一种更为准确无实的《鲁迅全集》,这对于正确理解鲁迅和更好地普及鲁迅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周海婴建议新编《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代表著作《阿Q正传》,已被搬上了银幕,获得很大成功。《阿Q正传》发表以后受到很高的评价,早就有人拟改编为电影剧本,但鲁迅先生本人认为《阿Q正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1919年3月26日所作的《附记》,本文作于1918年冬天。孔乙己也就诞生于1918年了。孔乙己姓孔,名字却不叫"乙己",大伙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为从描红纸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就给他取了"孔乙己"这个绰号。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一个世纪的行将逝去.在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晰地矗立起一座座文学巨匠的丰碑: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 今年喜逢茅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于是中国青年出版社首先以茅盾先生的《子夜》手迹稿本为发端.计划出版一套《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巨匠手迹本》系列珍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