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这种体制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它最重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正如有人所说:“散文是‘我’的文学,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所以散文就是自我,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的自我。我们仔细读一篇大家的散文就可洞见他的人格。作为散文大家的梁实秋,深得其玄机。他不但多说道:“一个人的文章就是他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有个性就可爱”、“文章背后要有一个人,不可是个傀儡”,并在其散文中顽强地表现着他的个性,坦露着他的人格,读梁实秋的散文,你会发现他人格的动静深刻地描绘在散文里,他人格的声音锐利地歌奏在散文里,他人格的色彩浓厚地渲染在散文里,一个温柔敦厚、旷达潇洒、洁身自爱的梁实秋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散文”的概念是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益公的话:“‘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一般认为,这是“散文”这一概念的出处。散文的概念,还有与“韵文”(指诗)相对而言的意义。同样是《鹤林玉露》里说:“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  相似文献   

3.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文心雕龙·总术》篇有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也即广义的散文,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而笔者重点是培养学生写作抒情、议论散文的能力,在习作的修改中不断挖掘学生即事抒情、寓情于议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写出的散文思想警辟,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作出了较大贡献”和“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戏剧改良’和‘群众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指出梁启超“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的偏颇;得出了“应该招梁启超放到中国近代文学史更重要更突出的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素享盛誉,固然可以从‘个性’、‘美文’等角度溯源,但作一‘年龄心理学’的透视,便不难发现它抒发的实质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情感。”这里,“年龄心理学”的确可以给朱自清散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从“年龄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抒发了“一颗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回顾反思之心”,说《背影》则似不准确,因为《背影》是朱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份量很重的文章,不是因为篇幅长,而是它那沉甸甸的思考、沉甸甸的感情及沉甸甸的语言,它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荡、思想的启迪,它给学生的应是思想的冲击、情感的洗礼、哲理的升华。刘锡庆先生在《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中谈到,“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不同的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的‘内宇宙’”。“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中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即是一篇很优秀的…  相似文献   

7.
杨朔是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努力继承我国古代优美诗词的长处,为我国当代散文创作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每一篇散文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正如老作家冰心曾经说的“假如刘白羽的散文像‘采云流水,蓬蓬元春’的话,那么杨朔散文就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了”。  相似文献   

8.
统编教材将“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生在之前已学多篇写景散文。基于此,现从四个方面,即“寻找‘属己’切入点”“鲜活‘客观’所见景”“抒写‘主观’真性情”“顿悟‘哲理’突破己”来进行写作指导,力求提高学生写景水平。  相似文献   

9.
“一身土气,两袖春风,‘抓把黄土手捏碎’,愣是从黄土地里捏出油来。他是散文诗,是黄土诗魂的风味散文。”阎纲对西北散文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做了这样的评价。著名文学评论家、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刘成章是很“大气”的,其笔下的“散文”本身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像是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像是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今天让我们选读刘成章的散文,欣赏其无韵之信天游。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近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关键是引导学生往‘散文里’走,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另一种则认为.“超越文本体式的约束,走向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冯至,其《十四行集》有着浓厚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式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样也充满了对“存在”的叩问和生命的沉思。目前学界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往往失之明晰,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如,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整篇散文是一个‘游’与‘思’互动互补的整体。作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  相似文献   

12.
杨朔是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努力继承我国古代优美诗词的长处,为我国当代散文创作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每一篇散文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正如老作家冰心曾经说的“假如刘白羽的散文像‘采云流水,蓬蓬元春’的话,那么杨朔散文就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了”。  相似文献   

13.
黄珠婷 《新读写》2008,(3):26-26
季羡林先生引杜甫诗句“意匠渗淡经营中”,称赞梁衡是在“经营”散文:“他的经营还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著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我曾想用‘境地’,觉得不够。又曾想用‘意境’,也觉得不够。也曾想用‘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  相似文献   

14.
赵叙强 《山东教育》2004,(35):33-33
作家刘成章说,写散文应“勿忘我”,“哪章我‘我’哪章新”!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上也不妨套用这句话:“勿忘我,哪堂得‘我’哪堂新!”  相似文献   

15.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对于散文,季羡林先生不同意所谓的散于形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纵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B刊第3期上发表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学者王漫的文章《重构散文的文体知识与教学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师认为:一般情况而言,诗歌教学抓‘意象’,小说教学抓‘人物’和‘叙事技巧’,而散文教学可以抓‘情思’、抓‘线索’。王老师认为,散文教学的抓手是情思和线索,所以,王老师说:‘情思’、‘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并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贵刊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的《读鲁迅散文〈雪〉》在解释“大阿罗汉”时说:“‘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一句,‘罗汉’之前加一江南民间习用口语‘阿’字,不仅突出了罗汉傻乎乎讨人喜欢的样子,而且使孩子们亲热、欢悦的感情溢于言表,著名的无锡泥塑‘大阿福’我们不就是这样称呼的么?”  相似文献   

18.
赵庭 《今日中学生》2007,(11):21-21
何谓“随笔”?金振邦编著的《文章体裁辞典》中说.它是“一种文艺笔法和政论相结合的散文体裁。亦称‘偶感’、‘断想’、‘杂感’等。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见闻中,凡是所思、所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1959—1961年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次散文创作高峰”。从“高峰与散文年”、“何以成就高峰”、“高峰成就模式化”、“反思散文中的‘大跃进’年代”四个方面分析了这次散文创作高峰形成的原因和经典化过程,从而追问极左思想影响下,文学自身在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历史价值冲突的尴尬境地中丧失主体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当人们充满激情地总结和欢呼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时”,①众多的人们曾为散文有逊于小说成就之赫赫而焦躁;当“新时期文学骤然跌入一九八七年的冷谷”②“已经从前几年的高峰”而“在这三几年里滑进了低谷”③之际,众多的人们更深深地思索和探寻振兴散文之“道”。刘再复同志在其《散文与悟道》④中说:“散文的发展在今天”,“我觉得主要问题又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技巧之外的‘道’。”他说:“‘道’真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它是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一种灵魂,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内在的哲学意蕴”。他盛赞“巴老《随想录》的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在七十年代末心灵上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