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竞技钓的迅速推广和普及,调漂已成为广大钓鱼爱好者探讨、研究、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实际垂钓中的调漂,显得尤为突出。 “垂直归零”的调漂方法是:双钩半水挂饵,根据所钓鱼种不同,确定鱼饵大小和浮漂的号数,用加减铅皮的办法使浮漂下沉与水平齐,使钓组的重力与浮漂的浮力相等,然后即开始垂钓。一般采用钓两饵的方法。称这种方法为“垂直归零”  相似文献   

2.
随着台钓的普及和提高,台漂的“归零点”已成为部分钓友议论的话题。有人认为台漂的“归零点”有“放大”作用,给台漂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台漂的所谓“归零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如何寻找“归零点”:在台漂下面加铅皮至平水,  相似文献   

3.
胡宝群 《垂钓》2005,5(9):47-48
浮标是整个钓组中最重要的配件,浮标入水后会产生浮力,平衡重力、传递鱼讯的功能使它成为水下鱼情和鱼就饵语言的“知情人”和“传话人”,钓者还可以通过对浮标调目、钓目的调整或变换其外形,来改变鱼的就饵环境,提高中鱼率。  相似文献   

4.
读了《钓目多于调目并非笑话》(见《钓鱼》半月刊第10期,以下简称《钓》文)一文,有几点不同看法想商榷一下。关于调目的定义《钓》文对调目这样定义:“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平衡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我认为这样定义调目不正确。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是暂时的,只要水线的长度不确定,钓系在“半水中的平衡”就会因钓线长度的改变而被打破。就是说,在同样条件下,只要钓系在“半水”中的位置不同,标尖显示的目数就不同。这样的“调目”有什么用?在自然水域里垂钓时,钓友们用的主线常常较粗,只要漂尖稍细,水线长度对钓系平衡的影响是明…  相似文献   

5.
程宁 《中国钓鱼》2001,(2):30-30
世上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或观点都有正反两种,钓鱼圈内的事也不例外。就浮漂是否有“归零点”的问题在钓界已争论了多年,至今仍是各说各的理,各唱各的调,有与没有的呼声一直是此起彼伏,各不相让。矛盾着的双方似乎都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希望得到钓界同仁的认可。我想既然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还是彻底搞清楚为好。但以往那种抽不冷子来一下“单打独斗”式的小范围争论,既说明不了问题,让读者看了也不过瘾。不如号召广大读者,就此问题不妨来个“清仓大盘点”,把多年来积存的有关“归零点”的各种观点、想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钓鱼》1995年1~3期连载了我写的《台钓浅说》一文。文中校漂方法我称为垂直归零钓,是根据悬坠底钓术的特点和我在北京、贵州、湖北等地混养塘、自然湖泊河流中的3年垂钓实践而总结出的一种实用校漂法,它超出了台钓中调四钓二的范畴,是为那些没有条件去标准精养塘钓鲫又喜爱台钓的爱好者们归纳的。因篇幅关系未能详细论述垂直归零钓,不少钓友向我提出质疑:“你这方法和调二钓一没什么区别。”广州林汉明先生(《中国钓鱼》1995年9期10页)也认为这种说  相似文献   

7.
张铨 《钓鱼》2009,(5):12-13
所谓盲区只不过是三维空间,没有任何“力”的存在,所以说它对于钓组的二力平衡、对于钓组灵钝没有任何影响。只有钩饵状态、子线状态才会产生力的作用,他们才与二力平衡有关、才影响钓组灵钝。  相似文献   

8.
王大禄 《钓鱼》2005,(10):19-19
在《回忆与思考》(二)等篇章中,作者论及”钓组二力平衡”时认为,只有悬坠钓组在调整中可以做到“实现二力平衡”,而传统钓组则“只能调整失衡”。他说:”当鱼漂的排水量和它本身具有的上浮力(笔者按.前面已经说过了——它是根本不存的)小于钩坠重量的时候,坠钩沉底在任何钓组都是一样的,但悬坠钓组可以通过修剪铅皮来实现平衡。尽管在此之前,传统钓组已有了保险丝缠绕的线,替代铅坠的做法即使有了调整铅重的自由也都没有触及坠漂失衡这个千年不变的格式,它能做到的只是调整失衡,至于减轻坠重钩饵一起悬离水底,是一种失衡变为另一种失衡。“坠往上跑,让钩留在水底就不是广义的鱼漂所能承担的。  相似文献   

9.
吴延明 《钓鱼》2010,(9):12-13
根据浮标与钓组钓饵的运行轨迹和垂钓机制,浮标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成为整个钓组与鱼“谈判”、“对决”的神经中枢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钓鱼》2008,(18)
二、钩饵的盲区是整个钓组重浮力平衡状态的产物为什么钩饵会有盲区?又怎么知道盲区的位置?每颗钩饵的盲区并非这颗钩饵本身所能造就的,它是整个钓组所受重力和浮力相平衡的产物。当一颗钩饵的重量不能对已经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时,  相似文献   

11.
马建华 《钓鱼》2008,(4):24-25
钩饵为什么会存在盲区,尚钓友的解释是:“当铅坠或一颗钩饵在某一时刻能使钓组处于平衡时,鱼摄食另一颗钩饵在一定水域中游动,不会对已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这一水域称鱼摄食钩饵的盲区。”尚钓友还举例说:“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钓组平衡时,他就处在自身的盲区之中,在这个时刻,鱼吸它入口或口含钩饵在盲区中游动,漂尖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12.
冬钓几注意     
贺军 《中国钓鱼》2000,(1):15-15
冬天鱼的活动量小,摄食轻,吃钩文雅,上钩后的挣扎力也小得多。可以选用软竿、细线(0.6~1号)、小钩。坠用保险丝敲扁卷在线上即可。调漂时采用“垂直归零法”,将带饵的钓组悬浮水中,浮漂尖与水面平,钓时将钩饵向下移动,水面留一目(或一粒)以便观漂。  相似文献   

13.
游走铅     
张炎冰 《钓鱼》2010,(19):19-19
在传统钓组中,铅坠的作用是让钩快速下沉,并在钩沉底后起稳定钩位和抵御流水的作用。悬坠多了一项:平衡钓组。然而,在竞技创造了围追堵截,从钓底到钓离底,再到钓浮、打水皮的全泳层钓法后,铅坠的轻重、“死”活、高低不仅影响了线组的运动,还对寻找鱼层、改善鱼口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王建防 《钓鱼》2013,(4):56-57
六、“打黄扫黑”钓组 黑鲪和六线鱼常共生一个海域,所以单纯钓黑鲪和单纯钓六线鱼的时候不多。一般是黑鲪和黄鱼兼而钓之,即所谓的“打黄扫黑”。“打黄扫黑”钓组种类繁多,最常用的有三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在垂钓实践中,摸索出一种专门用于钓鲫鱼的手竿钓具结构,自命名为“211结构”。代号中2表示双坠,中间的1表示单钩,后边的1表示脑线长1厘米。它是一个双坠、单钩、短脑线结构。它比一般传统钓法灵敏度高,又比台湾钓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将它介绍给大家,意在抛砖引玉。采用双坠的目的是提高钓组的灵敏度。实现双坠的必要条件是选用台钓大肚细尾(直径小于1毫米)浮漂。双坠采取一上一下串联方式(如图)。但两坠重量在分配上是有严格要求的,即上坠重量平衡钓组所受浮力后,整个视标应刚好露出水面;加下坠后,视标没入水…  相似文献   

16.
田中 《钓鱼》2006,(17):44-44
<游动钓组>(3)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游动钓组上次我向大家介绍了有关游动钓组。这次我向大家讲解游动钓组的长处以及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不知道鱼在哪里。游动钓组的最大特征是,只用一个钓组,仅仅通过移动“固定浮标的棉线结”,就能把钓饵送到自己设定好的水深处,能够钓到自己所瞄  相似文献   

17.
张新旺 《中国钓鱼》2000,(11):24-26
以二力平衡为基本原理,以长尾风漂为显示器件的悬坠长脑线钓组(以下简称钓组),在鲫鱼吸饵的第一时间,浮漂正常的反应是上浮下顿(钓组调钓在最高灵敏度状态下,以下都指这一状态)。这一现象,引起不少热衷悬坠底钓钓友的兴趣。本文旨在根据悬坠钓组的特点和直接对象鱼——鲫鱼,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上浮下顿”现象进行剖析,供有兴趣的钓友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有不少人在探讨钓组灵敏度的时候,指出台漂漂尖有一位置的应特别灵敏,他们将这一位置称之为“灵敏点”、‘“敏感点”、”’灵敏线”、‘“归零线”……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这些线、点真的存在吗?垂钓中,如果留意观察,常见平静的水面上有蚊、蜢停落,有的甚至个体较大。这些小昆虫之所以不会沉入水中,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由于肢体构造特殊,它们较好地利用了这种张力。在测试台漂沉浮时,加在漂体上的重力与浮漂沉入水产生的浮力平衡,一般情况下,如再在漂体上增减很少一点重力,就会引起漂尖沉浮反应。在水面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19.
于银富  王焕顺 《垂钓》2001,(1):47-47
在传统钓法中,钓者往往都是先打窝再垂钓,有的钓者还使用粘蘸饵,形成了立体鱼窝。鱼情好的话,整个鱼窝的中下层水域都有鱼在游动索饵。如果我们仍按“沉丝待鱼”的千年陈规老技,钓获量定然不丰。轻提、巧拖则是“主动出击”、“送货上门”、“服务到位”的钓鱼法,这种钓法使钓饵在提拖的过程中,死饵变“活饵”,活饵更活。即利用晃动、  相似文献   

20.
张铨 《钓鱼》2003,(10)
《钓鱼周刊》2002年48期上有篇文章《调4钓2与钓2调4》,文中说:“在钩饵比重比水大的前提下,钓目只能小于、等于调目,永远不会大于调目”“一些钓友……最后闹出了钓目可以多于调目的笑话。”还说:“这些钓友不知道随着钩饵、铅坠落底,调目也在发生变化。‘调4钓5’实际上是‘调5钓5’;‘调4钓6’实际上就是‘调6钓6’;‘调4钓浮标躺下’实际上就是‘调浮标躺下钓浮标躺下’。”就以上观点我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供广大钓友参考。什么是调目?调目是指钓系在半水中平衡时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半水是个模糊概念”,随着水线长度的改变,会改变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