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杨天举  张小张 《钓鱼》2012,(15):54-55
鲈鱼,又称鲈板、花鲈、青寨,属咸淡水的洄游性鱼类。它既可生长在江河入海口的浅海中,也能生活在淡水中。鲈鱼凶猛丑陋,眼大身宽,身体上部青灰色,侧线下部灰白色,体侧和背部有黑斑,背鳍长且硬如骨刺。别小看鲈鱼挺着黝黑的脊背、瞪着小眼睛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它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得很哪!  相似文献   

2.
杨天举 《中国钓鱼》2012,(10):22-23
鲈鱼,又称鲈板、花鲈、青寨、系鲈属鳍科鱼,属咸淡水的洄游性鱼类。它生长于江河人海口的浅海中,也能生活在淡水中。鲈鱼凶猛丑陋,眼大身宽,身体上部青灰色,侧线下部灰白色,体侧和背部有黑斑,背鳍长且硬如骨刺。别看鲈鱼挺着黝黑的脊背,瞪着小眼睛,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它可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得很哪!  相似文献   

3.
赤鲈鱼,地方名五道黑、河鲈。在欧、亚北部水域广泛分布于河流、水库、湖泊中,在我国原栖于额尔齐斯河及乌伦古河水系,1968年移入博斯腾湖及乌鲁木齐附近水域,现已扩散到整个塔里木河水系。赤鲈体稍扁,背高肉厚尾柄细长,头小,吻钝。体有栉鳞,体为棕褐色,背部色较深,腹部灰白,腹鳍橙红,其他各鳍淡黄色或金黄色,体侧有5—7条较宽的不规则黑色竖纹,俗称“五道黑”。  相似文献   

4.
闽江钓鲈     
林志强  刘荣胜 《垂钓》2001,(5):50-50
鲈鱼,俗称花鲈、鲈板,是一种生活在近海水域的鱼类。它适应性强,能作长距离的洄游,溯河进入半咸淡水流域捕食。闽江横穿福州而过,外通东海,淮安以下河段属明显的感潮河段。每年盛夏至初冬季节,该段流域除了有溯潮而上的鲈鱼外,还有一种淡水鲈出没其间,为广大榕城钓友喜爱。  相似文献   

5.
顾建平 《钓鱼》2010,(9):28-28
鲈鱼,又称花鲈,属咸淡水的洄游性鱼类。它生长和栖息于江河入海口一带的浅海之中,也能生活于淡水中,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江河口产卵。鲈鱼性凶猛、荤食性、以鱼虾为食,喜猎活饵。其肉鲜美细嫩,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15~20公斤,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凡有入海的江河,均有鲈鱼生长洄游。但沿海各地垂钓鲈鱼的方法不尽相同,这里侧重介绍一下用海竿钓鲈鱼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鲈鱼是鱼类中的大家族,鲈形目是鱼类分类学上的最大目,属世界性鱼类。妒鱼类本属海洋鱼类,但多数洄游于河曰、沿岸及近海海域,有的向淡水水域迁移后,不再游向海洋而成为纯淡水鱼类,所以人们常把鲈鱼视作淡水鱼。全世界的鲈鱼类约有二百多种。在中国沿海各海区及江河都有鲈鱼类分布,除了长江、珠江的花鲈,上海松江的四鳃鲈、华南沿海的尖吻鲈等较有代表性之外,还有常见的塘鲤鱼、虎鱼、梅童鱼、白姑鱼、石斑鱼、金线鱼。攀鲈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花妒,又称七星梦、青妒、妒板,是中国护鱼的代表种,在分类学上属脂科(或真护科…  相似文献   

7.
鲈鱼种类很多,七星鲈鱼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主要品种,体形狭长体态优美,腹部白色背部灰白色,颜色由腹至背逐渐加深,尾鳍叉形呈青灰色,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鳞,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许多斑点。常见的成年鲈鱼重约1.5?2.5千克,体型大的有5千克以上。成年鲈鱼嘴很大,其鳃盖接近胸鳍处尖而锋利,接触鲈鱼时要格外小心。鲈鱼觅食凶猛无比,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小鱼虾、泥鳅它都喜欢吃。  相似文献   

8.
庞在虎 《钓鱼》2005,(23):42-42
鲈鱼,又称花鲈,属常鲈亚科。体延长,侧扁吻尖,口大,下颌稍突出,前肋盖后缘具细锯齿,下角及下缘有千刺,肋盖骨生缘有一扁刺,被栉鳞,背鳍叉形,体侧上半部及背鳍膜上有黑斑点,嘉栖息于河口半成水地区(江河入海口),也可进入淡水生活。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江河中产卵,幼鱼常与鲐鱼、鳋鱼为伍。此鱼生长快,一般重1.5-2.5千克,最大的可达15千克。鲈鱼肉质鲜美,属经济性鱼类,也是著名的江鲜之一,把它作为对象鱼,能增添钓鱼的乐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海鱼大观     
《钓鱼》2006,(9)
鲈鱼(鳍科)Lateolabraxjaponicus地方名:鲈鱼、花鲈、鲈板、花寨、鲈子、大板、中板。形态特征:鱼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问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胯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两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  相似文献   

10.
鲈鱼,又称花鲈,属于淡水的洄游性鱼类。它生长和栖息于江河入海口一带的浅海之中,也能生活于淡水中,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江河口产卵。鲈鱼生性凶猛、荤食性、以鱼虾为食,喜猎捕活饵。其肉鲜美细嫩,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到5~10千克,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种。凡有入海的江河,均有鲈鱼生长洄游。但沿海各地垂钓鲈鱼的方法不尽相同,这里侧重介绍用海竿钓鲈鱼的基本方法。钓具是,配目有前旋钓压鲈式鱼绕的线稳轮妥的可海靠竿的。钓钓具线用直径为0.4毫米的即可。鱼钩采用长柄歪嘴钩,钩号大小可因鱼酌定。铅砣可依钓法的不同,分别采用15~20克和50…  相似文献   

11.
松江鲈鱼     
王长工 《钓鱼》2013,(19):13-13
松江鲈鱼,又称“四鳃鲈”,俗称“花鼓鱼”。在海水和淡水均可钓到的鱼种之一。杜父鱼科。松江鲈鱼体延长,呈圆亚筒形,长12厘米左右。头及体前段平扁,向后逐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口大,吻短。上下颌和锄骨上有绒毛状细齿,舌宽厚,鳃空大。无鳞,有许多小突起或皮褶。体背部灰褐色,背头部和各鳍上有黑褐色小斑点。因其盛产于上海市松江,故而得名“松江鲈鱼”。又因鱼体鳃膜上有两条橙红色的斜条,恰如四片鳃叶外露,故又名“四鳃鲈”。  相似文献   

12.
一、花脸简介 花脸,因其背部和背鳍长有众多黑色斑点而得名。也叫花脸寨、花寨、寨花、花鲈、鲈板、鲈子鱼、四肋鱼、鲈鲛等等。学名叫鲈鱼。体延长,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栖息于近海,也可进入淡水生息。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河口产卵,以鱼虾为食,秋末冬初可长至1斤以上。深冬潜入较深海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常见的食用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13.
柳明 《钓鱼》2007,(11X):52-54
简介鲈鱼,又名鲁鱼、花鲈、鲈板、花寨、鲈子、大板、中板。其体延长而侧扁,一般在30至40厘米长,体重400至1000克。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胯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鳞,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鲈鱼在北方有的地方又叫花寨,它的分布地域极广。我国大陆的沿海及海南、台湾岛的周围都有它的踪迹。分布在厦门水域的鲈鱼都是七星鲈,虽然鲈鱼也属于洄游性鱼类,但是在厦门岛周围,一年到头基本上都能看到它漂亮的身影。 鲈鱼是珍贵的高等鱼,是产妇及病患者的高级滋补品,所以在市场上鲈鱼的价格不亚于加吉鱼(红鲷)及黄翅鱼(黄鲷)。而厦门鲈鱼中的极品是生长于九龙江江东桥水域中的淡水七星鲈,但近年由于水质污染及人为的破坏等种种原因,几乎很难看得到了。  相似文献   

15.
到2007年底为止,用拟饵路亚鱼形饵从我国沿海连云港海区钓上最大的鲈鱼,体长为1.1米,重量13千克。创纪录人谢飞是连云港赣榆县人。钓获地点是秦山岛海区。产于连云港海区最常见的鲈鱼叫花鲈,(鱼旨)科,花鲈属,当地人又叫它七星鲈,因它背鳍膜中部有7颗黄褐色斑纹而得名。它身体修长,背部散布许多黑色花斑,下颌长于  相似文献   

16.
海上风雷     
《钓鱼》2006,(10):47-47
蓝圆鲹(鲹科)。 地方名:刺巴鱼、巴浪鱼、棍子鱼、池鱼、黄占、池仔。 形态特征:体呈纺锤形,稍侧扁,一般体长12~27厘米、体重50~100克。口大,吻锥形。上下颌各具一列细牙、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体被小圆鳞,侧线前部弯曲后部平直,其平直部分被棱鳞、体背部为蓝灰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第二背鳝和臀鳍后方各有个小鳍,第二背鳍前部顶端有一白斑、尾鳍深叉形。  相似文献   

17.
竹筴鱼,学名Trachurusjapouicus,也叫沙丁鱼,俗称巴浪、刺跋、山台鱼、黄、王占、竹签、吹鱼、大目、阔目池、阔 目巴浪、刺巴、黄占、山船丁鱼、麦穗、扁鲫、泽鱼、姑鱼、河尖、沙梭、沙钻、丁头等。隶属鱼纲,科。体延长,稍侧扁,长约40厘米。其背部多呈黑褐色,腹部为银 白色。体被圆鳞,侧线全部由大型梭鳞覆盖。 这种鱼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游泳迅速,喜欢结群聚集,有趋光 特性。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朝 鲜、日本沿海等水域。 一年四季均可施钓竹筴鱼:夏季钓浅场,秋、冬、春三季钓深场。这类鱼特别喜欢群游…  相似文献   

18.
鳜鱼,俗称桂花鱼、桂鱼、胖鳜、水豚、鳌花鱼等。体侧扁,较高,背部隆起,鱼鳞细小,侧线完全,下颌突出,上下颌前部有犬齿状小齿。体呈黄绿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暗色斑纹,肉质鲜美。鳜鱼分布极为广泛,遍及长江、黄河、黑龙江主要水系的江河、湖泊、水库。  相似文献   

19.
岸钓鲈鱼     
鲈鱼,鱼纲,(鱼旨)科。体延长,银灰色,侧扁,口大,下颌突出,背鳍及两侧有荞麦皮状小黑斑(青岛地区俗称寨花),栖息于近海,性凶猛,以鱼  相似文献   

20.
孙子华 《钓鱼》2013,(16):52-53
竹荚鱼又叫刺鲅、大目鳀、巴浪、山鲐鱼、黄鲭等。其形态体长,稍侧扁,背部青褐色,腹部白色,体披圆鳞,侧面为大型棱鳞。头尖,口大,口中有尖细牙。背鳍两个,尾鳍叉形。体长约40厘米,常见个体在2千克以下。生活习性竹荚鱼为温暖水中上层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海域。它一般栖息于10~100米的中下层水域,在产卵期到来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