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定龙 《钓鱼》2008,(23):26-27
十五.底钓猾鲫调漂法 底钓猾鱼,最常用、最经典的调漂方法是使用和早期的孔雀翎长身软尾一类的浮漂调3目一线,钓3目一线,抓一线吃口。调3目一线,就是组装好钓组后现场调试,通过增减铅皮使浮漂在钩不落底时水表面只露出3目加大约4分之1目。钓3目一线,就是装好饵后,通过改变浮漂的位置,使浮漂露出3目加4分之1目。只抓一线吃口,就是垂钓时专抓浮漂升降一线的信号。  相似文献   

2.
刘定龙 《钓鱼》2009,(4):20-21
二十五、浮钓的方法 1.钓翻身:这是浮钓时最早抓取的信号。它是利用浮漂从翻身到下降到漂尾之前会有一个短暂停顿的特点而设定的钓鱼方法。这种钓法的前提是鱼层很高,饵的雾化和膨松度好,钩子入水就有鱼吃钩。由于是钓水面的最上层,我们可以人为地选择宽肩浮漂,并调整浮漂到较高的目数,使浮漂直接在漂身和漂尾之间翻身,  相似文献   

3.
调四钓二     
张炎冰 《钓鱼》2009,(7):23-23
“台钓”基本功之一,空钩离底调4目,装上饵后钓2目。可是一是拉饵之后钓饵轻了,原来只要不是特别大的浮标,搓饵压标尖2~3目是可以保证的,钓2目是下钩躺底,上钩触底,钓饵化了浮标恢复调4目,容易掌握。二是出现了巴尔杉,出现了短身、长碳脚和实心长标尖等等适应拉饵需要的新造型,浮标的运动不再慢吞吞了,而是按拉饵需要有了快翻身、慢下行、到位及时等不同个性,所以调4钓2不适用了。如果继续按调4钓2操作,不是信号出不来就是动作大不中鱼,因此调4钓2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4.
调漂小工具     
悬坠钓由于灵敏度高,也被广大钓友移植到了休闲垂钓之中。当半水悬坠调好需要的目数后,根据水深调漂时,需要在钓钩上挂饵,每移动一次浮漂,就要挂一次饵,反复多次移动浮漂,才能把漂调到钓点的水深位置。作为竞技钓,这是钓前“打窝”的一个技巧。但是,休闲钓时,  相似文献   

5.
文风 《钓鱼》2007,(9X):16-17
悬坠钓法(台钓)中,线组的搭配至为重要,而其中浮漂的调校又是重中之重。在浮漂调校过程中,要区分调目和钓目。通常所说的“调4钓2”,指的是将浮漂 在空钩无饵的状态调整到露出水面以上4目的位置,具体施钓时,浮漂调整到露出水面以上2目。所谓的“灵与钝”,就是根据施钓时的具体水情和鱼情,通过对调目和钓目的改变,达到最佳的垂钓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台钓及竞技钓中,浮漂的调、钓目数(漂相),坠、脑线、双饵在水中的状态(饵态),钓饵的重量。这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并综合决定了钓组的灵敏程度。只有了解其间关系,掌握其中规律,才能在施钓时针对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调节与修正。 下面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的情况描述及有关分析。  相似文献   

7.
袁军 《钓鱼》2008,(2):54-55
冬季用面饵钓黑鲷向来行之有效。面饵钓里面又分许多种类,例如钓组中不要浮漂、凭借竿梢或竿梢以下的钓线动静捕捉鱼讯的钓法,使用棒式浮漂或球形浮漂的钓法等。我个人并不特别偏好哪种钓法,而是看准天气或分析钓场当时的状况,甚至根据当时自己的心情来决定采用哪种方法。现在,寒风肆虐,海上可是冷风刺骨,已经到了用面饵钓黑鲷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8.
杨毅 《钓鱼》2009,(19):22-23
河道中“台钓”浮漂的选择,河道区别于池钓的最大特征,就是有流水的存在。浮漂的选择上一般都是以中长漂身的10—13目长硬尾、长碳脚浮漂为主。在一些小鱼特别多的场合,预备一只三等分造型的软尾漂也是可以的。若是在河道的支流,封闭的闸口等处垂钓,由于没有水流的关系,也大可参照自己平时池钓的喜好选择和调整浮漂。流水中的浮漂不宜调的过于灵敏,较低的目差,甚至是调几目钓几目都是可行的。原因是野河中的鱼类基本上都是生口色,即便因为天气或是水情等原因,遇到轻口的鱼讯时,浮漂正常的调钓信号巾,会很清晰,这是与池钓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程宁 《中国钓鱼》2003,(3):17-17
1.钓加速:指专钓浮漂在下沉中出现加速下沉的信号。钓加速和钓截杀有相同之处。只是钓截杀一词出现在1996年,当时钓浮还未流行起来。所以说当年所说的钓截杀,是专指钓离底,而如今的钓加速是指从钓离底到钓半水以上,只要是钓鱼中途抢饵,造成浮漂在下沉中出现加速下沉的信号都可以称  相似文献   

10.
袁军译 《钓鱼》2008,(4):50-51
冬季用面饵钓黑鲷向来行之有效。面饵钓里面又分许多种类,例如钓组中不要浮漂、凭借竿梢或竿梢以下的钓线动静捕捉鱼讯的钓法,以及使用棒式浮漂或球形浮漂的钓法等。我个人并不特别偏好哪种钓法,而是瞅准天气或分析钓场当时的状况,甚至根据当时自己的心情来决定采用哪种方法。现在,寒风肆虐,海上可是冷风刺骨,已经到了用面饵钓黑鲷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11.
传统钓法在野钓中的特点是采:用粗线卧底钓,较大的浮漂加硬饵。优点是抗风、流能力较强,对付大鱼有成效,缺点是在不同自然条件下要适合钓所有的鱼种,钓组的灵敏度就显得不够了。尤其在水体较肥、闷热、气压低等自然条件下垂钓,因鱼吃饵动作很轻,传统钓组很难反映出鱼讯,致使鱼获量直线减少。而台钓法则有钓组灵敏度高、雾化饵诱钓结合功效大、起鱼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温和 《钓鱼》2007,(3S):12-13
我们知道,悬坠钓来源于台钓,台钓包括了一整套技法和理念,只是由于台钓的名称原意是“台湾的钓法或台湾传入的钓法”,和具体的钓鱼方法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资深钓鱼人才从台钓的特点中抽出“悬坠”的特点来代替台钓这个词,悬坠钓的含义和台钓中具体钓鱼的方法是一致的。它包括:短竿、细线齐竿长,大肚细尾浮漂(标),悬坠,无倒刺双钩,雾化面饵,诱钓同步等技法和理念。  相似文献   

13.
钓一线     
张炎冰 《钓鱼》2009,(18):9-9
“台钓”从调4钓2、搓饵钓底入门,两钩状态是下钩卧底,长子线松弛;上钩触底,短子线伸直。竞技钓快鱼会遭遇鱼口越钓越小,视力差、视觉反应迟钝一点的人不是看不到动作,就是抓不住口,特别是为节省装饵时间而用拉饵的时候,饵轻了、小了,调4钓2几乎不反应鱼口。冬天,在大棚里钓鱼是一种享受,让人乐此不疲。但冬天的鲫鱼咬钩极轻,即使用1号浮标拉饵,钓底最多也就是半个黑格的动作。  相似文献   

14.
浮漂及运用     
丁俊 《中国钓鱼》2007,(2):24-24
竞技钓是一种系统化技巧性很强的垂钓活动,它包括钓组的配置、饵料的配制、浮漂的运用及调钓方法。下面就浮漂的运用及调钓方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诸位钓友批评指正。我认为浮漂可分为两大类:定向型浮漂和综合型浮漂。一、定向型浮漂可分为四种:水皮漂、浅层  相似文献   

15.
严实 《钓鱼》2014,(3):20-21
浮标也称浮漂、鱼漂,是钓鱼时用来反应鱼讯,标志钩位、水深、钩况和有饵与无饵的装置。浮标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钓使用的立漂是不同的。传统钓坠钩沉底,遇走水时立漂是歪的、斜的,判断鱼咬钩的主要依据是抬漂和黑漂,缺点是不能反映钩上有饵与无饵。浮标以二力平衡为出发点,中间鼓起的称标身、其上绘有色格的称标尾或标尖,下为标脚。操作时先要调标,即以合适的调目反应饵重变化;之后挂饵找底确定钓目。  相似文献   

16.
任敏 《中国钓鱼》2004,(7):50-50
接到《中国钓鱼》2004年第四期,拜读到《悬坠钓法探索》一文,对所述:“脑线越细……鱼吸饵……瞬间传递至铅坠的加速度就越大越快,铅波动的幅度大且快,浮漂的动作当然明显、准确。”  相似文献   

17.
吴芜 《钓鱼》2009,(24):12-13
竞技钓鱼的技术流派很多,但总体分为两派:浮标派和钓饵派。前者以精选浮标、精确调标为特点,信奉“钓不上鱼换支标”,故而有“打浮标”、“击底标”、’“三等分”、“软身软尾”、“硬身硬尾”等名目;后者强调以饵谋鱼,视钓饵的状态、味型、比重、雾化和持钩性为第一要务。创造了“拉饵打浮”、“搓饵钓底”以及“拉饵钓底、钓过程”等不同钓法。然而钓鱼不是玩浮标,也不是拼钓饵,必须综合浮标、钓饵、线组和针对不同鱼情在似口非口,以及真假难辨的信号把握中钓机遇,不然总是与冠军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8.
尚立和 《垂钓》2005,5(9):45-46
命题中的“钓半调倍”有两个含义:一是首先调浮标的钓目,测好水深后再调浮标的调目:二是钓目高度是调目的一半.调目是钓目的加倍。至于“三同一”是指:调目与钓目的高度差等于长子线与短干线的长度差.它们都等于一颗饵团在半水中压下标尾的高度。这种调标方法快捷、准确,垂钓时标尾能清晰反映饵情和鱼讯.适于使用悬坠底钓法在野外休闲钓。  相似文献   

19.
张炎冰 《钓鱼》2008,(2):14-15
过去,装饵是先整好型再按到钩上,台钓改变了上饵方式,改为搓饵——整型与装钩同步,后来又有了适应钓快鱼需要的拉饵。丛杰是搓饵,对拉饵有过不适应,但他很平静,很坦然,因为两者同源,在线组和浮漂调整上都是贯彻了二力平衡的原则。丛杰的杰作是1995年首届“潮流杯”上破了钓鲫鱼的亚洲纪录,6小时钓获813尾,时速136尾。  相似文献   

20.
竞技风暴     
《钓鱼》2006,(20):12-13
悬坠钓青鱼的两种调钓方法: 游弋于水底的大青鱼,虽然索饵不像鲤鱼那样小心谨慎,但也不失大鱼就饵时的警觉。利用青鱼的这些特性,以调低目钓低目的调钓方式作钓,似乎更趋合理。尽管这一方式有其优势的地方,但调高钓底的做法也不失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