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钟艳萍 《中学文科》2009,(18):10-10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艺术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让人在灵魂深处产生震颤的意象,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西楼”。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艺术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让人在灵魂深处产生震颤的意象,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西楼”。  相似文献   

3.
王白 《中学文科》2008,(6):157-158
诗人写诗,大多只表达一种意思.读者读诗。也只能读出作者所表达的这一种意思。这就是诗歌的显性含义;但有时,诗人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技巧,让诗歌还具有了除显性含义之外的隐性含义;所以对读者来说,也应掌握一些古诗隐含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鉴赏我国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隐含义一般分为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和言外义四类。  相似文献   

4.
诗人写诗,大多只表达一种意思.读者读诗。也只能读出作者所表达的这一种意思。这就是诗歌的显性含义;但有时,诗人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技巧,让诗歌还具有了除显性含义之外的隐性含义;所以对读者来说,也应掌握一些古诗隐含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鉴赏我国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隐含义一般分为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和言外义四类。  相似文献   

5.
品味古代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古代诗歌教学无疑可以达到这一要求。那么如何品味古代诗歌呢?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决不因为不考不写诗歌,就降低其教学的作用。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澎湃激情,能拨动读者心灵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优秀韵诗歌,能使当代青年学生读后受到理想情操和美的教育与薰陶。诗歌创作,要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想象、联想,把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情,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学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诗歌的语言,凝炼集中;诗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跳跃性,教学诗歌,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古代诗歌一般都篇幅短小,内涵丰实,富有节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认真阅读这些诗词对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文学鉴赏力大有裨益。由于中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较为分散,因此,可对古代诗歌作一个整体设计,使高三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收到较好的效益。一熟悉基本篇目、巩固识记内容首先要求熟悉初高中课本入选的基本篇目,做到熟读成诵,并能默写。其次要求识记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它是复习古代诗歌的第一步。二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古诗歌特点 (一)阅读高中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古代诗歌的杰出成就。 (二)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根据不同的标准,通常分如下几类。按表达形式分:叙事诗、抒情诗。按来源分:民歌(《术兰诗》)、文人诗(由文人创作的诗歌),按篇  相似文献   

8.
戴红蕾 《现代语文》2005,(1):110-110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以它独特的韵味为读者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滋养. 古代诗歌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文化功底不够扎实,人生阅历比较肤浅,鉴赏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定的难度.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其中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把文学鉴赏引入课堂,让他们能领略到古诗的美,尽情地去汲取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歌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及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新颁布的2002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古代诗歌鉴赏改变历来沿用的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而首次采用主观鉴赏题,这无疑增加了考试的深度和难度。但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我们还是可以成竹在胸,应付自如的。诗歌鉴赏就是读者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在语文课程中重视和加强古代诗歌经典的阅读与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自我建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品性来说,古代诗歌经典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开启着人的文化与精神智慧。如:跳动着民族艺术神韵的、有着不可穷尽之美的唐诗宋词经典文本世界,对学生来说,那就是一个陶冶性情的世界、净化灵魂的世界、升华人格的世界。唐诗宋词中那些美丽的画面、多彩的景致、灵动的意境、深厚的意味、妙不可言的神韵、美不胜收的形态(诗的审美形态),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多面性的陶冶学习这种陶冶学习,就是对情感与心灵的陶冶、精神与灵魂的建构、人格与情操的洗练。具体来说,古代诗歌经典的这种陶冶式阅读,不同于实用性、功利性阅读,它具有体验性、开放性、建构性阅读的品质与特征。古代诗歌经典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这种体验性阅读要求学生多诵读、多美读、多涵泳、多品味。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阅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就是体验诗人体验过的情感、诗人体验过的世界的过程,诗歌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这种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才能生成。古代诗歌经典阅读也是一种开放性阅读。凡是好的诗歌文本,都是扩大的、开放的、不断诱引读者参与解释和建构的召唤结构,是含蕴丰厚而又具有多重张力的意义世界,它的每一个字往往都是“无底的深渊”。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歌经典文本的世界,大都有着不可描述、不可穷尽之美的张力世界。其中,有些文本的形象世界,往往是一个多义的、具有不确定性和模  相似文献   

11.
章文 《初中生之友》2009,(11):38-39
四言诗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2.
节奏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汉代出现的《礼记·乐记》中就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的话。今天,我们弄清一下古代诗论中的节奏的概念,理清一下古代诗歌节奏的发展线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对于研究新诗批判  相似文献   

13.
李斌 《现代语文》2013,(4):84-86
中国古代蔚为壮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诗歌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代诗歌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而古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的比重,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共有古代诗歌38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的第六条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在教授古代诗歌时采用“一助一”比较阅读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既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培养提高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社会,诗歌教育被统治者视为巩固统治秩序的一种手段,将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作为首要目标,《诗经》自成书之后就一直是古代诗歌教育的最主要读本.古代诗歌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蒙学阶段非常重视诗歌的诵读和写作训练,将读诗和写诗结合起来进行,成效显著;重视韵文教育,形成了从学习识字到学习做诗的系列教材.古代诗歌教育取得的巨大成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唐燕飞 《考试周刊》2010,(20):24-25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对诗歌的意境有过深刻的分析与总结,都指出了中国古代诗歌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重要特征。本文从中国古代诗歌在表达上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以及读者对空白的艺术感知能力来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诗歌鉴赏每年高考必考,它由原来的客观判断题改为主观问答题,赋分有所增加。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诗歌鉴赏部分,全部出自古代诗歌。《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鉴赏古代诗歌主要是指“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本文仅就诗歌形象略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诗歌鉴赏每年高考必考,它由原来的客观判断题改为主观问答题,赋分有所增加。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诗歌鉴赏部分,全部出自古代诗歌。《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鉴赏古代诗歌主要是指“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本文仅就诗歌形象略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出对诗歌的表达艺术的要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弦外有音,言外含意”的表象艺术实际上就是一种暗示艺术。当然这种暗示艺术不只是诗歌的专利,它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因为它能让读者产生积极的遐想,从而获取比文学表象本身要多得多的信息,从而收到寓意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典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用典有以下几个情形。一、点化引用前人诗句点化引用不同于直接引用,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点化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的"毅魄",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