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两岸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从海峡两岸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政策、教学资源共享条件,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剖析海峡两岸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几个问题,探索两岸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沟通和合作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广州大学城在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实验教学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探讨全面推进大学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平衡的国情下要办好开放教育必须要走教育资源共享之路.近些年关于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对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的.文章在厘定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共享的必要机制,以期为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克服优质资源短缺和不均衡的困境,进而达到“节省成本”和“质量提升”的双重目的。但当前县域内教育资源共享依然不足,通过对西北三省四县的实证调查发现:教师资源共享整体不足且教学点问题最为突出、校际共享教育经费过程中对教学资源投入不足、教育物力资源共享缺失且校际呈现等级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公平与效率冲突导致共享理念被忽视;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校际共享缺乏资源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缺失,导致共享主体间博弈难消除;学校布局过于分散,导致校际资源共享可达性较低。因此,各级政府应从建立共享理念、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学校布局等方面着手,有效促进县域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获立项课程的分析,发现获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具有地区分布不均衡,获立项高校及培养层次分布广,建设内容更加全面,观念、主体、内容、方式实现转变等特点,进而提出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目标上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内容上须体现先进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在结构上须具有共享性和可拓展性,在呈现方式上须多元化,在建设团队方面须注重协同性,在应用方面须注重动态交互性,在课程管理机制上须注重课程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扩招不但成为事实,而且是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从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依据、资源共享应遵循的原则、影响资源共享的原因、资源共享的内容、资源共享应解决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献信息资源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持部分,它负担着辅助专业教育、扩大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普及人知识和提高师生各项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能。针对当前高校献信息资源共享化较低的现状,剖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阐释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和作用,提出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内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对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无锡市在中小学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已开始有所尝试并初具共享雏形,形成了以电教馆为中心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尚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分析了区域内高校实验室教学资源共享的意义.认为国家、地方政府和各教育单位的责、权、利明确的配套措施是政策基础的关键,提出资源共享的机构、共享标准化、共享市场化以及校企合作是实验室教学资源共享的运作基础.继而从管理建设平台和软件平台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内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开放共享提高——MIT开放式课程的运行机制、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的“开放式课程网页计划”的运行机制,揭示了其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即以精品课建设为先导,促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逐步推动全部课程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朱丽 《中学教育》2014,(3):23-28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我国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势、术的内涵及其关系来分析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实现道、势、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前行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它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信息化浪潮推进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带来了新契机,结合教育资源共享的功能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的建设进行了分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网络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首先,从微观上分析了如何推进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依据合作的目的和合作主体的关系把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模式归纳为中介主导式、水平联合式、共建共享式和开放式四种,并从需求、势差、投入收益、地域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如何选择合作模式。其次,从宏观上就政策法规、激励机制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完善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最后,探讨了如何制定和建立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规范制度与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成功案例,2006年以来TED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全新的共享理念异军突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成为全球OER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论文首先介绍了TED的起源和发展,接着对TED独特的运作和组织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TED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教园区实验室资源共享现状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实验室资源共享是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对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浙江省下沙高教园区为例,介绍了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现状,分析了高教园区实施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并探讨了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开放大学一直是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开拓者和典范,目前又在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后来居上,成功开展了“开放学习“(OpenLearn)项目.本文首先介绍了“开放学习“项目的背景和目标、项目实施现状,然后概括了该项目在学习资源与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工具与学习支持服务,以及开放理念与举措等三方面的特点,最后,还对“开放学习“项目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对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和共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自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以来,网络公开课逐渐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因此,如何建设本土化特色的网络公开课值得关注和思考。网络公开课是名校在网络上免费公开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便于感兴趣的学习者学习。其总体目标定位于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学习型社会。其主要特点有: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新颖性、自主性和数字化等。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具有政府支持、基础扎实、有可借鉴的经验等优势,但也存在理念上分歧、资金上缺乏、知识产权保护难等不足。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需处理好3个基本问题,即谁来开发网络公开课,为谁开发网络公开课及怎样开发网络公开课。  相似文献   

18.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具有打破教育时空限制、教育资源多样化、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化、学习知识内容时代化和学习模式多样化等优势,因此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互联网教育成为新时代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在分析中国网络教育多元化的基础上,探究解决人们对网络教育的信任问题,可以丰富信息不对称理论、教育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同时通过具体的建议措施,可以为解决当前中国网络教育存在的不信任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版权保护、信息资源标准化、教育信息资源网站设计、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等问题,更要注意培养人们的共享意识,培养相关的专业管理人员,提高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水平和质量,增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的便捷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逐步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试论区域行政对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必然会受到文化差异、地理位置、教育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共享需要区域行政发挥支撑和协调作用,而区域行政也可以通过优化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体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