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有诗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情思细腻,对这一点感慨尤深。于是无数慨叹生命易逝,往事如烟,好梦难留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而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便是个中翘楚。长洲(今江苏苏州)沈复既无秀才举子之功名,  相似文献   

2.
俞永军 《中国德育》2008,(10):80-82
读完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我竟长时无语,唯有深思与折服,慨叹与崇敬。教育很重要,重要得几乎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察觉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师:诗人感秋,词人怀秋,秋景向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传神主题,同学们能说说“秋”的诗句吗?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生:自古逢秋悲寂寥。师:古人怀秋,常以悲秋、伤秋为主,但也有人慨叹“秋之浓烈、秋之力量、秋之动感、秋之气魄”,这便是伟大词人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词人笔下的传神秋韵一洗萧瑟,摇落变衰之感伤,换之以万物蓬勃奋发之情状。  相似文献   

4.
徐悲鸿的题画诗文,虽然一般,但以诗达意,文吐心声,展示了自己当时的创作思想。其表现主要有:慨叹时事,抒发爱国之情;关心人民疾苦,热爱人民群众;慨叹个人遭遇;发挥儒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本世纪之初,尼采一声“上帝死了”的断言,宣告了一个现代神话一“永恒偶像”的终结。文学在走向“自我”、走向本体的发展中,使人的母题置于作家所关注的焦点上。故张扬主体意识与压抑乃至消除主体意识就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隐性问题。而我国的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交互变奏已日渐明显。有人因此慨叹“文学的世界很精彩,文学的世界很无奈”。那么,何处精彩,为何无奈?这便是本文所要阐释的主旨所在。任何一种阐释,特别是文学的阐释,要是没有主体意识的介入,要是没有政治意识和时代因素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史记》的实录精神不仅是良史之德,也是难能可贵的诗学传统。《史记》的实录精神呈现出有别于《诗经》和汉乐府的三个特点:批判政治生活的倾斜性,反映时代民生的宏观性,揭露社会问题的自觉性。《史记》的实录精神深刻影响了汉魏六朝的诗歌创作,汉魏六朝诸多反映时事民生的直笔之诗,慨叹历史现实的曲笔之作,揭露社会问题的诗史之笔,都是对《史记》实录精神的继承与取法。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老子本人就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慨叹自己“独泊”、“独若遗”,因此,对老子思想理解千人千面也是正常的。本人长期对老子思想进行研究,觉得老子思想的精神是“同一”之道。  相似文献   

8.
诚意 《中文自修》2008,(2):44-46
韩静霆的《书生论剑》选材独特,想象斐然。全文充满了飒飒生风的青铜豪气与俯瞰历史人物的哲思。运笔张弛有度,读之痛快淋漓。虽言书强生论剑,绝少书生之气,倒像是一位雄赳赳的大汉,咂咂慨叹着自鸣得意之物。结尾处更似剑器出鞘,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9.
萤火虫     
夏日的夜晚,我慵懒地躺在草地里,看近处灯火通明的教室,听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有时举头望明月,慨叹生活的碌碌无为;有时徜徉于河边草丛,顿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是的,我只是一只萤火虫,一只“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萤火虫。生命如此的脆弱卑微,我悲叹弱小的身躯无法让我光彩。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在网上教育书店买到了耳熟能详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边读,一边不住地慨叹:这样的好书,如何会到三十岁的时候才与之邂逅呢?  相似文献   

11.
《伯夷列传》夹叙夹议,与《史记》中其他列传写作结构有很大不同,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司马迁的慨叹之辞及质疑的语句。力求透过《伯夷列传》文章的写作章法,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及自身遭受的李陵之祸,来分析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引起 中国咏史诗源远流长。 围绕个人的穷通得失,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写历史的兴亡,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咏史怀古之作的两大主题。自左思咏史始,初唐、盛唐、中唐诗坛都不时弹奏起这回环往复的旋律。陈子昂、李白、杜甫的作品就是其中的心曲。陈子昂咏诗怀古之作近二十首,主题基本集中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上,《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是其代表作.他的诗情感色彩强烈,与自身遭遇结合,挟带着对社会与世情的愤激不平;面对着追求不遂的现实,又往往以天命世事与富贵荣华难以久长的慨叹来自哀自怜,自解自劝,多直接抒发,表现直观。李白的咏史怀古之作有三十余首,其中抒写怀才不遇的近半数。《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是其代表作。这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历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是史学工作者。正如中医之望、闻、问、切,相声演员之说、学、逗、唱,史学工作者也有一些必修课。德行便是为师为史的首要前提,知识便是材料与基石。史观便是观念与工具,史识便是悟性、识见与特色,史才便是技术水平,史法便是工艺方法,史艺便是修养与境界,史功便是为师为史的核心基本功。这些应该是历史教师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是我们修炼的方向。然依今日之情势。历史教师首先要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自醒,在迷茫与诱惑的纠葛中自知,在学习与实践的脱节中自励自强,在思考与探索的碰撞中自觉自悟。  相似文献   

14.
材料丰富篇经典语段一尤其在看待死生这个问题上,对于死亡,人有着一种本能的惧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古人对时间易逝人生偶在的慨叹,令人欷歔不已。整个人生之旅中,时间与生命同义。与动辄上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相比,真觉得人生所能把握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也只能“叹吾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  相似文献   

15.
常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与“枪打出头鸟”同出一理,好像百般辛苦,终于攀到众人之上时,还未来得及慨叹“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场骤风便气势汹汹赶来不折其腰不罢休了。  相似文献   

16.
读毕这篇情真意切的小小说,我们禁不住由衷地敬佩这位中学教师。一句爱心之语几经周折竟挽救了一位即将自杀的少年,令人慨叹!  相似文献   

17.
刚听说梅先生患病住院,协会同事们还纷纷前往医院探望叙旧,突然得知梅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深感惊愕惋惜,慨叹人生无常。今借《教育传播与技术》篇幅,以表我们挥之不去的哀思之情。  相似文献   

18.
曹植的闺怨诗,都是他发泄身世的慨叹之作。从诗人创作闺怨诗的背景入手,围绕诉“离夫”之愁,鸣“弃妇”之怨的主线,讨论诗人以人托人、以事托志的诗情。  相似文献   

19.
回首20世纪的世界舞蹈发展史,可以说是艺术大家辈出、著名作品云集,而最能引起众人注意力的便是法国著名舞蹈编导大师莫里斯·贝雅。莫里斯·贝雅,这个为后世所慨叹的艺术大家,以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和生生不息的艺术创造力、影响力,感染着一代代的舞蹈爱好者。论文以其贡献作为研究出发点,细致入微地分析其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今昔对比在古代诗词中,不仅是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存在,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作者所要寄寓的种种情怀,即永驻心头的伤怀之情,抚今追昔的慨叹之情,历经沧桑的怀古之情。本文拟从此角度入手,重在观照作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