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对外宣传的媒介和桥梁,翻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外宣译者不能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的加工:或改写、或删减、或增添、或重组,即译者可以人为地掺入大量的变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旅游外宣资料有其特定受众与特殊目的,因此,此类翻译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上皆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翻译.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外宣资料的文本特点及其针对的读者群,指出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招揽游客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在军事外宣翻译中译者是文本翻译的主体,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军事外宣翻译的性质而言,其目的性是较强的,因此,译者必然会在翻译中融入宣传策略。但一直以来我国翻译界秉承传统翻译观点来进行军事外宣翻译,即翻译作为一种从属行为,必须以原作者的主观思维进行翻译。本文旨在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受众所处国家与原文作者国家在文化、政治、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来对译者的定位进行深入研究阐述,从而论证译者在军事外宣翻译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主体作用,并对其主体作用发挥的意义、受动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译者,作为源文本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具有多元身份,其主体性表现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改写。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为研究对象,研究诗学、意识形态等因素对该著作英译的影响和操控。译者在多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表现出了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探讨由来已久,其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是受到关注。在这些研究中,对译者翻译的目的探讨得不多。笔者例举中外翻译大家的翻译活动,来阐述译者通过选择源语文本,即译者的翻译目的,来证明自己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总是以原文和原文作者为中心,却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但是,从哲学角度看,译者的翻译工作会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傅东华先生的《飘(中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文化素养等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李盈盈  兰杰 《考试周刊》2014,(24):21-22
近年来,翻译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译者的能动是诸多因素制约下的能动:所处的时代背景、双语文化能力及对原文的理解能力等。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这些制约因素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林语堂正是在其主体意识的支配下,合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选择《浮生六记》为文本。从其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生活观念、文化理想和审美观点等多个角度去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译者和文本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2.
魏萍 《海外英语》2011,(10):229-230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plays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the translating activity. As a senior translator, Prof. Zhang Peiji brings his subjectivity into full play in his prose translation, an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Lane"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flected in this version helps to better understand Prof. Zhang’s art of prose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由传统的作者中心论转向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角色。本文从张经浩所译欧亨利短篇故事集《圣贤的礼物》中撷取译例,阐述了张老翻译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而论证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起着积极能动和创造性的主体作用,以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理论依据,以发制品英语国标翻译为例,分析发制品翻译与外贸实务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对发制品英语翻译的再创造,以提高发制品英语翻译的标准;此研究对促进发制品外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井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4-1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中的忠实概念和译者主体性做出了新的阐释,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朱虹所译的《今天没有太阳》,发现朱虹在其翻译中显示出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对译作的选择和翻译的处理上都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翻译必然符合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审美反映论作为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可以指导和启发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也即主体性研究。因此,在审美反映论关照下,可以看到在翻译的各个阶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而证明译者主体性的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一些旅游景点译文实例进行评析,看译者主体性在应用翻译中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删减、增添的翻译策略。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创作出成功的译文,以达到宣传和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Translation has been giv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gradually in translation circle. Successful translation i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deconstructing with reconstructing, which requires translators to make proper adjustments in certain context, i.e. to bring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to full play in translating processes, especially when translating discourses written in nonmother-tongue.  相似文献   

19.
从原作到译作,译者起了最积极主动的作用:一方面译者应充分了解原作的意图,忠实地把它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则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原文的艺术再创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介入过度,也不能完全丧失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但国内的研究较多地考察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无意中忽略了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尤其是接受环境的主体性本质及其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分别从社会文化的差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对读者和译者的影响两个方面详细地阐释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和表现.从而肯定接受环境的主体性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