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访两个“毛泽东”何学元本文作者何学元席间与毛泽东扮演者古月握手交谈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东方巨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影响了一个时代,在他逝世若于年以后,人们仍然呼唤着这个响亮的名字,崇拜这位世界伟人。近些年来,毛泽东形象有了另一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2.
一次特殊的采访鲁生53年前的初夏,我进行过一次特殊的采访,至今难忘。那是1942年的5月初,日寇正要对我新建的中条山根据地进行“扫荡”,当时我是《晋豫日报》记者,被派到17团随军采访。17团住地离报社约有40多公里山路,接任务时是中午,我立即打好背包...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悄然流行。《深圳晚报》记者涂俏以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先后四次深入到社会底层,抓到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女记者夜宿‘十元店”》、《女记者‘前的”赚钱记》、法记者“反串”啤酒女郎》、《女记者“征婚”亲历记》等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什么是隐性采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分为两种:一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妆扮成其他身份的人员进行采访。如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  相似文献   

6.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闻界对隐性采访这种“非常规武器”的运用颇为引人注目:《羊城晚报》记者装“猪贩”千里“追猪”,扮“花贩”、“老板娘”夜探“卖花女”,《南方日报》记者冒充“嫖客”揭露“黄害”;《经济日报》、《长江日报》、新华社记者各自以“菜贩”身份披露蔬菜流通环节的是是非非;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一周年志庆之际组织长途汽车队纵横南北、过关闯卡,大曝遭“匪”遇“霸”的真实经历……隐性采访的运用为新闻报道带来一股求实、求真的清新之风,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又叫微服采访。它是中外记者为获取新闻而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手段。随着新闻改革、新闻竞争的需要,隐性采访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似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它的优势、缺陷及相应对策等进行总结、探讨。 一、隐性采访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1981年8月3日,《北京日报》一版发表了通讯《一幕发人深省的悲剧》,报道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生冯大兴,从“业务学习尖子”堕落成为“抢劫盗窃犯”的思想蜕变过程。我参加了这次采访,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2005年2月23日《羊城晚报》刊发了《孙道临接受采访要收费》一文,称该报记者就“电影百年”多次致电孙道临要求采访他,遭遇孙道临提出“接受采访要收费”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凝聚最新的瞬间形象。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是记者为之追求的目标。1995年4月15日(傣历新年),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我成功地拍摄了“李讷欢度泼水节”的一级新闻照片,《都市周末》、《云南日报》周末版、《东陆时报》、《中国妇女报》等多家报刊采用(转载)后反映较好,成为我这个文字记者发挥新闻摄影优势的一次有益尝试。这次采访是必然中的偶然。4月15日上午,正在西双版纳军分区采访的我,获悉毛泽东主席女儿李讷和她的丈夫王景清以及毛泽东主席当年的秘书张玉凤,将于下午来军分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庆祝傣历新年主…  相似文献   

10.
武晓华 《新闻界》2001,(5):62-62
“七分采访,二分思考,一分写作。”十多年新闻工作日积月累的磨练,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通过对巴中农村的采访,更使我领悟到: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挖掘出好新闻。去年3月,我在巴中农村采访了半个月时间,写出了连续报道《大巴山的脊梁》和《历史性的跨越》(巴中文明新村建设纪实上、下),刊登在《精神文明报》2000年3月21日和3月23日头版头条。此报道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七分采访”强调了采访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采访,就能完成任务。而是指…  相似文献   

11.
采访工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这个基本功要靠在采访实践中去锻炼、提高. 生活千变万化.因此,采访工作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时间充裕则从容就事,任务紧急则必须紧锣密鼓、争分夺秒。《中国机械报》2月26日一版刊登了《天津市五千名机械英模和职工代表聚会——欢迎关牧村、常宝华等回“娘家”义演》(消息),《从回“娘  相似文献   

12.
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仍然为过不了“采访关”而常常头痛,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新闻知识》上发表的《小议采访》一文后,使我寻找到了过“采访关”的答案。以往,由于我没有采访经验,采访时不分工人、农民、军人、工程师……一律采取“提问”的采访方法,把被采访者叫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体验式采访热:《新民晚报》记者深入一些辛苦行业“下生活”,并根据亲身体验,写出“体验札记”;《扬子晚报》推出一组体验式报道──《与你同行》,记者在盛夏酷暑与采访对象同吃住,共劳动,并通过记者的眼睛和感受来反映采访对象的酸甜苦辣;《羊城晚报》记者乔装‘打工仔”进入某合资企业,“体验”打工仔遭受体罚、殴打的屈辱,并写出长篇体验式报道──《来自高墙内的哭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段时期以来,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体验式采访的运用,给新闻报道吹来了一股求真务实的清新风气,颇得…  相似文献   

14.
绿茵场上。对方门前。队友的一个妙传,把球送到了你的面前。机不可失,你抬起脚来凌空一记抽射。球,进了。一片欢呼,一片喝彩……新闻场上,会有这种“凌空抽射”吗?有。那是一种间接采访。请看下面一例。1979年9月,河南省代表团带着一出豫剧《唐知县审诰命》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唐知县审诰命》用官丑的行当和喜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七品县令唐成的形象。饰演唐成的演员牛得草把这个人物外部形象的“丑”和内在品质的美演得活灵活现,深受观,”0”众的喜爱。戏中知县高堂上悬挂的字幅“当官不…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的优势与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闻界对隐性采访这种“非常规武器”的运用颇为引人注目:《羊城晚报》记者装“猪贩”千里“追猪”,扮“花贩”、“老板娘”夜探“卖花女”,《南方日报》记者冒充“嫖客”揭露“黄害”,《经济日报》、《长江日报》、新华社记者各自以“菜贩”身份披露蔬菜流通环节的是是非非,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一周年志庆之际组织长途汽车队纵横南北大曝过关闯卡、遭“匪”遇“霸”的真实经历……隐性采访的运用为新闻报道带来一股求实、求真的清新之风,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李剑南 《新闻知识》2004,(10):52-53
有人说,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只是有关于采访提问的技巧。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的。”(转引自兰鸿《新闻采访学》P229)因为记凭借所占有的信息传递的舞台,借助自己的采访报道向受众传递信息,于是,采访活动在记的整个收集素材的活动中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屡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说萧乾是“二战”时唯一一个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今年1月27日新华社电向全球介绍《萧乾九十华诞》,又宣传萧乾“成为唯一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见电讯原文、《人民日报》1月28日头版)。外面反映很坏!...  相似文献   

18.
采访得失录     
勿忘拢“镜子”“别忘了找‘镜子’”,是我初学采访时者通讯员常常叮嘱的一句话、意思是让我在采访先进人物事迹或经验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问题。开始,我不理解:宣传先进,为啥还采访反面?我抱定写先进就专拣好听的采访。可是,每当写出稿件,编辑们指毛病却如出一辙:一面光,没波澜,无的放矢。病根就是缺乏对比和针对性。“败稿”面前,我逐步“认帐”了,也注重开始寻找“镜子”了。找面上问题为镜子。比如,4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的通讯{热血衷肠善领兵》,就是我在下力挖掘出部队带兵普遍存在不敢管、…  相似文献   

19.
据2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需要.该报记者孙毅蕾曾三次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采访意图.但孙道临先生一直坚持接受采访就要收费。  相似文献   

20.
去年秋天,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第一副司令赫梅利洛夫中将,亲率大型反潜艇“潘捷列耶夫上将”号、驱逐舰“快速”号和油船“比奇卡”号组成的舰艇编队,对我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人民海军》很多次对此次外事活动进行较大篇幅的报道,《解放军报》也先后用稿8篇(幅),并在周末版一版刊发了长篇通讯。据统计,军内外报刊对此次外事活动先后刊发了200多篇(幅)稿件。我作为此次报道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多次登上俄舰采访,感受颇深。随着我军与外军的交往日益增多,回顾探讨一下这次采访活动中的得与失,是十分有益的。试一试“换位”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