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咏史诗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诗歌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要发展时期,作为一种与整个古典诗歌艺术发展同步的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而过去对咏史诗的研究多偏重于唐代。本文在理清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传承演变的基础上,论述总结了这一时期咏史诗在题材义理、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充分肯定了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为唐代诗歌繁荣所做的艺术积累。  相似文献   

2.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频繁更迭、战乱频发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工作的开展能够揭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征,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由韦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魏晋南北朝考古》一书,是一部系统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论著,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使得生命意识的高扬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命题。以魏晋南北朝人鬼婚恋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复生情节、生子情节及爱情永恒的讨论,探讨生命意识在魏晋南北朝人鬼婚恋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金庸有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千百年来,"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义精神始终感动着我们.任侠精神进入诗歌,当属汉魏之际.在继承前代任侠风格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忠勇为核心的任侠精神并随着历史背景的变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各种特点,这种侠义精神在诗歌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且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丈学形态、文学样式尤其是"魏晋风度"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旨在思考与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侠义精神为主题的思想内容以及精神,透视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和丈人风骨,总结其:总体特点及其在任侠诗歌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究魏晋南北朝诗歌审美内容,主要从一般诗歌、玄言诗、山水诗、乐府诗四方面展开,结合具体诗歌内容探究其审美价值与影响,探究不同诗歌作者笔下的"魏晋南北朝",突出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效果与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10-112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盛行,仅此时期正史隐逸传中的隐士就有一百多位,再加上不在隐逸传但具隐逸行为的士人就更多了。他们的隐逸行为推动了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使隐逸风尚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的产生有诸多原因,其中政治原因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69):18-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及门阀制度的影响,不少有识之士纷纷选择隐居,致使这一时期隐逸成风。此种现象不仅推动了学术发展,而且对艺术及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尝试对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成因及特点做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此种现象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衰落,作为私学主体之一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兴盛发达的动因及其内容和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家庭教育乃是这一时期社会教化最重要形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巨变的时代,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中古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仅从词汇的角度来看,就衍生了数量不菲的口语词,大量新词新义应运而生。作为这一时期重要语料的属于出土文献的墓志,自然也出现了不少新词新义,文章揭举了《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语义项26条,是魏晋南北朝墓志重要的语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及中原地区人民的流徙,使不同地区的人民频繁接触,这为饮食上的交流和融合准备了有利条件。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交流除了物态层面上的交流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交流。通过物态和精神层面的介绍,对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的交流做初步梳理,以期还原这个时期移民推动下的饮食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1.
受魏晋南北朝时代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了儒道兼综,继而儒玄双修的时代特色。同时,这一时期的家族教育又始终和儒学不可分割,儒学作为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其根本地位未曾动摇过。可以说,儒学及其儒家观念仍是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底色。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舵朝时期沂蒙文化教育与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沂蒙地区与外地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在儒学、书法、文学、史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南北文化教育的沟通,促进了沂蒙地区乃至整个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波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2):102-103,144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绘画价值观追求的是认识功能和伦理教育,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价值观转向审美。关于这一转变的原因,以往论者都集中在社会风气和思潮变化的讨论上,但是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画论提出者由以往的思想家、哲学家、统治阶级而转换为艺术家本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 ,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力图见出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一方面,图书传播对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文学繁荣又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与传播。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传播的特征、图书传播的主要方式以及图书传播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等三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图书传播与文学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岗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部分考证了豫北地方志中收录的北魏造像碑,并对豫北佛教造像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其样式与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四分五裂的背景下,苏绰在思想、政治、经济方面提出的施政方针和措施,促进了贫弱的西魏、北周政权的强大,为统一北方以至后来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苏绰对中国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释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词语七则,纠正了语文辞书释义方面的错误,补充了语文辞书词目的缺漏,对汉语词汇史研究、辞书编纂以及石刻文献的正确识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于艺术发展过程,探索其内部规律,能知道其发展、繁荣、衰微是一种必然;探索外部规律,能知道其在某个时代形成这种必然也是一种必然。杂剧与传奇的交替繁荣就是符合这样的规律的,对它们二者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的结合考察,便能解答二者的交替繁荣为什么会发生,又为什么会在明代发生。徐渭的《南词叙录》中很多观点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20.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