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针对学术界仅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而定论其失败之说,提出商榷意见。文章认为,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应看其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纲领中规定的任务而定,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上看问题,全盘否定辛亥革命。根据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纲领中规定的大部分任务这一事实(即成功的因素为七,失败的因素为三)辛亥革命基本上是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文章指出,只有对辛亥革命采用量化的数字作标准,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相似文献   

2.
王慧 《文教资料》2011,(35):98-101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政府,从帝制走向共和,是一次重大飞跃。但是它的结果是失败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没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探寻其原因,可以发现辛亥革命的迅速失败正是由于其内部领导力量的迅速分化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不能因此推断辛亥革命在任何地方都是失败的,至少有一个方面是成功的彻底的,那就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为辛亥革命确立了三民主义理论,创立了革命组织,确定了武力革命的道路,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辛亥革命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大变化的标志,这场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华民族日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口号以及他的思想、著作,是留给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此,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却失败了,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井没有完成”. 究其失败原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两次高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小生产者阶级的局限性使革命队伍日益受到封建主义的侵袭,滋长了保守、迷信、享乐、皇权等封建思想意识。其表现为封建皇权主义思想严重,家天下、迷于权势、争权夺利和生活腐化,以致内部流血内讧,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失败。历史告诉我们,旧式农民战争推翻不了封建制度。同样,义和团也无法摆脱旧式农民战争的归宿,他们英勇反抗,拼死奋斗,仍不能赶走入侵的帝国主义。义和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笼统的和极端排外主义及封建蒙昧主义。笼统排外又是封建蒙昧主义的突出表现,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导致了行动上的盲目性和落后性,其结果是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使反帝斗争陷于歧途,悲壮失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表明,封建皇权主义和笼统的排外主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两个致命弱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自发的农民思想不能拯救中华。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黑暗时代,大变革的时代。血气方刚的李大钊借着北斗星光,勇敢地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大道,他是中国革命的引路人。辛亥革命后,引领反袁反督斗争,继续反帝反封建。在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李大钊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先进的,指引走继续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是正确的。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引领学习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高瞻远瞩,引领中国人民走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之路,勇往直前,站在革命的最前列,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为了新中国,引领建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实际创始人之一,为党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更是信心百倍地引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他指出了革命的对象与斗争方向,不屈不挠、疾志不渝地宣传与组织人民大众为建立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最高峰,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因为它不仅推翻了腐朽、卖国、反动的清王朝,而且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贵族统治的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了名为共和的政府,可它既没有触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和政治基础,也没有摧毁半殖地半封建经济基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从这一点上说,辛亥革命却是失败了。正如毛泽东精辟指出的:“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但它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并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不是一个引人注目、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作为民主派的年青战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刍议罗珍,陈荣海以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到1949年10月1日已胜利完成。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实践中,发生了多次的学生运动,青年学生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和满腔的革命热情参加革命。他...  相似文献   

11.
对晚清政府何以推行地方自治,人们以往大多从革命派、立宪派的角度加以分析。实际上,晚清政府最后几年把地方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国各地加以推行,其原因不仅仅是围绕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利益关系,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的增长、新文化因素的冲击、专制体制的衰落等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遣使出洋考察政治的谕旨,是举为清政府谋求政体改革的第一个步骤,高度契合了国内立宪派的政治追求,他们积极为清政府加油鼓劲、建言献策,与清政府暂时结成事实上的联盟,这无疑是对革命派的有力挑战。8月20日,革命派统一机关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由于缺乏言论机关,革命派对遣使举措以及由于9月24日吴樾暗杀考政大臣受到国内立宪派的强烈挞伐几无回应,直到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革命派才对出洋考察团乃至清政府能否推行政体改革有较为系统的回应,这些回应言论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同盟会成立初期革命派的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13.
清代诗学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最后一环,清人对“复”的问题的认识,体现出非常强烈的注重回归儒家诗学之正统轨迹的倾向。清人肯定了“复”的价值,但对其弊端亦有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复”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西人口的地理分布与明代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明代到清初期间,广西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桂东北地区,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广西人口地理分布重心从桂东北转向了桂东南.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外,主要是源于省外特别是广东移民大量进入桂东南地区导致该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居高不下.清代前中期广西的人口地理分布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广西的人口布局,对广西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晚清国际法研究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学界主要就国际法传入中国的时间、林则徐翻译国际法、丁韪良与国际法汉译、晚清知识分子对国际法的认识与态度、国际法对晚清外交的影响等专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文章对这些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本领域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和深化之处。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相似文献   

17.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8.
满洲的先世信仰的宗教主要是萨满教。从满洲形成前后至清入关前,满洲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本民族的传统宗教萨满教进行了整合和规范;逐渐吸纳了其他民族的儒释道和喇嘛教等宗教,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以信仰萨满教为主,其他宗教为辅。这种变化不仅对满洲的形成和清朝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清入关后的宗教政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然而,因主张停捐的力量与主张行捐的力量相比劣势明显,致使停捐论在戊戌变法后遭受重挫.但是,经此时段,停捐论已深入人心,朝野有识之士对清王朝腐败根源的认识亦愈加深刻,并最终将捐纳与清王朝一同抛弃.  相似文献   

20.
1904年成立的科学补习所是湖北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它开创了湖北最早的革命宣传活动和武装反清斗争,它是湖北革命运动的燎原之火,其成员不少人成为后来革命团体的骨干,在组织队伍和宣传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所响应黄兴提议,配合湘省革命,开创了两省在革命中互相支持,一省发难一省响应的先例,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湖南率先响应,并派了援军,共同迎来全国革命的大好形势,加快了推翻清廷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