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就表达内容而言,兰亭诗无疑属于玄言诗,也体现了玄言诗理感赏心、情调逍遥、意趣恬淡的审美特质。但是,由于兰亭诗创作特殊的山水背景、"以玄对山水"的审美态度、趋同的审美心理以及因景体玄的创作倾向,使兰亭诗与一般玄言诗又有细微区别。二者之间,既表现出兰亭之景与山水清音的趋同性,又表现出直接说理与参玄悟理之差异性。而兰亭诗追求的理趣与诗思的融合,又拓展了玄言诗境,对后代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诗歌缘情的传统,玄言诗表现出浓郁的说理意味,这使得原本形象鲜活、情感动人的诗歌变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后人多批评玄言诗缺乏审美品格,认为它以说理为主,中断了诗歌的抒情传统。其实从魏晋诗人的情感心理、以玄学思想表达现实情感的方法等方面,我们皆可发现玄言诗也有独特的言情功能,它所表达的情是“畅理”后获得的“高情”。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上对玄言诗的评价一直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其原因是对玄言诗缺乏"区别对待"。玄言诗有两种创作类型,即铺演玄理和立象尽意。铺演玄理的玄言诗有对玄理的"隔"与"不隔"之分,立象尽意的玄言诗有意、象"未融"与"已融"之别。通过对玄言诗类型的分别与分析,可以对玄言诗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作出新的评判。  相似文献   

4.
郭璞诗歌与玄言诗既相契合又相背离,在二者的关系上,历史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东晋士族以"玄"为审美标准,将郭璞视为玄言诗的早期代表,刘宋时期的檀道鸾作《续晋阳秋》时沿袭了这一观点;齐梁以降,钟嵘受新的审美思潮影响,并结合自身的人生际遇,在《诗品》中将郭璞诗风看作对玄言诗风的反拨。因此,要正确理解郭璞与玄言诗之间的关系,不但应该结合郭璞诗歌的创作实际进行考查,同时也应将其置于文学接受的视野之下,历史地予以看待。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方式是实现批评的桥梁与媒介。批评方式有:主客观统一、思维的共性与个性统一、主导方式与方式的多样性统一等属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方式的嬗变:政治批评─—大批判批评─—新政治批评─—历史审美批评。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是历史审美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方式的开放要求在历史审美批评方式的统领下,有其它方式如发生学批评、形态批评、系统批评等多样化批评方式的参与。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远"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对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以及诗词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远"原不属于文学审美的范畴,在古代的山水画中应用较多,后来才被逐渐纳入文学领域,成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远"范畴及其合体范畴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究魏晋南北朝诗歌审美内容,主要从一般诗歌、玄言诗、山水诗、乐府诗四方面展开,结合具体诗歌内容探究其审美价值与影响,探究不同诗歌作者笔下的"魏晋南北朝",突出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效果与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期文学革新的意识增强,文学开始崇尚声色之美。在这个特定时期产生的宫体诗,是作家为了摆脱玄言诗的影响、山水题材的束缚,追求"新变"的产物。注重女性审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是宫体诗产生之际所追求的诗歌理想。尽管宫体诗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然而有许多描绘女性及其与女性相关物事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西厢记》人物批评,是中国古典戏曲学从曲学体系向叙事学和剧学体系转向之后的产物,反映了戏曲文学人物中心观念与人物批评意识的自觉。在批评过程中呈现以"神韵"写意、以"情理"写照和关注人物形象体系中不同性格互动关系等诸种批评标准多元并存的态势,充分反映了清代戏曲人物论的审美追求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1.
对于翻译以及译者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诗歌翻译领域,受传统翻译理论家和学者更多关注的常为翻译客体或主体采用的翻译策略,而对于诗歌译者地位的研究为数不多,本文将从阐释学角度,通过对诗经《关雎》五个英译版本的分析,对诗歌译者的地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先锋诗歌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这个概念的提出和运用,始自80年代后期,但它所涵盖的现象,在时间范畴上,应往前推至80年代中期的诗歌运动。“先锋诗歌”这一概念的具体涵义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它所包含的历史和诗学的重要特征有哪些,这是展开研究的必要前提;同时,从新诗产生与发展的独特性出发,如何重新界说新诗传统及其与翻译诗歌的关系,又是我们深入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柳诒徵诗歌内容丰富,描写所及,或时代遭遇,或欢庆胜利,或歌吟山水,或赠答酬唱,或祝寿凭吊,或关爱图书,或对外交流,由此折射出时代变幻之风云。他的诗歌具有儒家诗学“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精神品格,蕴含“雄浑圆健,充实光辉”的艺术风貌,呈现出我国自乾嘉学派以来中国诗坛所形成的“学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此外,他的崇尚“诗言志”、倡导质实诗风、不因人废诗的诗学思想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神秘数“九”在《楚辞》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一是祭祖。《九歌》是一组民间祭祖乐歌,十一篇内容都与祭祖相关;二是崇天。“九天”的“九”是楚族神圣的、神秘的表现崇天观念的数字符号;三是崇日。楚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九阳”神话潜藏着楚族炽热的崇日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讨论唐诗与宋词的关系时,更多注意的是唐诗、宋词的区别,而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却很少看到。唐诗的创作技巧,诸如写景、抒情、移用、点化唐人诗句、“随俗”、“雅化”、隐括前人诗词以及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对宋词境界的营造、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经>的四言雅、颂体,主要用于宴享、祭祀,语言风格古奥难懂,与文学性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相去甚远;<楚辞>少用四言而多采用国风中的长短句表达情感,汉代四言诗则因循守旧趋于僵化;五言诗的兴起,反衬出四言诗的局限和弊端;加之古乐消亡,民间不复有四言歌曲;凡此种种,决定了四言诗的衰微.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四言雅、颂体,主要用于宴享、祭祀,语言风格古奥难懂,与文学性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相去甚远;《楚辞》少用四言而多采用国风中的长短句表达情感,汉代四言诗则因循守旧趋于僵化;五言诗的兴起,反衬出四言诗的局限和弊端;加之古乐消亡,民间不复有四言歌曲;凡此种种,决定了四言诗的衰微。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宋金人著述《梦溪笔谈》、《分门古今类事》、《清异录》、《庄靖集》、《滹南集》等著作时,偶见唐五代人诗而前贤尚未及者,在逐句和《全唐诗》以及《外编》、《补编》、《续拾》等全部唐诗资料核对以后,共补辑唐五代佚诗凡19首131句,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19.
学界完善《全明词》的工作一直未曾停止,辑佚、补订成果颇多。今刊布26位词人的62阕词作及2句残句,均为《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失收。这些词作分散在不同典籍中,略按《全明词》体例整理,以补阙典。  相似文献   

20.
明代前期,骚体文学由抒写时代和个人命运的乱世悲音,转而成为服务于统治者统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道统、应制之文体,内容空洞、庸俗,虽多少仿得屈骚“惊采绝艳”之文辞,却毫无屈骚精神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