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致谢是和谐类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礼貌的,得体的使用自然是关键。而感谢言语行为的研究多侧重于静态的条件分析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本文则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将感谢言语行为的得体性理解为一种顺应性,即感谢言语行为的得体运用是一个动态的、受顺应驱使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惠人在感谢言语行为语言形式和策略层面上作出一定的选择去顺应整个致谢过程中的交际语境以实现该言语行为的得体运用,从而促进交际的成功,最终以利于建立或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致谢言语行为通过多样化的组合与变换承担了交际中的礼貌功能,合理利用致谢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各方的交际关系。由于汉英语言特点及其文化语境的不同,汉英致谢语在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通过对它们之间异同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语用失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礼貌语言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使用的,能够表达礼仪的词或句子,它包括"赏脸" "你好吗"这类礼貌意义已经固化的词或固定格式,也包括人们为了表示礼貌而选用一定句子的言语行为.本文将以老舍作品中的礼貌语言为研究对象,找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探讨汉语礼貌语言在句子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学界对致谢言语研究均是纯语言性质的研究,始终也没有能够划分清楚致谢言语的界限,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就给致谢言语下定义,这是很不科学的。研究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语言研究自身上,缺乏全方位的思考。其实逻辑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属加种差定义法"能够很好的将致谢言语的内涵和外延阐述清楚,并且能够为研究致谢言语圈定好明确的范围。通过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还能够阐述清楚致谢言语交际的一些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化制约影响着语言,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英汉语在言语行为是否礼貌得体方面有其各自的一套礼貌准则和策略及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对“邀请”、“恭维”这两种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差异,指出造成差异的文化根源,并进一步证实面子理论与礼貌原则对解释跨文化语用差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杨钢 《考试周刊》2008,(15):80-81
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日常会话中,经常能见到这一语言行为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表达出许多不同的言外之意,诸如请求、批评、拒绝、暗示等.本文拟就日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的关联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交际双方均能用其委婉而含蓄地表示礼貌。本文试图就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的关系及其在礼貌策略中的语用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道歉语研究主要放在口语交际上,而对文字交际中出现的道歉言语行为鲜有涉及。文章对107封汉语书信启辞中出现的该言语行为进行了语用功能及语言形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汉语书信启辞里的道歉语是一种寒暄式的言语行为.使用的主要目的在于修复、保持和加强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人际关系;(2)道歉语句式结构和专门化道歉词的选择较为固定、并且有限,呈“程式化”语言使用的特征;(3)道歉语的使用受到交流双方的角色权势和人际距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俄罗斯由于两国不断的贸易往来,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语言是两国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礼貌用语是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底蕴。通过打招呼,邀请,致谢进行了对比,展现了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礼貌用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请求言语"作为言语行为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被频繁地运用在日常生活和企业沟通中.本文在研究社会交际和礼貌策略的基础上,基于Blum-Kulka(1989)的请求语言策略框架,对河南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员工所使用的请求言语进行语言学层面的分析并归纳出权利、社会距离和强加程度三文化因子影响下河南企业员工的请求言语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请求和拒绝是面子威胁言语行为的典型代表,并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可用以探讨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中介语特色。个案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尚未达到与本族语者相当的礼貌程度,因此加强建设旨在提高语用意识的教学系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和文化沟通能力,尤其是礼貌地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基于Austin &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的礼貌策略和Leech的礼貌原则,本文对英语言语行为中的礼貌语用进行了探讨,以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杨双 《天中学刊》2011,26(4):90-92
称呼语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交际双方身份、地位及相对应的社会关系。称呼语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往往具有语力,能实现诸如问候、警告、威胁、指责、规劝等多种言外行为。通过称呼语的礼貌使用,能减小交际中对面子的威胁,既能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能保住对方的消极面子。称呼语在会话轮换中不仅能构成"召唤—回答"系列的相邻对,还可以用来选定下一个说话人,或被参与者用来争取和保持话轮。  相似文献   

14.
由语句内特定词汇和结构表达的命题意义叫言内意义,言内意义对听者或读者造成影响的意义叫言外意义.同时具有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的话语叫言语行为,而出于礼貌考虑间接执行请求、拒绝或抱怨等功能的言语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表示同一言外行为的言内行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文章选取一段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台词作为案例,介绍间接言语行为等一系列有关概念及其相互横向和纵向关系,并且探索与言内行为有关的各个翻译原则及其横向、纵向关系,从而从一个侧面展示语言学课程如何解决理论和实践联系这一个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即行,说话与理解都是一种言语行为。计算机是对人大脑的模拟,因此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也应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模拟。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大多是基于人类语言的句法、语义理论之上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自然语言处理实质上是一种言语行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必须从句法、语义的理论上升到语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言语行为系统。叙事行为包括真实世界的与虚拟世界的,即作者对读者实施的言语行为与作品中人物之间实施的言语行为。对应于言语行为三分法,叙事也可分为三个相对应的行为:(1)它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表达了一系列叙事命题,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内行为;(2)它表达出了叙事人(包括作品内人物的言者)的深层交际意图,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外行为;(3)它是作者和读者、作品内人物之间的双重性的双方互动过程,能够引起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的情感共鸣,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后行为。叙事形式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三种,每种形式的言语行为分析图式各不相同。作为一个系统,叙事是由一个个微观言语行为组成的行为序列,在序列中起统领性作用的微观言语行为决定了整个宏观言语行为的核心意图。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作品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对语言教学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什么是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产生的语用基础,并详细介绍了间接言语行为应用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的中心思想是说话可以看作是做事。陈述句并非都表达"陈述",说话人可以越过字面意义实施多种言语行为,形式和功能不是绝对的对应。修辞使说话者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言语行为,使人们的话语交际成功有效。从修辞角度分析陈述句中的各种言语行为,比较言语行为中的同义表达手段,分析词汇、语法和语义等修辞手段在实施不同言语行为中的作用,由此得出:修辞使说话者的话语依赖言语环境,有时妙语双关,有时含蓄幽默,有时指桑骂槐,使言语行为产生种种修辞效果,提高了言语行为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