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红霞 《黑河教育》2011,(10):44-45
十九世纪的英国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却丧失了许多传统美德,比如道德感、责任心、良心、亲情、友情等等。狄更斯的作品《荒凉山庄》中众多人物就是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仅靠金钱的纽带来维持。笔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进步”语境中几组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狄更斯批判了中产阶级以钱财为主导的价值观.回应了卡莱尔所批评的“现金联结”。  相似文献   

2.
朱小玲 《海外英语》2013,(21):255-256
《荒凉山庄》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写作中期的一部小说,一度被认为是其最出色的作品。书中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狄更斯在写作中巧妙地挥洒了不同风格的好奇心。《荒凉山庄》中好奇心在叙述层面所起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做了重点分析,旨在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细读文本《荒凉山庄》的基础上发现狄更斯在揭露图经霍恩和霍尔斯的吸血鬼、寄生虫形象时采用了一种鲜明而又内涵丰富的黑色意象。在黑色面具——衣着、住所以及事务所——的掩盖下,他们丧失了人性的美德,一生追逐着权力、金钱,最终使得他们与他人之间仅仅是一种“现金联结”的关系,成为人类最可怕也最可恨的吸血鬼。  相似文献   

4.
朱小玲 《海外英语》2013,(19):228-229
《荒凉山庄》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写作中期的一部小说,一度被认为是其最出色的作品。书中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狄更斯在写作中巧妙地挥洒了不同风格的好奇心。《荒凉山庄》中好奇心的三个不同层面、书中几个重要人物身上所蕴含的好奇心在这篇文章中做了重点分析,旨在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周敏 《英语广场》2023,(22):76-79
查尔斯·狄更斯一直被视为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在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更深的研究之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还有待完善。本文以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为例,探讨侦探小说元素在书中的运用,揭示作品自身对批判现实主义的削弱过程,以及最终产生的温和批判现实主义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嘉炜 《海外英语》2015,(3):171-172
该文通过讨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道德批判中的康德道义论,来研究其在《荒凉山庄》中的体现。为了进一步探讨该时期这些小说的伦理观,该文选择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第一部社会全景式小说进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体现着康德道义论。该文试图探讨康德道义论,并研究其在《荒凉山庄》里是如何被体现的。首先,该文对康德道义论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分析女主角、以及那些在高潮情节的不同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该文试图探讨出康德的道义论是如何在《荒凉山庄》里展现的。狄更斯在该小说中探讨了康德道义论,而且道义论的主要观点得到了显现。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讨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道德批判中的康德道义论,来研究其在《荒凉山庄》中的体现。为了进一步探讨该时期这些小说的伦理观,该文选择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第一部社会全景式小说进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体现着康德道义论。该文试图探讨康德道义论,并研究其在《荒凉山庄》里是如何被体现的。首先,该文对康德道义论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分析女主角、以及那些在高潮情节的不同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该文试图探讨出康德的道义论是如何在《荒凉山庄》里展现的。狄更斯在该小说中探讨了康德道义论,而且道义论的主要观点得到了显现。  相似文献   

8.
"斯纳斯比先生经营各种法律程序所需的空白表格,各类羊皮纸封皮和纸卷,吸墨水纸,印章,鹅毛笔,钢笔,墨水,印度橡皮,吸黑粉,别针,铅笔,封口蜡……"在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中,斯纳斯比先生经营着一家办公用品商店,林林总总的商品中,赫然有这么一样——直别针。它是回形针的前身。19世纪,由于木浆和工业造纸厂的出现,便宜的纸张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9.
英国媒体报道,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故居“荒凉山庄”正式挂牌出售,售价高达200万英镑(约合297万美元)。据悉,荒凉山庄所有者、英珠宝大亨理查德·希尔顿已经委托房屋中介机构出售这幢物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几乎同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哥特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虽然一"俗"一"雅",但二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审美旨趣上多有重合,在布莱克、柯勒律治以及济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哥特小说的影子,而其地位上的殊异更多的来自于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以及浪漫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意运作;作为一种通俗的非现实主义小说,哥特小说的诸多技巧和情节也在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得以重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以及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等小说中都可以清晰地发现哥特小说的痕迹。可以看出,哥特小说的出现拓宽了当时文人的创作思路和审美趣味,并不断把其身的影响渗透到各种文学形式中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