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黄老之道,内容博大精深,蔚为大观.它以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为立足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是东方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黄老之道的最基本内容是"无"、"有"二字,试举几例分析其闪烁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芒.一、没有"有"就没有"无",反过来说,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有"和"无"是对立的统一.二、"无"中生"有","有"化为"无".以刚胜过柔是刚为柔,以柔胜过刚是柔为刚.三、"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然就不存在"有"、"无"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民间长篇叙事诗,自古以来对“孔雀东南飞”的讨论颇多,受到佛教思想、凤凰文化和以阴阳五行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影响,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来解释“东南”二字,意义更为贴切,也表明孔雀“东南”飞是焦刘二人对自主婚姻爱情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3.
我的名字叫莫一凡,它的含义很深,而我最喜欢其中那个“一”字。“一”是再简单不过的字了,没有一个字比它更让人一目了然。它坦坦荡荡,完全暴露自己,没有任何修饰,也不作任何掩盖。但是,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所有自然数的开始,“一”也表示“一样”,又表示“满”,还表示“统一”。与其他汉字一起组成含义丰富的词语,比如“专一”、“一旦”等,变化多端。“一”里有很深的哲学道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由“道”派生出一,然后,由一再生出世界万物。实际上,所有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认…  相似文献   

4.
一、《周易》重视人的道德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 ,“道德”一词首先出现在《周易》中。《周易·说卦》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和顺于道德 ,而理于义 ,穷尽性以命。”这里不仅提出天地万物有阴有阳、有柔有刚、不断变化 ,各有其道、各有其德、各有其理、各有其性、各有其命 ,而且点明作《易》的目的主要是穷究其理性与命。“道德”二字连用始于此。《周易》十分重视人的道德 ,认为只要有了崇高的道德 ,就将无往而不利 ,因此 ,做人做君子 ,必须有崇高的道德。有孚无咎。《损》卦 :“有孚 ,元吉 ,无咎 ,可贞 ,利有攸往。”就…  相似文献   

5.
《八小时以外》2011,(8):128-128
一项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男性都有一个典型的“男式”大脑。差不多每五个男性中就有一个人的大脑是“女式”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人会喜欢芭蕾胜过喜欢足球。反之,每七个女人中就有一个人的大脑是“男式”的:擅长数学。喜欢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胜过喜欢聊天逛街。刚生下一天的婴儿。大脑就已经具有了不同于生理的独特“性别”。  相似文献   

6.
一位剑桥大学的教授最新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男性部有一个典型的“男式”大脑,差不多每五个男性中就有一个的大脑是“女式”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人会喜欢芭蕾胜过喜欢足球。反之,每七个女人中就有一个的大脑是“男式”的:擅长数学,喜欢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胜过喜欢聊天、逛街。刚生下一天的婴儿,大脑就已经具有了不同于生理的独特“性别”、你的大脑性别偏于男性还是偏于女性?男女有别,测试结果是分男女专区的哦!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道德经》被许多的民族认可而翻译成了很多种的语言,仅次于基督教的《圣经》,老子的思想是我国民族智慧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老子的思想都是以朴素的辩证法为主,内容包含的范围十分的广,老子的价值观主要就是无、道、德三个方面组成,其中的"无为"、"守柔"、"治大国若烹小鲜"思想被人们最为传颂,本文主要就是以这三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辑《永乐大典.医书》工作中,从《永乐大典》目录中仅查得《灵枢经》35篇的篇名所重字,如《寿夭刚柔》第六,归属于“柔”字,也就是用“柔”字去查《灵枢.寿夭刚柔》这篇内容,其余46篇,无据可考。因此,研究有据的35篇在《永乐大典》的分布,从而推导出无据可考的46篇,以对重辑《永乐大典.医书》铺平道路。一、从《永乐大典》目录查到的篇名为方便计算篇名字数,“论”字不计在内,如《九针论》为2个字篇名。但论字居前者,如《论勇》以二字计。经过统计,2字篇名56个,3字篇名5个,4字篇名15个,4字以上篇名5个。从《永乐大典》目录中查得篇名为…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可柔可刚,合道之常。”这句话的大意是:善于作统帅的人,他在刚强时不可摧折,在柔韧时不可屈服,所以,才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如果只有柔韧而无刚强,其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如果只有刚强而无柔韧,战斗力也必然会丧失殆尽;只有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才符合为帅之道,才是上策。在校长的领导与管理实践中,刚柔相济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取成功于险峻的功能,它既是一个军事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朴素美由内容的朴素美和形式的朴素美所构成,并使二者完美融合。内容的朴素美由内容的真、善二个维度来建构。其中,真包括真的理念(信念)和真的情感。而真的情感蕴集了朴素美返璞归真的精神内核,从而决定了朴素美的其它维度。善就是利人、向人。形式的朴素美是内容的朴素美的外显,由外部特征的“直”和“白”二个维度建构而成。其中,直主要是指语言上的平易通达。白是种“洗尽铅华”的艺术手法。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在这二个方面有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二册《古代寓言三则》中的《滥竽充数》中有“廪食”一语,课本对它的注解是:“由官府给以粮米。”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课本在释字时,却把“廪”字注为“米仓”,这就不够妥当。“廪食”的“食”字无疑是“粮食、粮米”的意思。固然“廪”字也有“米仓”的意义,但是,无论是把“廪食”看作一个词,还是一个词组,“廪”字作为“米仓”的意义是很难同作为“粮米”的意义的“食”字结合起来的。实际上“廪”字就是“供  相似文献   

12.
朱政 《文教资料》2005,(20):122-123
语文老前辈夏丐尊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见了‘新绿’二字,就会见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想到无靠、寂寞等说不尽的意味”——这就是语感。语感是对言语的一种直觉的把握,是在视听说写下“不假思索”地对言语形式和所依附的言语内容的一种敏感。它一般以直觉感受言语形式为心理起讫点,是对语言“所指”背后的“能指”和“剩余所指”的直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应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是审美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审美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与语言有关。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雪,但形式上没有一字写雪,因为有了“忽如”二字,这就使它后面的内容成了虚拟。诗句的意义来源于它的语言组合。  相似文献   

14.
释“球”     
“球”的今义指一种体育用具,它的初义又是什么呢?《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解释道:“①球形物体;②同‘谬’,美玉。也指玉磬。”《辞源》则作:“①美玉;②玉磐;③今借作‘毯’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道:“①美玉;②玉磬。”综观以上几种辞书的解释,“球”在古代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美玉,二是玉磬。这似乎是没有分歧的。然而,“球”果真可以释作“玉磬”么?笔者认为,“球”的初义为“玉”,并无“玉磬”之义。  相似文献   

15.
景丽 《教师》2014,(1):44-44
正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为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真做到。这是因为人们总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笔者从事教师工作已有五年,经历了若干个班级,对于老子这段话感触是越来越深。刚工作时,笔者喜欢和学生较劲,"丁是丁,卯是卯",几乎总是板着  相似文献   

16.
植物学上常见的柔荑花序(catkin or,ament)一语中,“荑”字的读音和“柔”字的写法,长期以来很不一致.“柔荑”的“荑”,有的读作y(?),有的读作t(?),有的认为两种读法都行.到底应该怎样读?仅凭一般工具书对这个多音字的释义,则很难判断它在“柔荑”这个合成词中应该读什么音.如果多查几本工具书,并从“柔”字入手查找“柔荑”一词,就可以确凿无误地得出结论:“柔荑”的“荑”,只能读作t(?)(题),而不能读作y(?)(移).“柔荑”的“柔”,写法相当混乱,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一、全国高等院校的现行教材,有的写作“柔”(如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合编的《植物学》),有的却写作“葇”(如华东师大、上海师院、南京师院合编的《植物学》);二、有权威的工具书也有两种写法,  相似文献   

17.
说“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有个‘“风”字,它的形象是孔雀。孔雀是一种性冲动之鸟,经常开屏。因此,人们把“风”视作性冲动、性爱。中国古代的媒神伏羲女蜗,就以“风”为姓。《诗经》中的爱情诗就是“风”。后人所说的风疾,有一种就指性病。  相似文献   

18.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并赋予它以形而上的意义。认为“道”是宇宙之最终依据,“道”生“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以“道”为宇宙之根本地宇宙本体论。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无为”思想,并以“无为”作为人生活的根本根据,倡导不争、尚无、处下、守柔、虚静的思想理念。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独特的哲学语境。在哲学语境的笼罩下,该书蕴含了“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论通用字     
古汉语中通用字很多。所谓通用字是甲字可通作乙字,可当乙字用,二字同音或音近,有相同的意义。但多不能互通。通用字包括通借字。《汉书·高帝纪》:“视项羽无东意。”颜师古注:“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以视为示,就是借视为示。这里所说的通用字就是通借字。通用字中还有古今字、异体字。马寿龄《说文段注撰要》中的通用字就包括这三方面。通用字是一个概括的名称,它和三者有不同的概念,而三者之间又有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与儒、佛相比,“道”对于道家、道教来说更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道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老庄学、黄老之学、道教经史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