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日表     
第一日:死讯 那几天我们正在筹钱买新房子,父亲(注明:本文里的父亲是我的公公)的死讯就在新年的前一天到来,似乎存心和谁过不去。买房的事只好先停下来,活人的事可以等等再说,新年的头等大事变成了买墓地和棺材,筹办丧事。丈夫在电话里向居住在南方的亲戚们传播父亲的死讯,像是在传死者的坏话那么不自然,似乎心怀歉意又不得不传,措辞中盛满不知所措的恐慌。  相似文献   

2.
在西班牙,一直流行一个传说:一名放荡的浪子,他的生活就是天天都以诱惑女性并和她们的保护人展开战斗来取乐。后来,在一处墓地,他巧遇一座死者的雕像,那死者生前是曾被他诱惑的一个女孩儿的父亲。浪子邀请他共进午餐。雕像愉快地接受了。随后,死者的鬼魂来到他的家中与他一起用餐,并回请他也去他墓地共进午餐。  相似文献   

3.
在《圣经》中,“蛇”有关记载与种类较多。在中文版《圣经》中,较多以“蛇”“虺”(中国古书上,或称蝮蛇一类毒蛇,或泛称小蛇,或指蜥蜴类动物等)或“毒蛇”等记载,其种类不够明确。而在英文版《圣经》中,有Snake(为蛇、爬行动物)、Serpent(为大蛇、毒蛇)、Adder(为宽蛇)、Asp(为阿斯普蛇)、Viper(为蝰蛇)等。  相似文献   

4.
张庚辰 《寻根》2020,(1):30-34
巩义市小关镇,因地处郑州到洛阳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就是巩县名镇,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儒家、佛教、道教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存。20世纪60年代前,有大量碑铭存世。这些碑碣除了记录庙宇的修缮外,还有修路等善行义举、建校等文化教育、商业行规及乡规民约等道德规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建设的开展,除了相对偏僻的村落,地处闹市的古庙宇大多消失,大量碑碣也随之被毁。  相似文献   

5.
雪冬 《世界文化》2005,(1):17-19
这是一个酷热的日子。太阳照耀着法国奥弗苏瓦兹附近的麦田,一群黑乌鸦忽上忽下地在空中游荡,而向日葵则在夏日的高温中盛开着。然而这生动的场景中却在举行一个葬礼。该教区的牧师没有到场。前来哀悼者没有几个,其中仅有一位似乎真情地在为死者悲伤。西奥·凡高,死者的弟弟在送葬的路上哭个不停,因为他与行为怪异的、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上只署名“文森特”的死者有着长期的、情结复杂的关系。他仰慕死者的作品,忍受死者生前的古怪情绪,曾经从经济和生活上资助并照料死者。然而,即使是西奥也无法挽救自己的哥哥。就在几天前,文森特·凡高离家…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早的自撰墓志铭河南省开封市委省电台记者站阎永复古代人死后埋葬时,封土隆起的叫坟,平的叫墓。埋于墓前或墓中的石碑称墓碑。而墓碑上的志墓文,叫做墓志铭。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记述死者姓名和生平的为"志";用以对死者的赞扬和悼念的叫"铭"。墓...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欧文·肖(1913—1984)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在布鲁克林大学就读期间,他就尝试着写作。1936年他的第一部重要剧作《锂葬死者》上演,获得巨大成功。该剧用荒诞的手法描写在战争中死去的六名士兵拒绝被埋葬,声称社会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去实现梦想。尽管家人恳求和上级军官下命令,这些士兵仍然拒绝人土。在剧作的结尾处,六名士兵和他们的掘墓人昂首走下舞台,突出了全剧的反战主调。该剧为欧文·肖以后写作《幼狮》作了主题思想上的尝试。二战期间,肖入伍,先后在非洲、法国、英国和德国服役,从一等兵提升为准尉。1945年战争结束后,肖又埋头创作。1948年发表他的第一部、也是他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幼狮》。  相似文献   

8.
公元二八○年(太康元年)三月,当晋朝的大军攻占石头城,当金陵的王气黯然而收,当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290年在位)实现其总齐八荒、一统江山的梦想的时候,他应该是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而面对他的阶下囚孙皓(公元264-280年在位)——一个荒唐、残暴的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9.
《寻根》2020,(4)
正近几年,人们对丧葬礼愈加重视,闽西客家传统的丧葬习俗过程较为烦琐,每个流程都有其特定的含义,颇具代表性。本文选取闽西上杭县南阳镇为调查点,概述近二十年来丧葬习俗流程的演变及其延续至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本质。丧葬习俗一般分为丧礼和葬礼。丧礼一般是从死者弥留之际到举办葬礼之前的这段时间为死者所做的一切礼俗。葬礼是在出殡前举办的祭祀活动,举办时间一般为选定吉日的当天上午九点开  相似文献   

10.
<正>古埃及的绘画大多是在坟墓中发现,其载体为墓壁、木板、纸草、亚麻布等。正如王权、宗教祭祀是古埃及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古埃及绘画的题材也不例外,但也有反映大自然田园风光的内容,诸如植物、鸟兽、农耕、放牧等。1.亚麻布上的死者画像画中死者坐在贡台前面,头上画着堆得像山一样的香粒。这种画上图画的亚麻布,常常缝在木乃伊胸前  相似文献   

11.
项红 《寻根》2009,(2):54-58
《查姆》的流传地区和主要内容 史诗《查姆》以彝文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底土、新资、妥甸,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石屏、建水、元阳,玉溪地区的新平、峨山等地,是彝族民间为死者办丧事时所诵念的经书。  相似文献   

12.
张成 《世界文化》2009,(8):26-26,27
美国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广告在美国社会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大小公司每年投入广告的费用不计其数。为了提高其效益,广告用语本身就采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段。首先,许多广告都是以声音来传播,所以它们力求朗朗上口。为达到此目的它们就往往采用押韵的手段。韵(rhymes)分头韵(headrhymes)和脚韵(endrhymes)两种。  相似文献   

13.
赵会会 《寻根》2011,(5):37-38
在一些地区的丧葬风俗中有一撒灰习俗。在死者尸体火化或埋葬之前,只要死者的尸体路过谁家门口,那户人家就要在门口两边点上两把火,象征两座山,然后撒上一道灰,象征一堵墙,用来防路过的死者鬼魂串门,此灰人们叫做“拦门灰”。这只是各地以灰驱鬼避邪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张波 《华夏文化》2013,(1):18-20
王之士,字欲立(一说“欲圣”),蓝田人,学者称之为“秦关先生”。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卒于万历十八年(1590)。王之士为明代著名的关学学者,其生前敦悦诗书,行不蝓乎规范,名动乡间,被视为“蓝田吕氏复出”,  相似文献   

15.
藏北草原地域辽阔、苍茫空旷、湖泊密布、水草肥美,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藏语称“羌塘”。中国西藏那曲艺术团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羌塘草原的专业表演艺术团体,该团以藏族艺术家为主,在区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自一九七二年正式建团的七、八人发展到目前的八十余人,先后创作了近百台歌舞节目。其代表作品有(塞马之歌)、(啊,家乡)、(侮很)、(牧童》、《草原喜舞)、(收情》、《牧女铃声)。(春女}、(说唱格萨尔王)、二胡合奏曲(赛马)等。很多作品在区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中国西藏那曲艺术团以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为根基,…  相似文献   

16.
耿询,字敦信,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其生于何年,不得而知。在《隋书·艺术传》中有关于他的生平的简略记述,据此及有关文献,可对其曲折人生以及所反映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一探究。“陈后主之世,(耿询)以客从东衡州刺史王勇于岭南。勇卒,(耿)询不归,遂与诸越相结,皆得其欢心。会郡俚反叛,推(耿)询为主。柱国王世积讨擒之,罪当诛。(耿询)自言有巧思,(王)世积释之,以为家奴。”①这就是现所知关于耿询前半生活动的全部记述。据考王勇是于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出任“超武将军、东街州刺史,领始兴内史”的…  相似文献   

17.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师从陆九渊,学界称絮斋先生。袁氏《絮斋家塾书钞》为“其子乔崇谦录其家庭所闻,至《君爽》而止”(《直斋书录解题》卷二),非其手作。《四库》馆臣认为:“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于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于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钞》不仅体现了袁氏的心学特点,而且是其政治思想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8,(11):20-21
意大利是西方歌剧的发祥地,19世纪时歌剧作曲家人才辈出,其中最杰出的按其诞生年代排列,有罗西尼(1792—1868)、多尼采蒂(1797-1848)、贝里尼(1801-1835)、威尔第(1813—1901)、普契尼(1858—1924)。今年是罗西尼去世140周年,多尼采蒂去世160周年。为了纪念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将其生平事迹介绍给我国读者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任崇岳 《寻根》2008,(1):136-141
河南省南召县、郏县居住着1.2万高姓居民,他们原是一支女真遗民,始祖叫完颜简。据统计,南召县有6240人,分布在该县皇后乡、云阳镇、小店乡、石门乡、太山庙乡、城郊乡、留山镇.南河店镇、白土岗镇、皇路店镇、四棵树乡等地。郏县的女真遗民据1993年修家谱时统计,共5900余人,分布在该县安良镇、城关镇、白庙乡、冢头镇、长桥镇、王集乡、薛店镇、广阔天地乡等地。如今,他们的衣着、语言、信仰、风俗习惯都与汉人基本相同,但是从碑碣、谱牒、史乘中我们仍可断定,这是一支地道的女真遗民。  相似文献   

20.
李声权 《世界文化》2009,(10):10-11
19世纪,在英国北部山区一个牧师家庭里走出了三位作家:夏绿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艾米莉·勃朗特(代表作(《呼啸山庄》)和安恩·勃朗特(代表作(《安格尼斯·格雷》),其名声显赫,震惊当时文坛,英国文学史上称之为“勃朗特三姐妹”。无独有偶,20世纪,在苏联的一个技师家庭里也走出了三位作家:萨·马尔夏克(代表作《十二个月》)、马·伊林(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和叶·伊林娜(代表作《古丽雅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