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城 《寻根》2011,(6):78-85
世代聚居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是个有着独特民族文化形态和心理的民族,那里处处可见人和事物的神秘。玛尼石是这个民族独有的一种精神物证,形态奇异,内涵深远,有着超凡脱俗的浓厚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2.
<正> 甘孜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是康巴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厚重、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蕴含着康巴藏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  相似文献   

3.
建立“四川藏羌生态保护区”走民族生态旅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藏族、羌族地区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保护长江、黄河源头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出发,结合其开展旅游的实际,本文认为:四川藏族、羌族地区应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四川藏羌生态保护区",走民族生态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4.
东巴文化是在纳西族原始宗教基础上,兼融汉、藏等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及人的本真状态。生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画家和向东切身体会到自己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城 《寻根》2010,(2):41-47
<正>居住在僻远高寒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不仅有抗高寒严酷自然条件的超常力,而且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与宗教的渗透融合,显示出独有的文化魅力。那些极具民族特征和宗教色彩的文化现象,成为这个民族内心深层智慧和善良的表征,令人惊异而敬服!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7.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一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复兴责任重大。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文化素养的培育,是民族地区高校应尽的时代责任,对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藏彝走廊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的区域。在这样的区域中,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接触呈现了什么样的状况?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指出,藏彝走廊中的民族在民族交往中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主观上民族观念淡薄、民族界线模糊;二、文化普遍持包容态度,使各民族在文化上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章对这些特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讨论,认为藏彝走廊多民族交往的这些特点,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藏东川西高原峡谷区,即“藏彝走廊”,是一条神奇的化沉积带。笔首次概括出这里的七大历史化特征,并首次以“母系化带”、“猪膘化带”、“牦牛化带”、“笃苯化带”、“重屋化带”、“石棺葬化带”、“藏缅语多元语言化带”为题,分别加以论述。提出:典籍所载“嫫母”为今白马人图腾和先母祖之一;第一个方相氏出于今白马人先民;峡谷一线民族崇拜的是同一个女神;“康”之新释;昆仑即是牦牛;习用猪膘的民族先民是农业的发明等等,对藏彝走廊的诸种历史化现象提出了新的看法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刘亚虎 《寻根》2006,(5):28-31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形态史诗。在北方,蒙古、藏、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先是,多以草原游牧为生,草场与畜群的争夺、部落之间的争斗与战争连绵不断,使得他们的史诗多为歌颂征战英雄的英雄史诗。而在南方,彝、纳西、暗尼、傣、拉祜、阿昌、苗、壮、瑶等民族的先民。多居于高山深各或群山环抱、密林环绕的丘陵平坝地区,  相似文献   

12.
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费孝通先生对藏彝走廊问题曾有五次阐述.经多年研究,学术界对藏彝走廊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阐述:民族走廊理论;藏彝走廊范围;考古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生态与民族的关系;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龙山 《寻根》2013,(5):74-79
石刻文字和图像,是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承载和表达方式。这种从远古时期由先民们的自然崇拜而衍传下来的岩石文化,至今已数千年,它以特别的水恒性和精神魅力,传达着人类的信仰和对未来美好人生的向往。从岩石崇拜的形式和地域看,青藏高原藏民族的岩石崇拜尤独具特色,譬如藏人的各种石饰、玛尼堆和石经等。今天,就石经而言,无论我们来到青藏高原哪个地方,都会很容易地见到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友好、和谐的交往,也有相互矛盾,甚至战争。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和相互融合,是多民族的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一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概括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15.
魏红珊  魏宏欢  周君 《中华文化论坛》2023,(4):21-29+187-188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主体意识日益凸显,这期间的作品与其说是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学书写,不如说是由特定时代语境下民族主体的文学建构。本文在主体性与认同的理论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学中创作主体从被言说到自我言说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的认同嬗变,探究“多元一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独特呈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民族叙事与民族主体的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谈民族精神不能不谈民族问题 ,特别是关于中华民族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 0世纪 80年代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 )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他说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学者们认为 ,费先生的这个观点对解决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而且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阐述了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掀起了对民族精神的广泛讨论.尽管学者们对民族精神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对其具体内容有不同的概括,对其性质有优劣之争.但是,大家在民族精神的当代构建上达成了共识,都强调民族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18.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可是近年来.传统节日在国人的生活中渐渐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19.
普慧 《华夏文化》2006,(3):21-2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团结一致和谐共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愤向上、自强不息的内动力和原创力的源泉。 民族精神在历时性的特质上,往往与宗教信仰粘连在一起,构成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指导着该民族的生活、思维方式,支撑着该民族不断进取,引导着该民族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2009年4月3~5日在西安召开“清明·民族感恩: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迎接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本期选刊五篇论文,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