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楼梦》诸多妾形象中,唯有赵姨娘每每生事,致使贾府上下无人不厌,最后悲惨死去。其实,赵姨娘是贾府诸多小妾中唯一意识到自我权力并努力争取的女性。她的死,既是社会历史悲剧,也是个人悲剧。  相似文献   

2.
叶志新 《文教资料》2010,(19):11-13
赵姨娘是贾府中最讨人嫌的一个丑角,在下人眼中没有主子样,在主子眼里又明显矮人一截。在《红楼梦》众多女性角色中,赵姨娘确实是最失败的一个,本文从探春不认她作亲娘为切入点,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予以分析,试图找出产生像赵姨娘这类人物悲剧人生的真实原因,从而剖析封建社会的妾媵制度对女性的残害。  相似文献   

3.
认真系统地研究赵姨娘形象始盛于八十年代。讨论热点有三:一、一致肯定姨娘阶层是一个倍受蹂躏的,值得人们同情的阶层;二、对赵姨娘到底是可憎可恶的,还是可哀可悯的争论;三、有关作者对赵姨娘形象塑造上思想上存在的局限性的探讨。论者的观点日趋一致,唯有为赵姨娘鸣不平的调子愈唱愈高。对此,提出两点意见:一、过分讲究《红楼梦》人物形象的阶级身份不利于红学的深入;二、不必为着作者贬低了赵姨娘而感到遗憾。  相似文献   

4.
刘文琼 《文教资料》2021,(2):18-19,9
赵姨娘,《红楼梦》中描写的荣府二老爷贾政的妾。她身份低微,生有一子一女,言行无状,常惹是生非。贾探春,荣府贾政的庶出女儿,生母赵姨娘。本文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赵姨娘和探春的言语行为为语料,分析她与探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充斥宗法等级观念的环境中,人的本性善恶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追求更高地位、争求更大权力的过程中,本性中的美好注定会被抛弃.本文试从袭人和赵姨娘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如“宝珠”般的袭人和代表“鱼眼睛”的赵姨娘的形象分析,探寻二者悲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阴微鄙贱”的人,是一个具有畸形人格的反面人物。该文试从焦虑的维度对赵姨娘病态人格形成的原因、内涵以及消除焦虑的方式进行探讨。同时指出她是在焦虑的困境中不断追寻自我。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晴雯的遭遇令人同情,她被赶出贾府后悲愤而死.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既复杂又隐微的;如果直接归之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都失之简单化.说到底,晴雯之死应是王夫人由赵姨娘“从宝珠变成鱼眼珠”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所致.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晴雯的遭遇令人同情,她被赶出贾府后悲愤而死.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既复杂又隐微的;如果直接归之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都失之简单化.说到底,睛雯之死应是王夫人由赵姨娘“从宝珠变成鱼眼珠”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所致。  相似文献   

9.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性格十分特殊的人物,她粗鄙、愚蠢、颟顸、鲁莽、自私,好搬弄是非而自寻烦恼,常兴风作浪却淹没自己。赵姨娘性格的成因,除了与生俱来的禀赋因素之外,封建社会森严的妻妾制度和封建家庭内明争暗斗,房族之间、嫡庶之间以至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仇视、猜忌、诬陷与残杀,是其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性格十分特殊的人物,她粗鄙、愚蠢、颟顸、鲁莽、自私,好搬弄是非而自寻烦恼,常兴风作浪却淹没自己.赵姨娘性格的成因,除了与生俱来的禀赋因素之外,封建社会森严的妻妾制度和封建家庭内明争暗斗,房族之间、嫡庶之间以至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仇视、猜忌、诬陷与残杀,是其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