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英国病人》是加拿大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成名之作,小说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隐含了对国家、战争及人性关系的探讨。小说通过讲述两个主要人物奥尔马希和基普在战争时期对于自己民族身份的困惑及探索,揭露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罪恶及对人性的迫害,也折射了在当今世界趋向一体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民族身份及自我身份认识所受到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英国病人》是迈克尔·翁达杰迄今为止所创作的五部小说中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有关这部作品的主题众说纷纭。以沙漠和别墅为圆心,围绕两则爱情故事,作者展开了对英国病人身份的追寻。在这篇小说中,翁达杰设置了很多二元对立的因素,将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结构中,通过角色间的对立与冲突来彰显不同群体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共处的艰难,同时倡导少数族裔应珍视本族裔传统文化、维护和发展本族裔的特性,以期在当今的加拿大社会达到多元文化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红王妃》是德拉布尔受18世纪朝鲜献敬王后洪玉英《王妃回忆录》启发创作的作品。《红王妃》采用自传形式,以真实的历史材料和人物事件为依据,又有"虚构"成分,将真实的朝鲜王妃和虚构的现代英国知识女性芭芭拉.霍利威尔的生活经历并置,体现了德拉布尔小说创作的新实验手法——模糊传记与小说之间文体界限。《红王妃》通过消解时空限制,跨越文类界限,表达了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人群的人文关怀,实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的《骨》以简洁的文字深入探讨了华裔美国人的多元文化下的归属问题,从而表现出美国华裔移民在双重文化环境中寻找、确定文化属性的艰辛及不懈努力。文章拟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对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认同危机进行分析,阐述他们经过妥协与调和,最终实现了自我身份、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是理解诸如佳娅特丽·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家理论的切入点,也是解读像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等后殖民作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多重文化身份预设了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对于伍尔夫这样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同样重要.简单地将伍尔夫的创作归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的代表无法揭示其作品纵深的文化取向.伍尔夫在创作精英文学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她的文学创作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同时表明她"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论文聚焦《英国病人》中两个主要人物奥尔马希和基普的身份问题,结合霍米巴巴的"模拟"理论,探讨小说中人物的"双重身份"。他们模仿白人,并试图抹杀自己的民族身份。然而,这一场"白色幻梦"注定是失败的。旨在给新殖民地时期那些面临身份僵局的殖民地国家一些启示:要坚守自己的民族身份,保持民族的自我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迈克尔·翁达杰成名作《英国病人》中主要人物的言行以及别墅与沙漠都体现了对民族主义的超越。这种超越和作者混杂的身份密切相关。超越民族主义需要避免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在保持独立的民族特性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作家中,阿来是特别的,民族作家的身份使他在作家创作群体中独树一帜,而宗教思想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显独特。在他的笔下,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得到了再现。《格萨尔王》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之一,从写作手法到思想内涵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作品不尽相同,这其中除了作家各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外,还有多重原因。阿来以民族作家的身份,着重突出格萨尔王这一民族英雄人性的一面,以及格萨尔故事在藏族流传过程中说唱人不可抹杀的突出作用。阿来的小说《格萨尔王》不仅带领我们走进了英雄的时代,更带领我们深入藏民族的腹地,去了解并探寻藏族历史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黎族题材的小说创作,作家从民族生活的外部回归本土,用所选取的"野竹丛"、"树"、"河"的意象,来体现出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定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作家通过意象来反映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并表达了他们的思考和反思,传达出民族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内涵。黎族作家的这些尝试虽然还不够深入,但却是非常可喜的一步,为推动黎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的短篇小说一部分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境遇中的人物。施蛰存的小说如《石秀》和《鸠摩罗什》,以精神分析为指导,着意描写人物在外在社会规范和内在自然欲望之间的紧张冲突,对人性的隐秘进行探索。小说《将军底头》的主人公以土蕃文化为参照,批判汉民族的"民族劣根性",对人的文化身份进行思考。施蛰存把对人性隐秘的探索和对文化的思考进行会通,从而完成自己的小说创作,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眼睛"是杜拉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文学意象,如《八〇年夏》、《乌发碧眼》等,阅读杜拉斯的传记,我们会发现这几部作品都与她生命中最后一个情人扬·安德烈亚·斯泰纳有关。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是对无意识及童年受压抑欲望的反应。因此,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杜拉斯的小说,为理解晚年的她和作品打开了一扇窗户,有助于我们在阅读时更好的理解她的写作风格和笔下的"眼睛"意象。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湖畔女郎》围绕两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展开,探讨了犹太后裔如何认识自己民族身份的严肃问题。本文试图结合身体理论、记忆理论、镜像理论,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中人物身份问题的形成和解构,发掘作家对列文背弃民族行为的反思和对伊莎贝拉铭记犹太苦难历史的赞扬,揭示作家对犹太民族共同体的呼唤与坚守。  相似文献   

14.
薛海燕 《河西学院学报》2011,27(4):50-54,45
"顿悟"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名篇《死者》中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运用法康尼尔(Fauconnier,G)认知语言学心理空间理论能有效挖掘人物顿悟之前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深化故事主题。在《死者》中,主人公康罗伊与三位女性之间的话语冲突使主要人物的心理空间发生了多次交错,促使康罗伊摈弃殖民地特权者身份,回归爱尔兰传统。康罗伊的精神复苏在深层次上象征着整个民族的新生。  相似文献   

15.
了一容的中短篇小说集《挂在月光中的铜汤瓶》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荣获2008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本文试图从作家的独特人生经历和生活背景上对这部小说集的人物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力图从中找到一条联系作家和作品人物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身份"这个概念入手,对任碧莲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的主要人物身份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任碧莲创作思想中身份流变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纪树滨 《考试周刊》2010,(10):26-27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中的一篇。从表面看.该小说没有直接涉及黑人白人冲突问题,男人女人问题.只是通过两床被子展示了家庭内部的琐碎争论。但是通过深层阅读.不难发现关于两条被子的争论事关几个人物角色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对待黑人文化遗产的问题。通过对比《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家庭人物的性格和观点,艾丽丝·沃克展现了理解当代生活与本民族和文化传统的关联。本文通过对作者艾丽丝·沃克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对黑人运动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继承遗产的不同观念.并阐述了该如何保护本民族遗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凯普什系列”小说通过其人物有违自身社会地位和族裔身份的形象展现出强烈的反叛色彩,该系列中《欲望教授》和《乳房》两部早期创作的情节高度关联的小说通过身体变形、心理变形和身份变形三种人物的自我变形范式建构其自我反叛形象,映照并隐喻传统犹太神秘体系中的灵魂转生观点,反映出二战过后的数十年内,美国社会个体人物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身份危机和丧失自由的危机等深刻社会意蕴。  相似文献   

19.
《尾数》中福尔斯借助后现代主义技巧,如不确定性、开放性、互文性、元小说性等对小说构思、创作及理解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作家、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男性与女性的关系等一系列困扰作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像《三国》《水浒》这样的小说,我们也可以称之曰“英雄传奇”。因为小说中所描写、所赞颂的人物,都是些惊天动地的大英雄、大豪杰。这类小说多半是在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传奇”的色彩特别浓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