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一练     
王广清 《新高考》2005,(5):10-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长期以来,人们为人能胜天而沾沾自喜,但是,人非得征服自然吗?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人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恩格斯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第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春游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草长莺飞,正是外出郊游、欣赏自然的好机会。热爱自然是人之天性,大圣人孔子在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时,当点回答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也不禁喟然叹日:“吾与点也”。想来,孔夫子在骀荡春光里也不愿整日坐在书房之内,也想到大自然中去沐浴一下。  相似文献   

3.
兼容并包     
说到“包容”,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校长蔡云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主张。这几年,我们颇有点谈“自由”色变,所以,这“兼容并包”也就不怎么提了。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强调作文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说真话,抒真情”。自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篇优秀的文章,是能把读者的感情激发出来并引起共鸣的。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创作,用真情去表达,力求使自己的文章先感动自己,再打动他人。  相似文献   

5.
本学期我们高三统测,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一切都在变化着,自然在变,社会在变,人也在变……请以“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学而时“新”之,不亦悦乎■孟津县一中张建民学生,在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下学习,而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呢,往往有一种惰性,照本宣科和吃老本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通病。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要说:学而时“新”之,不亦悦乎?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学习,更新观念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和谐自然观,蕴涵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环节:(1)“真正的唯物主义”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2)“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现实的人道主义”;(3)“实践的人道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明乎此,对于我们理解“自然—人—社会”整体性的辩证发展规律,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周红 《四川教育》2005,(6):47-47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静变成游戏;斯宾塞在他的快乐教育中也指出,没有任何教育方法比顺应孩子的兴趣更有效果、更有益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导学生的写作情感是作教学的乎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富有情趣的教学模式,巧把金针度与人  相似文献   

9.
第一题是一道命题作,命题作也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写“沟通”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给我们带来的诸多便利:如“人与人之间隔阂少了,友谊多了”、“父母与子女感情加深了”、“老师与同学更加融洽了”等等。也可写“沟通”中的种种反常行为:考试时相互对答案。竞选班干部为选票而相互利用等等,你甚至可以写写曲解“沟通”的一些现象:单位里一些人与上司沟通感情,目的是为了博得上司的好感,争取升迁。你也可以写一写不同的人,如教师、学生、家长对“沟通”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心态,这样就可以做到“符合题意”这一基础等级。  相似文献   

10.
武辉 《语文天地》2011,(5):37-38
当前学生中盛传着这样一句语文学习过程“三怕”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文言文,可以理解,毕竟老祖宗留下来的之、乎、者、也,离我们太久远了,学生接受起来肯定有困难。  相似文献   

11.
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对于整个文学创作是这样,对于学生写作文也是这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中学生的作文。情感在中学生作文中,不仅对某一篇作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为人”和“作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我们万万不可忽视这个重要的因素,忽视了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舍本求末、其效果就会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说的话,常常能反映说话人的思想、性格和品质。正因为如此,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十分重视人物的语言描写。提到孔乙己,我们的耳畔就会响起他那“多乎哉?不多也”的话,于是一个穷困潦倒、善良迂腐、深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提起鲁智深,他那“洒家偏不饶你”、“洒家再打”的话就在我们耳边回响,同时,那个充满正义感、疾恶如仇、直爽豪放、力大无比的大汉刹那间就跳在我们面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就没有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尽管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一一爱的教育。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苏霍姆林斯基:“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些观点都体现了爱心教育。同样,好的作文评语也应该融入教师的爱心。  相似文献   

14.
题目 :责任提示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 ,我有责”。意思是说 ,“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确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了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 :“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要求 :( 1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 ,也可以写别人的事 ;可以从正面写 ,也可以从反面写 ;可以抒发情感 ,也可以发表议论。( 2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3)不少于 6 0 0字…  相似文献   

15.
引用的艺术     
对于“引用”,很多修辞学家给它下过定义。刘勰在《心雕龙》中说,所谓“引用”,即“明理引乎成词,征义举乎人事”。这一说法即从“引乎成词”和“举乎人事”两个途径来说明“引用”所应达到的两个目的——“明理”和“征义”。王希杰先生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一书中也说过:“引用,就是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或故事等,以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然而定义仅仅是定义,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引用”这种修辞手法远不是简单地“引”而“用”之,其艺术效果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就会自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江和平 《江苏教育》2008,(24):18-19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学生心里怎么想,嘴中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这是一种真正的真诚的写作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发挥写作的价值。“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叶圣陶语)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上的对举、分总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而且每在一个例举后来一段小结,又紧扣话题中的材料——“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使行文更加紧凑。而第三部分总结上文并指出在现实中的我们“需要在进退间反复构建、描绘”,“出来不是逃避”,“进去不是羁绊”,更将文章“固定在更高层次上”。  相似文献   

18.
境界。《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是:“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一提及境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精譬概括出来的“境界”说。其实,今天我们在关注高考话题作文的成功写作之际,也不妨提出新的“境界”说。笔者以为,“境界”在高考话题作文中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更是其成功之核。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作文境界的形成。下面仅  相似文献   

19.
境界     
面对试卷上的错误,当老师为我们讲解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我懂的”。懂了为什么还会有错呢?嘴上不说,心里却时时都在为自己辩解,而辩解自然可以有着多种理由。  相似文献   

20.
(接上期)三既然《世说新语》的审美特质是纪实写真 ,而审美聚光点又是人的常情常理中性格 ,那么 ,较之于纪异志怪小说来 ,《世说新语》的美学品貌当然要自然得多。自然美 ,在我国文化心理地层中的根基最为厚实 ,也最为深长。我国老庄思想就十分崇尚自然 ,主张“道法自然” ,把“无”看作自然 ,认为“天”不是上帝、天神 ,而是阴阳四时 ,即自然之天。老子说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⑦ 庄子云 :“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 ,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⑧皆以自然为宇宙之大则。我国古代文论也一向讲究自然美。刘勰标举“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